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博物馆美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万可欣
摘 要:甘肃博物馆有着博大精深的美术文化内涵,充分发挥博物馆教育资源优势,构建地域性博物馆美术教育课程开发系统,促进校馆合作机制的建设,对提升美术教育质量和学生艺术素养,促进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詞:博物馆文化;美术资源;课程开发;校馆结合
博物馆是学校美术教育的优质资源。甘肃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丝绸之路的必经地、多元民族文化的汇集地,独特的地域条件和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赋予了甘肃博物馆博大精深的美术文化内涵。但新时期如何挖掘博物馆美术文化的资源潜力、如何构建地方博物馆美术资源课程开发系统、如何建立长效化的校馆互动模式机制等问题促使甘肃博物馆美术教育进行新探索。
1 甘肃省博物馆教育资源的特色
甘肃省博物馆建于1956年,是国家一级综合博物馆,汇集了从远古时期到近现代的文化遗存约35万余件,[1]构成了一套集丝路文化、敦煌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藏传佛教文化、多民族文化于一体的陇右文化展示体系,集中展示了独具地域特色的珍贵文物,其中东汉铜奔马、魏晋墓“驿使图”画像砖已被确定为国家旅游和邮电事业的标志;黄河古剑齿象、三趾马化石群、巨齿兰州龙、甘肃鸟等在世界古生物化石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些都[2]反映了甘肃博物馆厚重的地理历史文化根基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具有极高的艺术和美术教育价值。
1.1 新石器时代文化之冠—甘肃彩陶文化资源
甘肃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世界上最早制作彩陶的地区。彩陶制作经历了仰韶、马家窑、齐家、辛店、沙井等文化时期,构成了长达5000年的完整发展史。因彩陶起源时间早、延续时间长、分布面积广、出土数量多以及造型独特、色彩艳丽、发展脉络清晰,达到了世界“彩陶艺术的巅峰”。[3]“甘肃彩陶”馆陈列分为大地湾文化彩陶、仰韶文化彩陶、马家窑文化彩陶、青铜时代诸文化彩陶和远古雕塑艺术五个单元,展出近400件彩陶精品,为我们重现了人类早期的智慧之光,也为在美术教育中了解古人文化脉络及艺术成就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1.2 丝路明珠—甘肃丝路文化资源
甘肃自古便是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丝路古道不仅是物质文化交流的窗口,还为多民族文化的交融创造了有利条件,从先秦至近代先后有西戎、匈奴、鲜卑、吐蕃、党项及蒙古族、回族、藏族等民族长时间生活于陇原大地,[4]多民族文化的交融,促进了丝路文化的发展。“甘肃丝绸之路文明”陈列分为四个单元,展示了丝绸之路从前奏、开拓、繁荣到绵延发展的历程,展出珍贵文物420余件(组),主要有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铜奔马和车马阵、魏晋墓“驿使图”画像砖、旱滩坡出土的医药简等汉代简牍等,重现了古丝路的历史渊源及文化脉络,有助于从美术教育视角解析多民族美术文化特点。
1.3 佛教艺术粹宝—佛造像、壁画文化资源
甘肃是佛教文化传入中原的重要窗口。两千多年前,佛教僧侣修筑的宏伟塔寺、雕琢的庄严石窟佛像、绘制的绚丽多彩壁画,成了人类不朽的艺术经典。《庄严妙相—甘肃佛教艺术展》通过对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大佛等代表性石窟进行再造,展示了洞窟、佛造像、壁画等美轮美奂的佛国世界,不仅有助于学生从美术角度直观了解佛造像、壁画的视觉造型艺术特色,还使美术教育比传统使用课本的教育方式更加丰富和直观。
1.4 传递远古文化信息—古生物化石文化资源
甘肃有近20亿年的古生物发展史,古生物化石埋藏资源丰富。《甘肃古生物化石》展览采用主题单元陈列的方式,通过序厅(地球厅)、远古海洋动物厅、恐龙厅、黄河古象厅四个单元,促使我们系统了解地球沧海桑田的变化。从美术角度出发,结合地理、生物、历史等相关知识,以动漫艺术这种贴近学生生活的形式,将支离破碎的化石转化为生动活泼的动漫形象,丰富美术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1.5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汇集了陕甘边区红色文化、长征红色文化等一批纪念性红色文化资源。《红色甘肃—走向1949》展览由火种篇、抗争篇、铁流篇、激荡篇和曙光篇五个单元组成,系统展示了甘肃不同革命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对于培养学生对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美术作品的审美,培育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都有着积极作用。
2 甘肃省博物馆资源融入现代艺术教育的探究
2.1 挖掘甘肃博物馆美术文化资源的潜力
博物馆美术教育中的首要问题是如何通过梳理、筛选与整合博物馆美术文化资源,[5]挖掘其潜力。由于甘肃博物馆藏品的文化多样性,挖掘美术教育资源需要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分析。
(1)按美术视觉教育特征及学生接受特点,探究文化元素和教育特征。通过对甘肃博物馆资源进行梳理、筛选与整合,按照彩陶艺术、青铜艺术、画像砖艺术、汉简牍艺术、丝绸技艺、佛造像与壁画艺术、化石文化艺术、红色文化艺术等八大美术主题元素系列开发相应的本土美术教育课程,挖掘博物馆文化的艺术潜力。
(2)探究博物馆美术教育以欣赏为导向和以体验为导向的利用方式。根据博物馆美术资源主要有以欣赏为导向和以体验为导向的两种利用方式[6]的特点,将彩陶艺术、画像砖艺术、青铜艺术、化石文化艺术列入以体验为导向的博物馆资源利用,将其他列入以欣赏为导向的博物馆美术资源利用,探究运用相关技法表达博物馆艺术中的美术元素和教育特征,实现博物馆美术教育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2.2 探索构建甘肃博物馆校本美术课程资源
(1)探究以体验为导向的甘肃博物馆美术资源课程的开发。运用展馆陈列的彩陶、魏晋画像砖、青铜器、远古化石等艺术精品,开展体验式教学活动。一是现场体验彩陶精品,体味彩陶艺术中的造型艺术、装饰艺术,探究古人制陶在器物造型、色彩表现、纹饰图案的工艺技法,结合绘制典型器物纹饰图案、制陶工坊现场制作彩陶工艺品的体验式活动,体验造型美术的乐趣;二是现场体验魏晋画像砖精品,解析“驿使图”“农耕图”等画像砖文化的内涵,探究画像砖艺术在形象刻画、线条运用及构图上的造型风格和美术表现技法,可就地取材利用砖块、黄河石等材料,完成画像砖艺术的再创作;三是现场体验青铜器精品,解析铜奔马、铜车马阵等青铜文化的艺术内涵,探究青铜器艺术在制作工艺、装饰纹样、造型风格等方面的美学特点,以青铜纹饰常用的“饕餮纹”“蟠螭纹”与“云龙纹”等艺术形象,完成典型装饰纹样的艺术创作;四是现场体验化石文化精品,结合相关知识,了解在地球各个历史时期古生物的发展脉络,探究古生物化石资源的动漫化,以黄河象等化石资源为原型,创作精美的动漫艺术形象,深化学生对化石艺术的理解。 (2)探究以欣赏为导向的博物馆美术资源课程的开发。运用展馆陈列的汉简牍、丝绸技艺、佛造像壁画、红色文化等艺术精品,开展美术教育活动。一是通过汉简牍欣赏教学活动,了解我国书法艺术的特点,体味古人融诗、书、画于一体的美学思想和人文精神,通过临摹等方式,完成一幅融诗、书、画于一体的国画创作;二是通过丝绸技艺的欣赏学习,解析丝路文化的独特价值与意义,探究丝绸艺术在图案、题材、色彩等方面的艺术审美表现,通过绘制典型丝绸纹样图案,提升学生对丝绸文化的鉴赏能力;三是通过佛造像壁画艺术的欣赏学习,解析石窟艺术集建筑、彩塑、壁画于一体的综合艺术特点,探究佛造像艺术的造型风格、塑形技法,以传统泥塑彩绘工艺和以藻井、飞天等经典壁画的局部为基础,完成艺术创作,提高学生对我国传统美术文化的欣赏和认知能力;四是通过红色艺术作品的欣赏学习,了解甘肃红色文化的发展历程,探究红色文化所呈现的雕塑、建筑、绘画等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和风格,应用海报、动漫设计、剪纸、皮影等学生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完成红色主题文化作品的創作,弘扬中国红色文化精神。
2.3 探究博物馆与学校美术教育互动的教育模式
(1)以学校为主导的校馆互动美术教育模式。以探索构建适应博物馆美术教育的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为特点,代表性的有上海、成都等多个城市的学校开展了这方面的探索。[6,7]目前,甘肃省博物馆教育在这方面的研究还需要加强,建议我省学校教师加强将彩陶艺术、青铜艺术、画像砖艺术、汉简牍艺术、丝绸技艺、佛造像与壁画艺术、化石文化艺术、红色文化艺术等八大美术主题元素融入现代美术教育应用的力度,充分利用甘肃博物馆丰富的馆藏资源,丰富现代美术教育内容,与甘肃博物馆密切合作,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美术教育课程,促进博物馆教育的多元化。
(2)以博物馆主导的校馆互动美术教育模式。以探索博物馆拓展式教育,开展美术教育实践为特点。较为典型的有中国国家博物馆基于学校教育,[8]编撰了《中华传统文化—博物馆综合实践课程》等主题课程书籍,同时该馆专门开辟近1500平方米的教育体验区,开展教育实践。这种模式的构建不仅仅突出了博物馆教育的职能,更重要的是建立了长效化的校馆合作机制。目前,甘肃博物馆在这方面已初步进行了探索但还需要加强,一是借鉴外省经验,在甘肃博物馆开辟一定的体验场地,由教师、博物馆人员共同编写综合实践教育课程书籍,以彩陶制做、画像砖绘制、简牍书写、壁画临摹、化石动漫化等为专题,开展体验式教学活动,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二是每年利用特定假日或寒暑假,结合学生知识特点和博物馆馆藏文物特色,开展几次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艺术特色讲座;三是结合省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充分吸纳学生的创作智慧,促进文创产业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3)新媒体下博物馆与学校美术教育合作互动模式。目前国内外博物馆都将网络教育作为重要形式,采用多媒体影音、多维信息采集、虚拟现实等技术,实现博物馆教育的多样化 。较为典型的有英美博物馆在官网上设立学习栏目,故宫博物院与IBM联合开发的“超越时空的紫禁城”项目等。目前,甘肃博物馆已实施了“馆藏精品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虚拟场馆的建设,[4]对博物馆文化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网上博物馆的建立打破了时、空限制,实现了由单一信息化向多信息源的转化,实现了博物馆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解决了美术传统教育中,学生无法参与博物馆活动的难题,建议我省学校积极将虚拟博物馆建设成果引入学校美术教学课堂中,充实美术教育内涵,促进美术教育的多元化。
总之,甘肃博物馆拥有独特的西北地域博大精深的美术文化内涵,充分发挥博物馆教育资源优势,构建地域性博物馆美术教育课程开发系统,促进校馆合作机制的建设,对于提升地域美术教育质量和学生的艺术素养,促进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加快甘肃文化产业强省建设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甘肃省博物馆[EB/OL]. http://www.gansumuseum.com/,1998-08-16.
[2] 张行.甘肃省博物馆近年古生物化石科研成果综述[J].甘肃地质,2011(4).
[3] 段小强.甘肃彩陶文化与华夏文明起源[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3(4).
[4] 雍际春.甘肃历史文化特点及其资源优势[N].甘肃日报,2012-04-11.
[5] 张秋梦.地方博物馆美术资源在初中美术教育中的开发与利用——以平原博物院为例[D].河南师范大学,2016.
[6] 王毓.中小学美术博物馆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探索——以四川成都为例[D].四川师范大学,2014.
[7] 杨静,等.“开发博物馆文化资源,建设美术校本课程”课题研究成果[J].新教育,2015(5).
[8] 冯统.校馆合作之课程实践研究——以中国博物馆课程为例[D].山东艺术学院,2017.
作者简介: 万可欣(1994—),女,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84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