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互联网+背景下德州市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机制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金融机构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肩负着提供资金支持的重任,为三农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动力。本文结合德州市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找出金融机构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实践,结合“互联网+”这一背景,探索金融服务机制,为稳步推进德州市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攻坚行动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机制;德州市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1 德州市农业发展现状
  1.1 农业发展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2018年德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8年末,农林牧渔业实现了359.2亿元的增加值,按可比价计算,增长3.7%。其中,农业增加值190.1亿元,增长3.3%;林业增加值13.8亿元,增长4.5%;牧业增加值101.8亿元,增长1.3%;渔业增加值14.4亿元,下降1.0%;和农林牧渔相关的服务业增加值为39.1亿元,增长14.9%。
  粮食产量略有下降。粮食总产量比上年下降1.8 %,为729.95万吨。夏粮产量361.15万吨,下降1.9%;秋粮产量368.85万吨,下降1.6%。棉花产量2.08万吨,增长31.4%。蔬菜及食用菌产量632.58万吨,增长4.7%。
  高标准农田数量面积增加。建成23.4万亩高标准农田,新增8万亩水肥一体化农田,新增6.2万亩设施蔬菜、18.1万亩青贮玉米,16万亩渔业生产面积、259处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区。“放心农场”总数达到67家,现代化农业产业园达到263个,农产品抽样调查合格率达到98%以上。
  禽肉蛋奶供应充裕。全年猪出栏量为548.48万头,羊出栏量为182.47万只,牛出栏量为70.16万头,活禽出栏量为1.71亿只;肉类总产量达80.16万吨,奶类产量达30.18万吨,禽蛋产量达40.95万吨。
  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18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61元,比上年增长8.8%;人均消费支出14052元,增长8.2%。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562元,增长7.8%;人均消费支出16272元,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64元,增长8.8%;人均消费支出11681元,增长8.3%。
  1.2 德州市农业发展总体规划
  德州市是山东省唯一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城市,也是入选国家第三批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城市,为此德州市制定了系列措施,例如现代农业十大工程、六十二类重点项目,总投资约560亿元,将从粮棉生产、生态畜牧健康养殖等多个方面向农业现代化改革。德州市规划在全国率先建成“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生产销售互动”生态信任农业先行区;重点打造农业科技创新与信息化高地和农产品加工与物流配送高地;五大基地,即全国优质粮绿色高产创建示范基地、京津冀都市经济圈中央厨房供应基地、区域优质特色农产品出口基地、全国高端工业级设施农业展示生产基地和全国农产品加工转型升级示范基地。
  2 德州市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产业结构处在调整中,问题突出
  德州市是传统农业大市,但是传统农业的科技水平低、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有待提高、规划经营水平低、资金投入有限、产业链条短等问题,制约了向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速度,农民收入水平低,城镇居民和農村居民在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持方面差距依然存在。
  2.2 现代农业产业化、专业化程度较低
  德州市农业结构相对单一,主要是粮棉、畜牧、蔬菜、林果、水产。作为京津冀“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农业结构调整滞后于市场需求的变化,不能够很好地满足市场对于高品质、多样化的农产品的需求。而且农产品深加工、品牌化程度低,不利于农产品收入的提高。
  2.3 农业投入资金相对不足
  地方政府对于农业的资金支持有限,农民本身收入偏低,再加上金融机构给予农民的信贷额度小、贷款手续繁琐、审核通过低,使得农民根本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农业中去,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发展。资金问题成了限制农业发展的难题。
  3 互联网+背景下德州市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机制研究
  3.1 德州市现有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政策
  各金融机构积极推行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出台多项政策,如德州市武城农商银行“双保惠农贷、土地产权贷、农保通”、德州农行开发区分行“鲁担惠农贷”、邮储银行德州市分行“信用村贷款”、人民银行德州市中心支行颁布《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信贷产品手册》,这些措施加大金融资源投入,践行普惠金融理念,破解三农融资难题,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金融支持。
  3.2 互联网+背景下德州市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机制探索
  “互联网+”是一种技术形态,更是一种经济形态,在生产要素配置中发挥着优化和集成的作用,现在也形成了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的经济形态,深度融入经济和社会领域。在乡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互联网+也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德州市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既要挖掘德州市“三农”工作中的问题与瓶颈,又要集合德州市农业发展现状和城市建设规划。金融机构对“三农”的金融供给应该持续增加,从金融产品多元化、创新化、金融服务高效化、实用化出发,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现提出以下建议:
  3.2.1 资金集聚,精准扶贫
  金融机构提供的信贷产品要有针对性,能够切实解决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金融机构在设计金融产品前必须先进行调研,将三农中所出现的问题以及农民迫切需要解决问题调查清楚,做到有的放矢。积极推进金融互助政策,发展把服务农村信发展为主要业务的新型金融机构,比如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社,这类银行立足于农村市场,服务于农业发展,网点设置遍布于村镇,可以通过采取流动服务等形式金融服务。   3.2.2 引入互联网+,强化金融科技水平的提升
  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要引互联网+、大数据、云技术现代化的技术,利用网络数据,传播政策、办理业务,部分取代传统的柜台服务,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实现金融机构和农民信息资源的共享与第一时间的互通,优化农村地区非现金支付工具受理环境,提升农村地区非现金支付工具普及率。利用互联网和手机等移动终端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在农村设置电子自助服务设备,把服务网点深入农村,农民可以在家门口办理一些简单的金融业务,实现“综合支付服务不出村”。
  3.2.3 持续增加资金投入,从农民需求角度推动金融产品创新
  多数金融机构都认可把“两权”、林权、应收账款等纳入抵质押物范围,激活农村生产要素的活力,把这些沉睡资本唤醒。金融机构要主动考虑哪些农民有贷款需求,为其开发特色专项贷款。例如现在很多农村青年、返乡创业大学生、职业农民贷款需求大,他们往往把传统农业生产和电子商务销售等现代技术结合,因此可专门为这些从事农村电商创业的人员提供专项贷款。
  3.2.4 破除“畏贷情绪”,宣传农村金融诚信,为乡村振兴提供融资融智服务
  很多农民没有钱用于农业生产和扩大,但又不想或者不敢向金融机构贷款。分析可知,一方面是认知问题,农民从未尝试过从正规金融机构申请贷款,除了觉得贷款手续麻烦等原因外,很大一部分农户没有表现出对大额借款的需求;另一方面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问题,农村经济不活跃、市场不发达;第三方面就是金融机构不重视农村市场,城市对金融的需求激增,对农村金融资源产生虹吸效应,资金大量涌向城市。
  金融机构首先为农户普及金融信贷知识,打破“畏贷情绪”,在广大农村地区增加服务网点;通过政府、风险补偿基金为农民提供担保,提高贷款成功率。对制约农村金融的诚信问题要高度重视,做到百分之百地采集农户信息,加强农村金融信用建设,完善农民信用记录,建成农村信息服务中心,最终形成全国范围的信息网,在国家政策法规的引导与监督下,农户遵守诚信原则,为农村金融营造良好的氛围。
  [参考文献]
  [1] 林宏山.创新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路径研究[J].福建金融,2019(03).
  [2] 孫学立.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互助金融体系构建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8(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503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