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徽州茶马古道析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薛正昌

  【摘要】徽州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节点,这里有特殊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地域文化遗存。地域环境与水系通道,不仅生成古徽州地域上的茶马古道,而且与绿洲丝绸之路相衔接;宋代传承下来的碑石文化遗产、明代设立的茶马贸易的管理机构“茶引批验所”、杜甫、李白笔下的诗文描述、地方志书里茶马贸易的记载,见证了古徽州茶马古道的兴废的经历。
  【关键词】徽州;茶马古道;文化遗产;茶引批验所
  古徽州,称为河池,今名徽县,是甘肃省东南部的一个县治。它位于西秦岭南麓,嘉陵江上游,地理位置正当陕甘川三省交界处。西汉元鼎六年(前111),设置河池县,隶属于武都郡。建县至今已2100余年。这里山川秀美,物产丰富,有“陇上江南”之称。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历代人才济济;这里地理位置特殊,北通秦境,南通巴蜀,西进临洮、河隍,是唐代以后重要的茶马古道,也是西北地区茶马古道北上、南下、西进的枢纽之地。同时,这里也是绿洲丝绸之路东段南道与茶马古道相交汇的地方。2017年10月,徽县政协发起主持召开了“青泥古道与茶马贸易”学术研讨会,我有幸受邀参加。此前古徽州的历史、人文、山水等并不甚了解,徽州之行考察了当地的古迹和文化遗存,尤其在地理环境与交通道路方面。同时,有幸获得一部《徽县志》,尽可能多地知道了徽州的历史和文化。回头再翻阅《明史》等相关典籍,对徽州茶马故道有了一些了解,尤其是对茶马贸易国家层面上的历史有了一些了解。本文仅就古徽州交通区位优势、地域文化遗存、地方文献记载、文人笔下的描述与茶马古道作些梳理,不妥处请方家指正。
  一、茶马古道概念范畴
  茶马古道,是一个历史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最初提出茶马古道概念者是云南学者,时间是在上世纪90年。(1)茶马古道应该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地域范畴较广。之前的研究,多倾向于西南地区,以云南、四川、西藏为多,西北地区是西南地区的覆盖,不是茶马古道的主打区。[2]或者就是指云南、西藏,“狭义的茶马古道或历史上的茶马道,仅指滇藏道” 。[3]《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西有羌中之利,北有戎翟(狄)之畜,畜牧为天下饶。”这里所说的“西有羌中之利”,可能就是指汉代与西北少数民族茶马贸易的事。近年,有不少学者开始研究西北地区的茶马贸易。
  唐宋以来,西北地区茶马贸易就很频繁,军队装备需要大量的马匹。西北地区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地广草肥,有畜牧条件。明代,由于草原蒙古兵锋经常南下侵扰,明朝为获取大量马匹,在陕西、甘肃、青海多处设置茶马交易管理机构,将陕西汉中、四川的茶叶输送到西北易马。因此,唐宋以后的西北地区,是茶马古道的重要通道。秦岭以南的陕西安康、汉中都是重要的产茶区,由于广元、汉中、徽州之间道路畅通,四川也可通过汉中北上徽州这个通道将茶叶输送至西北地区,再继续至新疆、内蒙古等地。“陕西紫阳县茶区产茶十三万斤,又四川保寧府转茶一百万斤,赴西番易马。”[4]这里不但记载了紫阳县产茶量,而且明确记载川茶也由紫阳、汉中运往徽州西出易马。
  中国对世界最大的物质文明贡献是丝绸、瓷器和茶叶,这三种物质文明外传的主要通道分别是绿洲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丝绸、瓷器和茶叶分别是这三条道上主要商品。冠名茶马古道,但不会只是经营单一的商品。因此,研究茶马古道应该内容丰富,地域宽泛。实际上,唐宋以后,尤其是明清时期,西部沿边不少地方都有过茶马贸易的经历。
  二、绿洲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
  目前学术界通行的提法,中国境内绿洲丝绸之路划分为三段:即长安—凉州道为东段,凉州—敦煌、玉门关、阳关为中段,玉门、阳关—葱岭为西段。甘肃天水,正处在丝绸之路东段南道。其走向有几条通道,一是从长安出发沿渭河西进,翻越陇山西行,经天水在永靖炳灵寺附近过黄河,进入河西走廊。二是从长安出发,越陇山经天水至临洮后,向北经阿干河谷至兰州,再沿庄浪河谷至武威(凉州)。这是丝绸之路东段南道的主干通道。三是经丝路东段中道穿越制胜关,翻越六盘山西行,沿庄浪、泰安亦可到达秦州(天水)。丝绸之路走向是网状格局,丝绸之路东段走向得非常清晰。茶马古道在秦州是一个重要驿站,政府在这里曾设置过茶马贸易的管理机构。由徽州往秦州,是茶马古道的重要通道。换句话说,徽州茶马古道与途经秦州的绿洲丝绸之路对接,秦州不仅承担着丝绸之路的任务,还承担着马茶古道的任务。
  秦州西南行300里即古徽州,杜甫入蜀即走长安、秦州、同谷(今成县),到了徽州。走的正是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古徽州是绿洲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相衔接的融会之地,自古就有“秦陇锁钥,巴蜀咽喉”之称。绿洲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相衔接,为徽州北上、南下、西进提供了特殊的地理交通条件。徽州境内的青泥古道、白水路、仙人关、虞关险阻,成就了徽州茶马贸易的枢纽地位。
  三、徽州水系通道
  徽州地处秦岭山脉腹地,河流水系非常丰富。这里虽有大山险隘,但四通八达的河流却成为连接茶马古道的通道。徽县境内有大小河流645条,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嘉陵江、永宁河、洛河、西河、麻沿河、东沟河等,称为“一江五河”。嘉陵江是长江重要支流,发源于秦岭南麓的大散关,纵贯徽州东南部,是徽县过境最大河流。永宁河,系嘉陵江上游较大支流,发源于徽县西北部与天水市分界的大梁山北坡,这就是与天水的通道关系。
  洛河,发源于徽县北部老爷山南麓,穿越本县长个乡镇,自本县大河店乡石碑出境,进入陕西略阳北境汇入嘉陵江。[5]一条水系就是一条通道,而且呈网络状分布,有利于徽州茶马古道辐射状走向。
  以徽州为茶马古道中枢的走向,南由汉中启程,北通秦州(天水),为古蜀道祁山道的一部分,亦称北蜀道。其具体走向,自汉中出发,途经勉县茶店、煎茶岭、峡口驿、白水江镇,越青泥岭(今徽县境内)到达徽州,再向西北经高桥等地进入秦州,全程约380公里。[6]这是唐代以来西北茶马贸易的重要通道。   四、文物鉴证茶马古道
  陕西略阳白水江镇,地处陕甘交界处,是嘉陵江航运南下的第一个码头,北上水运的终点站。同时,这里又是古代祁山道、嘉陵道、白水路、青泥道的交汇处;这里也是南下川蜀,北上关中、西出甘陇的陆路交通枢纽和货物集散地。因此,这里至今还能看到城楼遗址和江神庙。白水镇,为水陆衔接交换的重要驿站,与徽州搭界,处在交通要道上。
  这条茶马古道南起于南郑,途经勉县、略阳,沿着青泥古道翻越陡峭艰辛的青泥岭,即进入徽州。徽州是个枢纽之地,向北可进入天水境内的三十五里店聚集并以这里为集散地,再分道运往兰州、西宁、蒙古等地,包括关中,对接的是绿洲丝绸之路南道。这是茶马贸易的一条干线,也是西部茶马交易的重要商道。
  徽县城南28公里的地方,是大河店乡王家河行政村白水峡。徽(县)白(陕西略阳白水镇)公路从这里通过,徽白公路左侧立有一通北宋年间凿立的《新修白水路碑》,距离路面高约7米。碑通高2.83米,宽1.83米,碑面凹进石崖0.25米,拱顶额篆“新修白水路记”。右起竖写楷书26行,每行37字,860余字,为宋宣德郎守殿中丞知雅州、军州、骑都尉雷简夫撰写碑文,撰书于北宋嘉祐二年(1057)。碑文详细叙述了白水路和青泥古蜀道的修筑及其变迁史,对于研究北宋时期蜀道的兴废、茶马古道走向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徽州的地理位置正当南下入蜀的孔道,《新修白水路碑》有明确地记载:“至和元年冬,利州路转运使、主客郎中李虞卿以蜀道青泥岭旧路高峻,请开白水路。自凤州河池驿至兴州长举驿,五十里有半,以便公私之行……”这是碑文开头文字。利州,今四川广元;兴州,今陕西略阳。李虞卿主持开凿的白水路,正是今徽县河池驿至略阳白水镇的里险道。利州路转运使李虞卿为何要修筑“白水路”,由徽州南下经略阳至广元入川,意图是明确的。虽然总里程不长,但却是入蜀的孔道。白水路修筑开通后,往来各色人、尤其是商人不再翻越青泥路,官府也撤去原青泥路上设置的“青泥驿”,“除邮兵驿马一百五六十人骑,岁省驿廪铺粮五千石,畜草一万围,放执事役夫三十余人” 。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费用,包括畜力。缘此,嘉祐二年(1057),雷简夫写了《新开白水路记》碑文并刻凿于洛河水崖“壁立百仞”的岩壁上。在雷简夫的眼里,“大抵蜀道之难,自昔青泥岭称首”(见碑文)。
  碑下还有一块摩崖诗刻,系明代万历二十一年(1594)陕西布政司陇右道按察司副使张应登题刻。
  自宋代白水路修筑后,历代都重视它的护养与通畅。明代人郭元桂也写过《白水石路记》,但似乎修筑的是《新开白水路记》里的某一段,“壁立百仞,长可十数里许”,路道不是太长,但十分艰险:“其上则铁石馋岩不可凿,其下则溪流湍急不可度,其路则适当孔道不可断。”山石坚硬,激流湍急,通道重要比喻得非常形象。碑文记载说,唐宋时期,这里“架木為桥,久而倾圯,旅人甚苦之” 。明万历十六年(1588),御史大夫钟文陆巡行川陕,按察到这里时看到白水峡边阁栈道已殘破不能通行时,“侧然在念,爰捐金二百,鸠工作路于石壁间。里民感公之德,赴役不期月而告成” 。当地老百姓要为陆文钟树碑立传,被钟公制止,百姓遂就崖壁刻“钟公路”三个大字,以示感念。缘此,时人郭元桂留下了《白水石路记》碑文。[7]而今,这壁刻成了这里的一大古迹。
  清代初年,徽州驿路布局有过调整。顺治八年(1651),杨三辰《徽州调停驿站碑记》里写道:“徽州西上成县仅九十里,属于近差;东送两当无站,直抵凤州为路二百里;北送秦州三百余里; 南下略阳二百里。寸步是石,到处皆山。其上,则如登天;其下,则如坠井。”[8]这里将北上、南下、西进的通道说得十分清晰。虽然徽州处在万山之中,路途艰险,林莽纡迴,但道路辐射四邑。
  清代光绪二十年(1834),陕甘总督杨昌浚奉命移督关陇期间,对徽县境内白水驿实地考察并实施拓展修筑工程。工程完工后,光绪二十年(1834)四月,杨昌浚撰文勒碑记其事,名为《重修大石碑路记》。[9]也名为《大河店修路碑》碑刻,由三高一矮四通石碑组成,立于洛河东岸大路边。首碑为拱形,额篆“皇清”,周围刻有龙凤瑞云文饰,碑文为陕甘总督杨昌浚撰书。碑文记载了宋至和年间(1054~1056)新开的白水路,历经元明清800余年的沿革历史。[10]碑立于大河店王家河路边,现移入徽县文化馆院内。
  白水驿路,也名大石碑路。全长55里的白水驿路,其中有一艰险处名“大石碑”,故杨昌浚筑路碑就称《重修大石碑中记》。碑文称:“陇蜀踞天下之脊,山高而水激。徽县南六十五里白水驿,前明设驿丞,今革。其地为川陕要道。宋至和二年,转运使李虞卿以青泥岭旧路险峻,请开白水路,自河池驿至长举驿,未成而去。河池令王令图及工部郎中田谅等踵成之,迄于今近千年矣!”在追溯白水路修筑历史的同时,记载了清代修筑道路的过程。与宋代筑路相比,修筑手段大为改进,用火药炸石开山;筑路主力是军队。“于是凸者斩之,窄者展之,凹者补之,曲者直之”,逾两年而完成,筑路长55里,修桥梁14处。修筑后的大石碑路,“昔之狭仅尺许,如循垤者,今可并辔而驰矣” 。从前最狭窄处仅尺余,修筑后两匹马可并行而过,路面大为拓展。清代白水路修筑,传递的仍是茶马古道繁盛的文化信息。
  当代人研究宋代“白水路”的历史,冠名为“徽白公路”,它起始于徽县县城,经水阳、大河店两乡镇至陕西略阳县之白水镇,自古为入川之要津。兴于宋,盛于清,衰于民,但仍是入川通道。1935年,全国经济委员会组成测量队,测量天水经徽县至略阳接阳平关的路道。抗战的艰难岁月里,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当时玉门的石油,徽县的酒精、枪托、火硝等物资,就是通过“徽白公路”与嘉陵江水运衔接,在白水镇改道水运,但前提是国民政府对“徽白公路”和嘉陵江航道进行较大规模的施工修整。[11]抗战时期的“徽白公路”,仍是重要的通道和运输线。
  五、诗人笔下的茶马古道   青泥岭,又名铁山、巾子山,位于徽县城东南20公里处,是青泥山脉最高峰(1746米),地当古代蜀道要津,为徽县南境屏障。这里因山高多雨,道路泥泞而得名,又因山色如铁而俗称铁山。唐代在岭前设有青泥驿,有驿即为通道。历代不少诗人翻越青城泥岭时写过青泥岭、青云驿的诗,描写翻越青泥岭的艰辛。
  大诗人李白(701~762)《蜀道难》诗中,有“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的句子,在写青泥岭道路之艰险的同时,也说明它早已是茶马古道的关隘。杜甫还写有一首《泥功山》的诗,其中有“朝行青泥上,暮在青泥中”的句子,走一天还在青泥路上,可见翻越青泥山的艰辛。这里的“泥功山”就是青泥山。元稹(779~831)的《青云驿》诗里有“岧峣青云岭,下有千仞渓。徘徊不可上,人倦马亦嘶”,极写青泥山之险。
  木皮岭,是徽县境内茶马古道上的另一条通道,位于徽县城西15公里处的栗川乡境内,为古蜀道之一。木皮岭高峻险要,石径重叠,树林葱郁。唐代乾元二年(759)12月,大诗人杜甫(712—770)携家人入蜀过木皮岭,写有《木皮岭》诗,其中有“季冬携童稚,辛苦赴蜀门。南登木皮岭,艰险不易论……始知五岳外,别有他山尊”的句子,描述木皮岭之险。杜甫由长安到秦州(天水)再南下,经同谷(今成县)抵徽州,再沿略阳、广元入蜀,前段走的是丝绸之路南道,再往徽州走茶马古道。
  李白的诗,杜甫的诗,以文学的形式表达了他们的对茶马古道的经历和感悟。因为,他们有过茶马古道的经历,尤其是与徽州茶与古道。
  六、茶引批验所与茶马古道
  汉中西乡县茶园,是西北地区最大的茶叶种植基地,仅西乡县就有“茶园四十五顷,茶八十六万株” 。 [12]种植茶园历史悠久,唐宋以来已兴盛繁荣,积淀并形成了深厚而独特的汉茶文化。南郑种茶历史同样悠久,唐代就有“梁州出名茶”的记载。北宋茶马贸易的繁荣正是南郑茶叶兴盛的写照,宋朝就近以汉中茶、川茶换取大量马匹,以装备军队。西乡、南郑地理环境特殊,是宋代以来茶马贸易的重镇。这里的茶叶,通过茶马古道向北、向西推出。两宋和明清时期,徽州都是茶观交易的重要地区。明初在茶马贸易的重要通道上设有主管茶马交易事务的“茶马司”“递运所”。火站镇(今榆树乡火站村)设立了茶叶批验所,专门负责秦蜀道茶马贸易及茶引检验等事务,又在虞关(今虞关乡)和高桥(今高桥乡)设立了巡检司,负责查验过往行人。
  明代,西北地区长时间与草原蒙古兵锋的军事冲突,马匹的获取、骑兵的装备都让朝廷颇费周折。因此,明太祖朱元璋对以茶易马颇为看重。“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死。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而明制尤密。” [13]以茶易马在明代更为缜密,设置茶叶批验所,管理更为严密。私茶出境,与私盐同罪,是要“论死”的。西北地区临边,有朝廷大员兼陕西三边总督驻节固原,不但政府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而且在沿边河州、临洮、西宁等地设有茶马司,秦州也设有茶马司,指向是明确的:“国家榷茶,本资易马。”[14]国家易马的目的,“戎人得茶,不能为害,中国得马,是这我利”,茶马交易巩固国防的政治需要远大于茶马互市的经济需要[15]。
  当时主要是汉中产地的茶叶,“汉中茶三百万斤,可得马三万匹” 。[16]这个数目已经解决了西北各镇驻军的装备问题。成化年以后,由于茶叶实行召商开中,加之私茶的失控等,茶禁稍弛,严重影响了茶马交易。缘此,政府加强了私茶管理与茶马贸易。徽州巡茶察院行台的设置,就是当时茶马交易背景的产物。
  依明代吕柟的《新修巡茶察院行台记》文字记载看,由于徽州是茶马古道的重要枢纽地,徽州火站镇“旧设有批验所”,与秦州骆驼巷、稍子镇一样都是当时茶叶批验机构。后来,被巡茶官员上奏朝廷革去。与秦州、稍子巷批验所不同的是,火站镇虽然革去官职,但大印未缴,可能还在履行一些职责。到了嘉靖戊戌年(1538),任命一大使主持察院事。当时是“无所无衙,于官无事,如虚衔耳” 。这年秋天,巡茶御史沈越(字中甫)奉命巡茶陕西至火站镇,见此光景感叹道:“此地去徽六十里,去秦二百里程,而茶马由是通焉,岂可以无官守与公署哉?”嘉靖时期,蒙古兵锋不时南下侵扰,甘肃、宁夏、固原、平凉、靖远诸路,包括内里的秦州、巩昌、临洮都受到影响,朝廷全力防御。蒙古骑兵装备精良,来去疾速,掳掠不定,明军往往无法对阵。所以,马匹的获取对于明朝来说至为重要。“殊不知御虏在士,奋士在马,畜马在茶,行茶在公署。公署不立,而欲茶之行者鲜矣。茶课不足,而欲马之畜者鲜矣。马力不齐,而欲士之奋者鲜矣。”[17]他对马匹与骑兵装备以增加防御能力的关系,诠释得很清晰,“然则火站镇察院行台之建,岂可少且缓乎”,认为火站镇巡茶察院不但要建,而且要快建。
  沈越不但考察恢复火站镇的巡茶察院,而且考察了固原境内开城、广宁等七监苑马畜牧状况。“在大小儿骒驹马万有四千有零,其倒死、拐逃、被盗者皆备查,其数比之原额率亏损十三焉。”[18]明代陕西固原,是国家马政畜牧的主要地区之一,国家马政的不景气,让沈越将希望寄托在茶马交易上。“乃令汉中府岁办地亩、课茶五十四万,依期起运。禁茶园、店户盗卖欺隐,而中茶商人领引之后,不得辗转兴贩。”同时,加强沿边茶马贸易的管理,“令洮、河、西宁三道督察三茶马官吏于运到茶斤,不得收粗恶者于库内以易马,而以甘美之茶给商人。又令守巡参将诸官责各衙门巡捕官,即理巡茶” 。[19]。多渠道加强管理,明确告诫“汉茶有招马之令,番人有市马之乐,监苑有饲马之实,寨堡有护马之所”的马政思想。
  明朝在火站镇设置巡茶察院行台,按验汉中北上的茶叶。商人必须在这里取得准运茶叶的“茶引”,否则茶叶到秦州、河州、西宁是无法交割的。徽州火站镇茶引批验机构设置始于嘉靖十七年(1538),十八年五月初十动工,落成于本年九月二十七日。巡茶御史沈越檄文,知州王时雍兴建,礼门尚书吕柟撰记碑文。
  吕柟的《新修巡茶察院行台记》详细记载了以上几个方面完整的内容。可以看出特殊时期朝廷对茶马贸易各个环节的管理,尤其是徽州火站镇巡茶察院修建,官吏的任命,再一次显示了徽州在茶马贸易的通道上的地位与影响力。
  千百年来,青泥古道、白水驿通道的马帮驮队、脚夫运夫络绎不绝,成为古徽州茶马古道上的特殊景观。川、陕、甘、青茶马贸易始于唐代,宋、明、清以来,由于马匹的亟需,茶马贸易已成为“国策”,《明史·茶课》里记载得很清楚,是历代政府所控制的一条“以茶易马”的茶马古道,也承载着商道上的经营。
  【注释】
  [1] [3]杨海潮:《茶马古道的发现》,夫巴主编:《丽江与茶马古道》,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2]凌文鋒、罗招武、木霁弘:《茶马古道研究综述》,《云南社会科学》,2018年第3期。
  [4]《紫阳县志》,三秦出版社1989年版,第250页。
  [5]梁晓明:《徽县志·自然地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52~153页。
  [6]周重林、凌文锋、张娟:《茶马古道的范围与走向》,《中国文化遗产》,2010年第4期。
  [7] [8] [9] [10] [18] [19]梁晓明主编:《徽县志·碑记类》,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087页、第1090页、第1102页、第819~820页、第1081页、第1081页。
  [11]周锡琏、周志颐:《徽白公路史略》,《徽县文史资料选编》第一辑,第191页。
  [12] [13] [14] [16]《明史﹒食货四》,中华书局1987年版。
  [15]李刚、李薇:《论秦巴茶区与陕甘茶马古道的关系及意义》,《新西部》,2018年6月上旬刊。
  [17]吕柟:《新修巡茶察院行台记》,梁晓明主编:《徽县志·碑记类》,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081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0191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