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德州市乡村文化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逐渐凸显,本文首先分析了德州市乡村文化建设已经取得的成就,然后指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在前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优化对策。
  [关键词]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F324 [文献标识码]A
  1 德州市乡村文化建设的成就
  1.1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投入巨资支持乡村文化建设,在700个贫困村建设文化活动室,在134个乡镇建设综合文化站,共建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899个,均达省级标准;建成农家书屋3000多个,儒学讲堂2000多所,年财政投入五百余万元。
  1.2 文化下乡、文化惠民工程
  多年以来持续开展文化下乡和文化惠民工作,2018年共计放映农村电影七万多场次,文艺演出九百余场,建设“德州百姓大舞台”特色文艺品牌,创建了“三八全国女子诗会”等一批读书项目, 公共文化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1.3 积极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
  开展乡村文化遗产普查,设立“乡村记忆”文化遗产名单,首批遗产名单共有三个传统村落、四个民居和一个乡村博物馆入选。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建成五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四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积极招募乡村文化志愿者,组织庄户剧团、合唱和广场舞等培训班, 积极引导乡民参与文化建设活动。
  2 德州市乡村文化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
  2.1 基层思想认识不到位,资金投入力量不足
  基层对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单纯依靠上级政府拨款,开展文化建设工作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乡村文化基础設施建设标准不高,人员配套滞后。
  2.2 乡村文化建设主体不明确
  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不明确,政府一头热,村民的意愿得不到有效体现,甚至违背村民意愿,造成村民的抵触。乡村文化建设仅仅依靠政府的单方面努力是远远不够的,也是本末倒置的。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关键要依靠广大乡村、广大人民群众。
  2.3 乡村文化建设特色不突出
  目前,德州市的乡村文化建设停留在保基本层面,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全市数千个村镇不能都建设一模一样的图书馆、文化服务中心(广场),例如日本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就曾提出“一村一品”建设思路,瑞士曾提出“建设自然生态村落”,目前德州市各县区、村、镇迫切需要依托自身文化根基,实施文化特色建设。
  2.4 乡村文化建设人才缺乏,文化产业发展处于低端水平
  现有建设人才队伍中,专业人才少,业务能手少,总体建设水平不高。特别是保护传统文化和历史遗存的人才奇缺,基层更是出现一些传统民间技艺、历史文化无人可继的情况。同时,文化产业发展处于低端水平,人才匮乏限制了产业的升级和提效,使得德州缺少规模化的文化项目、产业,又进一步导致难以留住相关人才,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3 德州市乡村文化建设优化策略
  3.1 提高思想认识,突出基层干部群众的建设主体地位
  (1)广泛开展各类宣传活动,使振兴乡村文化的政策深入贯彻到基层中去,让广大基层干部和村民充分认识到进行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开展形式多样的民间活动,鼓励基层群众积极参与。
  (2)政策性支持基层搞文化建设,让基层干部和群众能够有获得感,完善基层领导评价机制,打破注重经济效益的局面,将乡村文化建设纳入评价体系,改变结果式、形式化的评价方法,提高过程性评价的比重,充分调动基层干部进行乡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3)建立农民需求表达机制,如建立村长信箱、通过微信平台开展村民问卷调查、深入走访基层等,通过基层干部充分了解群众意见,并建立意见上达体系,使村民的真实需求得到充分的尊重,避免出现盲目建设和基层需求错位等情况。
  (4)积极招才引才,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乡村文化建设。
  3.2 充分挖掘乡村文化的价值,重新构建乡村文化价值观
  3.2.1 充分发挥乡村文化的主体价值
  以农耕为物质基础发展起来的乡村文化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而不是城市文化或者外来文化。虽然2018年我国城镇化率已接近六成,但城市文化并未成熟,杂糅着外来文化和庸俗价值观,乡村文化才是中国文化的底色。一座座村庄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迥然不同的风土人情,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村落文化,底蕴深厚而历久弥新。乡村文化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更蕴含着中华文化的生机。比如我国劳动人民最早种植水稻、豆类等,崇尚精耕细作,开创了独特的历法和二十四节气,用于指导农事和生产,更是演化出许许多多民俗礼仪和传统节日,对后世影响深远。又如我国最早开始人工养蚕,制造了璀璨的丝绸,开创了丝绸之路,影响了全世界的纺织技术和审美意识。乡村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主体,数千年来屡屡遭受外族入侵、战争洗礼和政治动荡,随着中华儿女一起遭受磨难,仿佛一簇烛火闪烁不定却能够始终不灭,等待着一次次的机遇焕发生机。而今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之时,正是我们的乡村文化又一次焕发生命力和创造力之机。
  3.2.2 充分挖掘乡村文化中的传统美德
  乡村文化中的传统道德观,数千年来潜移默化地维护着社会稳定和家庭和谐,直到今天仍然能够解决现代人的很多精神困境。比如古代乡贤倡导的吃苦耐劳、勤俭持家,虽然身体劳累但是精神富足,这种精神追求正可以解决现代年轻人贪图享乐、过度消费而精神空虚之困;又如乡村文化中提倡的亲亲睦邻、与人为善、扶危济困等邻里观,恰恰反映出如今城市里邻里之间老死不相往来、自私自利、人情冷漠等现象背后的道德缺失;再比如乡村文化的宗族观念,突出对家族利益的重视,这讲的是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智慧取舍,倡导长幼有序、敬老爱幼,这讲的是如何处理父子、爷孙之间的关系,倡导夫妇有别、相敬如宾,这讲的是如何处理夫妻之间的关系。这些传统道德观恰恰能够解答现代人对婚姻、家庭的种种困惑。
  3.2.3 充分彰显乡村文化的自然归属特性
  乡村文化是土生土长的中国文化,它所代表的具体物像对很多人而言是儿时的记忆、淡淡的乡愁,是精神疲惫之后最想回归的家园,是城市人心目中的“山水田园”。国人与土地、村庄天然的亲近感,是因为我们的祖先来自这片黄土地,我们的血液里流淌着故土的记忆,回归乡土能够带给我们的心灵强烈的自然归属感和母亲般的温暖。乡村文化中最浓墨重彩的当属我国的传统节日习俗和礼仪,比如每逢春节,每一位游子都心心念念的就是回归家乡,守岁、祭祖、迎新。这些传统节日不仅仅意味着团聚,更深层的是带给每个人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带给每个中国人最深层的幸福感,这也是乡村文化能够带给中华儿女的巨大的精神价值。
  3.3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广泛开展乡村文化特色建设
  3.3.1 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突出自身特色
  德州历史悠久,孕育出了智圣东方朔、大书法家颜真卿、大儒董仲舒、才子祢衡、术士管辂、大将窦建德、诗人孟郊、词人李之仪、书画名家邢侗、劳动模范时传祥等众多历史名人,这些历史名人给德州留下了巨大文化遗产,是德州各地进行乡村文化建设的无价之宝,更是文化建设的特色所在。
  3.3.2 继承红色文化基因,开创革命文化特色建设
  德州解放的历史脉络清晰,有无数的革命人留下了他们的革命事迹和辉煌足迹,这些英雄人物的革命故事、斗争精神激励了一代代人,也给德州留下了巨大的红色文化遗产。各村、镇在当今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可以针对这些红色文化开展深入的挖掘和建设,并以此作为精神指引。
  3.3.3 依托自然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德州地理位置优越,闻名中外的大运河穿城而过,盛产金丝小枣、黑皮大西瓜和德州黑驴,卓越的黑陶手工艺历史传承千年,还有众多的民间手工艺和民间艺术。这些不仅能够为德州带来巨大经济效益,更是乡村文化建设工作开展的有力抓手,以此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突出品牌化运营,可以有效地拉动德州的文化竞争力,使乡村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李文钰,周小花.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践探索——以江西省赣州市为例[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9(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502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