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工学在服装创意设计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梦云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服装产品的消费观念也在逐渐转变。消费者对服装更加追求个性化与自我实现满足,迫使服装行业逐渐从以制造为导向的发展模式转向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发展模式。设计人员需要更多地关注消费者,充分地研究和挖掘消费者的需求,借助感性工学等多学科工具辅助服装设计,提高产品的感性价值,这对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品质认知和品牌形象塑造大有益处。
关键词:感性工学;服装设计;感性价值;创意设计
随着服装工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服装行业逐渐从以制造为导向的发展模式转向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发展模式。买方市场正在逐渐成为服装产业的主导,在以需求为导向的背景下,服装设计人员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挖掘消费者的需求,并将其转换为服装设计的灵感来源,借助感性工学等多学科工具辅助服装设计,并将其融入服装设计,充分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与此同时,提高服装产品的附加值,并引导消费者从感性工学的角度去理解与审视服装设计的过程,[1]提高消费者消费的获得感和认同感。
1 感性工学与服装设计
感性工学是一种将消费者对产品产生的心理感受转化成设计要素的技术。[2]感性工学始于1970年日本广岛大学工学部长町三生的“情绪工学”研究,然后于1986年由日本马自达汽车公司山本健一社长在世界汽车技术会议上提出,并在1988年的第十届国际人机工学会议上正式确立“感性工学”名称。[3]感性工学的目的,就是利用工学技术手段测定、量化和分析人对产品的感知过程,掌握其规律,从而应用于产品设计开发,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感性需求,提高产品的感性价值。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服装设计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对服装的款式、色彩和材料越来越重视,[4]消费者的情绪也无处不在。[5]服装消费逐渐从产品导向设计转向消费者导向的服装产品设计开发。感性工学能帮助消费者表达他们对产品的需求,甚至是消费者未意识到的潜在隐性需求。服装设计人员积极地将感性工学的原理应用于服装设计过程中,可使设计的产品更加富有亲和力和文化内涵。
2 服装感性设计与感性工学
服装感性设计是以感性价值观为基础,与传统的社会价值观、群体价值观有所不同,它是以消费者个人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的后天形成的价值观,包含强烈的个人主观感受和意愿,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基本要求。同时其并不会与传统的社会价值观和群体价值观相悖,属于更高一个层次的价值观。
为实现感性设计,设计人员可以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多种方法获取受众的需求,同时通过设计反馈的形式进行改进,是完成服装感性设计的重要途径,对提高受众的设计参与感和获得感大有帮助。
在服装感性工学的研究范畴中,服装的着装舒适性是感性工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感性设计不可忽略的内容。着装的生理舒适性、健康与安全是着装舒适性最核心的部分,服装与人体的交互作用带来的物理刺激进而产生的综合感受直接影响着装者对服装的感性价值评估。对新的服装设计产品,也可以采用科学的感性计测的方法来测量,通过设计反馈,提高产品的感性价值和感性附加值。
3 服装的感性计测
感觉的定量化是感性工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它是将普遍的物理尺度与人的平均感觉相匹配的转换过程,需要采用科学的测试、计量与统计方法。如服装面料的风格评定,可以通过科学的仪器来测量织物的弹性、刚柔性、悬垂性、压缩特性、表面特性等,通过受试者的官能评价试验获取人对织物的多级评价量表,将科学测量的物理指标与官能评价多级量表匹配,使其能够相互反映指标与量表的含义。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多重坐标轴来完成匹配,进而达到“量化感觉”的目的,即服装的感性计测标尺。
服装感性计测标尺的建立,可以有效帮助设计人员进行设计反馈,同时也可以利用服装感性计测标尺收集消费者的需求,为个性化产品的感性设计奠定基础。设计人员在进行服装审美性和功能性设计的同时,不应忽略产品的感性价值,感性价值的体现会使产品的附加价值明显提升,对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品质认知和品牌形象塑造非常有利。
现阶段,服装消费者在服装消费方面更加关注个性化与自我实现满足,服装行业也在从制造为导向的模式转向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发展模式,相应地对设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人员需要更多地关注消费者的需求与情绪,采用感性工学等手段,调查挖掘消费者的消费需求,采用科学的手段计测和量化消费者的“着装感觉”,从而加强设计反馈,提升服装产品的感性价值,进而加强消费者对产品的品质和品牌形象的认知与认同。
参考文献:
[1] 陈宇刚.浅谈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J].山东纺织科技,2015,56(03):30-31.
[2] 长町三生.感性工学のはなし[M].东京:日本规格协会,1995.
[3] 长町三生.感性工学[M].东京:海文堂出版社,1989.
[4] 夏梦牒,王晓云.感性工学在服装领域中的应用[J].西部皮革,2016,38(22):22.
[5] 張海波.服装情感学[J].针织工业,2010(06):52-5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85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