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山东省田园综合体建设对策与重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刘刚

  摘 要:田园综合体基于其自身优势成为促进三大产业深度融合、创造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山东省展开了省级项目各项工作,经过细致评审,最终在16个地级市开展田园综合体项目,各项工作于2018年陆续动工。省内田园综合体成果丰硕,但其中仍然存在普遍性的问题。本文从鼓励和推动合作社发展、提升村民主人公地位,实现生态循环绿色农业与乡村旅游、创意农业有机结合,结合乡村传统文化资源打造双创文旅产业,强化“三产”融合和农业体验功能4个方面浅析山东省田园综合体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田园综合体;村振兴;文旅产业;乡村文化
  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地方经济承压亟待转型,传统农业面临改造升级为现代农业压力,需要逐步提升工业水平、改善落后基础条件,进而满足更多社会功能需求。传统农业园区以农业种植、农产品销售为主,蔬菜种植、果树种植往往能保证一定的产业收益,但是缺少附加收益。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家多部委推出新政策和举措,为社会资本进入农业领域提供了新的预期。愈加规范的土地政策限制了单一领域的升值幅度,多方融合、综合考量、携手共赢的方式促进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在上述背景下,田园综合体基于其自身的优势,成为促进三大产业深度融合、创造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
  2017年,沂南县朱家林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经过立项、评审等环节,成为齐鲁大地唯一的国家级田园综合体项目,获专项投入资金2.1亿元。在开展国家级试点工作的同时,山东省也展开了省级项目的各项工作,在16个地级市开展田园综合体项目,各项工作于2018年陆续动工。省内田园综合体成果丰硕,但其中仍然存在普遍性的问题,为了促进田园综合体建设,本文梳理了田园综合体概念由来、发展模式及发展对策等方面的问题,为田园综合体建设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1 田园综合体简述
  农场模式、美丽乡村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现代农业庄园和田园综合体等6种不同农业现代化建设措施和路径,是国家根据不同时期提出的针对性乡村振兴战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各项措施成果显著,系列措施也经过众多专家、学者在各自领域的探讨。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剑平在2012年农业日报《农业综合体:推动区域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载体》一文中提出“农业综合体”概念,揭开了探索新时期高效生态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序幕,侧重强调现代农业和一、二、三产有机融合,是促进农业功能集成、系统整合、跨界发展的新模式。2012年,“田园东方”创始人张诚提出田园综合体模式。这个模式是由城市综合体、旅游综合体、农业综合体发展演变而来的,以乡村复兴为目标,将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生产与生活结合起来,吸引各种资源与主体共同参与建设;为经济发展滞后的乡村注入活力,使乡村产业支撑有力、基础设施健全、环境风貌良好、公共服务完善,实现乡村振兴与再造。张诚认为,“综合体思维”是田园综合体的核心内涵,农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出路。综合体思维的建立,打破了单一的产销思维,引入跨业态的经营逻辑,将业务、业态建立联系和组合,构建有机的生态环境。这种观念构成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在该体系下,田园综合体并非特定项目,而是一种协同转换、融合的方法,将国家政策主推方向、经济基础模式、社会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在某一具体业态和产品中快速转换、汇聚。
  2 山东省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
  2.1 “绿水青山”生态发展模式
  以地域性特色环境资源优势为发展模式的田园综合体项目,在建设过程中仍需保持对自然环境的“低干预”策略,处理好建设内容与环境的协调问题。夯实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中的生态发展理念,以大生态背景注入产业发展之中,打造“绿水青山”特色乡村环境。综合体环境必须契合生态设计理念,合理规划空间布局。区域规划严格把控“三线”,对生态保护区、建设区及缓冲区精准划分,将乡村建设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坚持循环经济理念置入综合体建设过程中,将现代农业技术、可再生能源等生态循环发展模式引入各类产业。在山东省省级田园综合体项目中,临沂市沂水县尹家峪田园综合体、泰安市新泰市良心谷田园综合体、菏泽市东明县水韵玉皇田园综合体借助自身自然环境资源,整合、提升产业发展链條,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发展。
  2.2 “宜居美丽”乡村模式
  依托古朴齐鲁乡村风貌,打造宜人田园风光,优化旅游文化产业模式,是山东省田园综合体项目中的亮点。依托山东省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建设一批富有地区特色、院落精致、村容风貌保持较好的村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景观规划,形成富有特色、个性鲜明的示范村庄。田园综合体对空间布局进行合理规划调整,融入产业发展内容,实现三产融合发展,在保护村庄肌理、促进乡村发展方面工作突出。济宁市泗水县圣水峪田园综合体、日照市东港区龙门崮田园综合体、潍坊市寒亭区东篱田园综合体、淄博市沂源县沂河源田园综合体、聊城市冠县戴里庄田园综合体借助美丽乡村风貌,联合打造完整的农旅一体化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乡村振兴之路。
  2.3 农业体验模式
  农业体验模式的田园综合体基础包含传统农业区及现代化农业生产两部分,前者侧重体验,后者侧重产业发展。这个体验模式囊括农耕体验、产业精细发展、休闲度假、精神文化体验和养老领域等产品创新发展,借助第一产业现代化、第二产业精细化和第三产业品质化开展各项工作,建设具备生产、教育、观光、博览、度假等众多类型的园区。在山东省级试点中,济南市长清区泉城茶道田园综合体、威海市临港区麓原果乡田园综合体、济南市莱芜区山楂之恋田园综合体、德州市庆云县尚堂田园综合体、东营市利津县北宋田园综合体、滨州市惠民县智惠民飨田园综合体依托资源优势,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的融合。
  2.4 文旅体验模式
  民俗风情展现是乡村特色旅游项目的倾力打造极点,以乡村风情、民俗文化为依托,能够充分展现农耕、乡土和民俗等多领域文化内容,成为吸引城市游客的精神盛宴。以民俗风情为基础的文旅项目需要结合体验环节、展示环节,以民间技艺、时令节庆、民俗歌舞等方式增加文旅项目的文化内涵。通过创新创意的文旅体验板块,获得近距离体验的经历,精炼落地产业,优中选优,借助新的业态吸引人、留住人。滨州市惠民县智惠民飨田园综合体、枣庄市滕州市鲁班小镇田园综合体、烟台市栖霞市耕读艾山田园综合体是以发展现代农业和传播地域文化为主线,以文旅入驻,结合农业发展及社区环境提升的综合体模式。   3 山东省田园综合体建设对策与重点
  3.1 鼓励和推动合作社发展,提升村民主人公地位
  在田园综合体打造体系下,农民合作社重点负责盘活土地承包经营权、林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等现有资源。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农房流转享受分红,基本流转模式包括转包、出租、转让、抵押、互换、信托以及入股。参与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农民并非仅仅提供劳动力,更应该通过土地、财产、技术等因素成立合作社,参与到建设中来。农民创办或合办合作社离不开人才支撑,地方政府应积极调整政策,吸引青年才俊回乡发展,引导有创业创新思想、有致富能力的村民牵头带动合作社发展。形成村民、农民合作社、村集体组织为主体,政府扶持与协调监督,社会资本及创作个体参与的模式,才能合力实现多方合作共赢。田园综合体项目中动摇农民的主体地位,就会转变成为单一的投资项目,失去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初衷。
  3.2 生态循环绿色农业与乡村旅游、创意农业有机结合
  以综合体思维建设开发的田园项目,本质上是以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综合开发,起点高、标准高、理念高。项目运行开发需要立足生态循环和环境保护的理念,避免低质、粗陋的单一产业扶持;应结合农业体验、文旅休闲游、产业振兴等多方面内容,借助地域自然优势和特色,加快三产融合步伐,充分引入和挖掘创意创新农业,展现农村风情。现阶段,山东省在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但这些前期工作存在系统化程度低、规划定位不高、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等问题,与高等级田园综合体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另外,乡村旅游、创意农业相关的规划定位已通过专家评审会讨论,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缺乏高质量的设计深化与质量把关,导致无法达到高品质“田园风光”的要求。
  3.3 强化“三产”融合和农业体验功能。
  产业支撑是田园综合体健康持续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关系到能否形成富有活力的综合体系。而产业支撑最为关键的是“三产”融合,以农创产业为基础,结合住宿、游乐配套、活动项目、周边服务4项内容,形成完整的业态产品。在此基础上展开科学的、创新的设计研发体系,以综合思维去构建田园综合体的各位业务。以规划和植入、培育、催生新兴的乡村文化旅游业为产业融合驱动,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新驱动,逐步提升其他产业的技术进步,最终形成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等产业协同发展的局面。
  3.4 结合乡村传统文化资源打造双创文旅产业
  田园综合体中的文旅产业打造应以更广阔的思路注入原生态旅游产品中,改变以往单一的农产品、农家乐等底层服务;在满足游客品质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将体验传统农业、传统农耕文化、传统礼仪文化等资源注入旅游产品中,进而实现自然生态旅游基础上的度假生活。此外,乡村观光需求转向乡村休闲度假,进而逐步升级至体验乡村生活方式,这一趋势正逐步拓展至乡村旅游的各个区域,借助国际知名IP,在乡村打造主题乐园,依托良好的田园资源,打造田园游乐实体化新体验。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Z]. 2016-12-31.
  [2] 田园综合体建设规范(DB37/T3177.1—2018)[S].济南:山东省质监局,2018.
  [3] 张诚,徐心怡.新田园主義理论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探索与实践[J].小城镇建设,2017(03):56-61.
  作者简介:刘刚(1984—),男,山东青州人,硕士,环境设计专业,讲师,研究方向:景观设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85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