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沧州地区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勇 祁晓玉 张敬杰

   摘 要:在经济模式发生显著变化,产业结构逐渐优化调整的背景环境下,我国开始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它的提出,不仅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逐渐严峻,如何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率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沧州地区;大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32-018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32.178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一方面有效带动了沧州地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给沧州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沧州地区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与大学生就业供给增长存在矛盾
   自改革开放以来至后续的很长时间内,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人口红利来实现的,也正是由于我国劳动成本较为低廉,一些发达国家将自身企业的生产外包业务转移到了我国,这对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人口红利已基本释放完成,劳动用工成本开始逐渐上升,我国原有的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也将不再突出,这必然会放缓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指出,经济发展与就业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如果国家的GDP每下降2个百分点,那么国家的失业率也会相应地提升1个百分点。这表明,政府仍应注重我国经济发展,以此带动我国就业率的提升。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在校大学生数量逐渐增多,毕业生规模明显扩大,但是地区经济却出现放缓趋势,沧州地区大学生就业供给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越发突出。
   (二)高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矛盾
   目前,沧州地区共有8所高校,综观这几所高校的专业设置情况发现,同质化和专业重复化现象较为明显。甚至部分学校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在专业设置时并未考虑当下社会对此类人才的需求情况,无论是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人才培养计划方面还是教育教学软硬件方面都缺乏完善性,专业学科涵盖范围较广而针对性较差的现象十分突出。同时,有些高校没有根据当下时代发展和对人才需求情况来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相应的专业退出机制没有建立,使得沧州地区高校新专业的增长速度往往高于旧专业的退出速度。在“互联网+”战略逐渐深入的背景下,科学技术发展极为迅速,但是部分高校并没有依托这一优势资源来实施专业调整、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契合度不强。尤其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主要强调借助创新推动经济发展,但是高校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相应的创新力度不足,大学生创新能力不强,也无法适应当下社会需求与发展。
   (三)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存在矛盾
   受我國高校教育体制的影响,当下许多大学“严进宽出”现象较为明显[1],沧州地区也不例外。然而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渐推行,大学生数量逐渐增多,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除了需要大学生具备充足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外,对其综合素质也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本次研究主要对沧州地区大学毕业生针对初次就业满意度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许多毕业生对初次就业的满意程度较低,这都是其对自身未来职业定位缺乏清晰的认识,对自身未来就业期望过高导致的。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矛盾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首先,大学生基础能力不足,专业知识缺乏先进性,无法满足当下社会需求;其次,专业技能有待提升,接受的专业技能训练不足;再次,学生缺乏主动学习意识,自我学习能力不强,对所学知识不能灵活运用;最后,自我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不能尽快适应社会发展。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沧州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措施
   (一)建构多元化的合作平台
   沧州地区高校要加强与当地政府和企业的联系,建构起多元参与主体的合作平台,并借助政府的指导,以行业发展为导向,使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得到有效落实。同时,沧州地区高校要紧随供给侧结构改革脚步,主动、深入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各个行业领域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现有的人才培养方式,确保人才培养模式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在实施高校毕业生培养时,仅仅依靠高校自身力量是不够的,地区政府和企业也应立足当下实际情况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推动大学生就业。针对与学校合作的企业来讲,要充分发挥自身在行业的优势,如资源优势、信息优势等,与高校共同建立人才培养机制,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明确的方向。同时,企业还要以自身实际情况为依据,建立人才培养反馈机制,与高校协同育人,为企业自身发展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支撑。从政府角度来讲,当地政府可以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或联系相关部门建立起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这样不仅可以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服务,而且也能为当地经济发展积累相应的人才。
   (二)创新现有的培养模式
   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除了要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外,还应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给予重点关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培养,从而推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时,高校在培养人才时还要以当下行业需求和发展趋势为导向,并建立区域经济发展观念,借助先进的观念指导人才培养活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另外,高校在针对具体学科进行教学时还要注重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加大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技能水平的锻炼,提高学生的知识融会贯通能力,为后续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高校还要善于运用京津地区丰富的教育资源开展人才培养活动,积极参与交换培养工作,借助资源共享的重要作用推动沧州地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校企合作建立起人才互动交流平台
   从本质来讲,高校毕业生培养主要是面向社会、面向企业的,是为社会经济发展输出专业人才的。所以,高校毕业生在接受人才培养后是需要进入社会中,由社会对其各方面能力进行检验的。因此,想要更好地推动大学生就业,需要高校与合作企业针对这一内容建立起人才互动交流平台。具体来讲,就是要完善当下人才培养体系,将当下企业对各专业的具体要求纳入人才培养目标当中,或让企业参与学生教育过程,向学生传授先进的思想,帮助学生明确行业的发展方向等。此外,在学生毕业这一阶段,还可以聘请合作企业有丰富经验的人员对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指导,使学生对未来就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做好心理准备,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四)与合作企业建立人才创新培养平台
   高校要对企业的人才需求给予高度关注,并以企业对人才需求为依据建立起人才创新平台,结合高校自身实际情况制订出多样化、针对性强的人才培养方案。具体来讲,高校可以定期带领学生深入合作企业中,将企业作为第二校园,给学生创设与企业对接、交流的机会,对自身所从事行业的具体工作内容和环境有一个初步的了解[2]。最后,高校还要以企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为参考,将其与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起来实施“工学结合”,以实习、实训等实践活动为依托,为学生所学知识提供应用场所,提升其实践能力,为毕业生的就业开辟新的途径。
   (五)强化京津冀三地的人才交流与合作
   虽然目前京津冀三地的人才交流合作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中,然而其中人才交流与合作的领域较为狭窄、合作缺乏深入性都是当下最为突出的问题。同时,京津冀三地的人才交流与合作主要是围绕人力社保部门开展的,但是在京津冀一體化逐渐推行的背景下,人才合作涉及的部门也逐渐宽泛起来,不仅仅包括教育部门,户籍部门和税务部门也囊括其中。因此,想要更好地实施区域合作,就必须有完善的制度作为支撑,以实际情况为依据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和辅助性社会保障制度,这也是为毕业生后续就业提供保障的基础。此外,建立起区域性的人才交流网络服务平台也是强化人才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措施,可以使京津冀三地的毕业生实现自由流动。人才交流网络服务平台还要以当下社会发展和区域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提供明确的方向,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
   综上所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沧州地区必须立足于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特点,以社会经济发展对各专业人才的具体需求为导向,及时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以更好地解决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江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就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10):255.
  [2]刘婷婷.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大学生就业问题探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8(23):7.
     [责任编辑 李爱莉]
  作者简介:张勇(1980.3—),男,汉族,河北黄骅人,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创业,思想政治教育。
  祁晓玉(1986.8— ),女,河北沧州人,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张敬杰(1989.4— ),女,河北沧州人,讲师,研究方向:党建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95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