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现代性”视域下的艺术理论新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尹航

  摘 要:“现代性”是当代社会从传统向近代转型的重要概念,也是艺术理论步入新时代的重要思想特征。在“現代性”视域下,一方面可以全面地审视中国近代以来的文艺发展脉络与文化发展流向,另一方面可以在文化层面对其演进逻辑进行必要的分析,找寻细微却关键的文化问题。本文对“现代性”的内涵进行具有历史意识的把握与详解,以现实为依托,为艺术理论在当前时代的新发展提供新的研究方向与思考角度。
  关键词:“现代性”;文化发展;艺术理论
  0 前言
  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中国艺术理论的发展始终保持着自己特定的轨迹,然而近代以来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涌起,以及社会经济环境的巨大变革,都对这种既定的传统艺术理论发展道路提出了新的挑战。具备强大包容性的中华传统艺术很快就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传承和发扬了传统的艺术理论。这种融合了“现代性”特质的新文化发展具有复合型特征,在纯文学发展之外与诸多社会学科交相辉映,具有梳理过去、定位当下、展望未来的重要学术价值。
  1 “现代性”的内涵:断裂与接续
  在对“现代性”内涵的探寻中,首先需要承认的是“现代性”是一个时间维度概念,它意味着社会正在经历步入现代的过程,这是通过时间跨度与历史意识实现的社会历程。以中国为例,自20世纪末通过外力因素打开国门以来,中国社会就不可避免地走上了不可逆的现代化转型之路。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既有政治秩序的持续更迭,也有文化立场的激烈对峙,更有艺术实践的彼此呼应。在长达百年的时间场域内,所有传统的艺术理论与新生的文化思想都在不断地激烈碰撞与交流,所有陈旧的概念都在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上不断地发生断裂,并且通过自身的特质进行重组。每一个断裂的过程都是文化思维的激烈碰撞所形成的时间节点,也是现代艺术理论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是“现代性”的时间维度带来的特殊文化阶段。
  在内在逻辑上,近代艺术理论的发生与发展始终都没有脱离“现代性”语境而独自存在,“现代性”概念作为总领性的精神概念,或隐或显地指引了文化场域的演进历程。在这种精神主题下,近代文艺理论研究在文化层面产生的对传统和现实的观照与审视,不仅包含着对人类主体精神状态的认知,也包含着对外部现实世界的思考。这种思考让“现代性”概念在经历了断裂的过程后,完成了具有综合性特征的文化重塑与思想接续。“现代性”导致的文化的不断断裂与不断接续的演进过程,在很大程度上要求中国现代艺术理论必须立足于一个自觉的宏观文化视野,不断寻找、揭示、阐释艺术活动中属于自己的现代价值。传统与现实、理论与现实的双重张力,使“现代性”概念超出了单纯的理论诉求,成为社会、经济、历史发展的重要文化内涵。
  2 艺术性的发展:开拓与转型
  在“现代性”主导的近代社会发展时期,艺术的发展轨迹有明显的转向性。从传统转向现代、从理论转向实践是一个漫长的历程,也正是在长期的变化中,艺术理论的研究方向与艺术作为文化的自身性质不可避免地进行了自身定位的转型。这种转型不仅发生在艺术理论或文学层面,这是现代艺术在根本性质上的变化。在诸多的艺术门类领域中,“现代性”的融入与发展都带来了相当程度的质变,这种质变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立场的转型与文化语境的更迭。“现代性”本身就具备开放性与多元性,这种特质对当代艺术理论的发展与延伸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闭门造车型的一元化艺术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社会的文化需求,在地球村概念下的文化发展强调跨越国界与地域的真诚交流,重视文化疆域的拓展与开荒,注重人类精神思维的流变。这种充满开拓性特征的艺术实践是“现代性”赋予艺术的重要价值。
  归根结底,中国现代艺术理论是在对现实的关切与回应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其发展脉络,其转型包含三个层面的概念。一是艺术转型,在艺术活动的诸多环节中,“现代性”概念带来的是一种关注艺术活动的普遍性和规律性的宏观理论视野。而艺术创作方式的拓展延伸与形式的丰富,则是在此过程中艺术自身的丰富性所带来的重要转型。二是文化转型。自步入现代以来,中国文化一直处于深刻转型过程中并延续至今。艺术作为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使文化保持了创新活力,积极迸发出进步的火花。三是社会转型。社会变迁的曲折性与复杂性塑造了相对特殊的现代转型语境,现代艺术理论同样体现出强烈的现实针对性。社会现实的演进轨迹因此也在客观上深刻影响着艺术理论的发展轨迹。
  3 结语
  中国现代艺术理论的学科属性包括复杂性,在现代意识的烛照下,其演进历程囊括了跨学科特征与现实性特征,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包括经济学等学科的深度介入为艺术理论的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诸多的发展模式中,“现代性”作为具有时代精神特征的思想内核,起到了提纲式的引领作用。对于当前阶段的中国艺术理论发展而言,必须在时代的轨迹下找寻自身发展的道路,与此同时,在历史转型的关键时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特质有机融合成为了艺术理论发展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邵亦扬.关系的艺术与后-现代主义[J].美术观察,2006(01):113-118.
  [2] 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M].顾爱彬,李瑞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10.
  作者简介:尹航(1981—),男,吉林四平人,硕士研究生,鲁迅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讲师,从事城市景观设计与地域文化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83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