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国生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不同的文化汇集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底蕴。在众多的学科中,语文是与中华传统文化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作为21世纪的初中语文老师,肩上承载着祖国的希望和花朵,我们要做的不仅是向他们传授科学知识和技能,还需要通过在知识的背景下渗透传统文化,让我们的祖国花朵感受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树立弘扬并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笔者根据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联系,对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传统文化,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的生活习惯、民族风俗、行为方式、活动以及情感价值观思想等汇集而成的能够反映民族特点的文化。传统文化是对某个历史时期特征的反映,具有较大的考古学价值,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灵魂的延续,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前传统文化的流失严重,甚至很多传统文化流失到国外,例如北方的泡菜制作、围棋文化、茶文化等,都通过不同的形式流失到了日本、韩国等国。因此,让下一代树立传承并弘扬传统文化的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一)传统文化可以扩宽学生的知识面
  当前国内的人才选拔方式仍然以考试为主,因此教师在课前备课和教学的过程中,都会把重心主要放在教材内容之上,希望学生可以通过对知识的掌握实现最快提分的可能。因此社会上出现了广为流传的对学生的评论:高分低能,意思就是说我们所培养的人才只会考试,而在知识的应用和知识面层面上却明显欠缺。通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向学生渗透关于传统文化的内容,可以扩宽学生的知识面,积累相关的语文素材,在日常人际交流的过程中也会有更多的话题,同时在写作的过程中也可以作为素材拿来用。
  (二)树立学生传承并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
  我国夏商时期人们的政尚忠朴的性格特征,以及战国时期孔子的教育思想之所以能够传承到现在,正是因为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人承担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任务。在当前贸易交往密切的全球经济时代下,国与国之间的信息交流密切,很容易导致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被流失,传统文化的流失不仅仅是对前人的辛勤汗水的辜负,还会给本国的经济政治甚至国际地位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我们应该通过教育的手段让我们的下一代树立文化传承与弘扬的意识。
  (三)传统是文化创造与创新的前提
  我们知道诗词一直是我国宝贵的文化精髓,在唐宋时期诗词发展达到了顶峰,但是诗词的发展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是在某个时代突然发展起来的,而是不断积淀,是中华民族一步一个脚印发展起来的。从西周时期的《诗经》开始,开启了我国对诗歌文化的研究,再到战国时期的《楚辞》,以及到了汉武帝时期受到秦国的对音乐管理部门——乐府的启发,通过收集各民族的乐曲和诗歌最终编制出来《乐府》,到了三国时期出现了通过借鉴战国时期《诸子散文》发展起来的一种诗歌文体——赋,是我国唐诗和宋词的最初形态,到了魏晋时期又发展成为辞,代表人物就是我们最熟悉的陶渊明,最后诗和词的发展的顶峰分别是唐朝和宋朝。从诗和词的发展的时间轴来看,其中包含了古人的智慧和辛勤的付出,告诉学生每一个传统文化都是在之前的文化的基础上沉淀形成的,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利于我们创造出更具有创新特点的现代文化。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
  (一)通过信息技术展示传统文化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时候我们会遇到某一篇文章涉及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但是由于地域的限制,我们无法向学生展示该文化,因此学生就不能够亲身体验到文化的魅力。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入,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资源丰富性和呈现资源方式的多样性,向学生展示来自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例如笔者在讲授八年级语文下册《安塞腰鼓》的时候,本文通过一些动词和形容词,比如“发狠了”“忘情了”“千里的雷万里的闪”来突出陕西黄土高原人民那种豪迈的性格,以及击鼓时舞出了高原人民那种雄浑、奔放自由、万马奔腾的气势,单纯依靠教师口头朗读与讲解很难将文章所体现的气势展示给学生。因此笔者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向学生展示了一段黄土高原人民击鼓时的视频,视频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击鼓前风吹草动,高原人民整装待发的场景;第二部分是击鼓时的壮阔景象,学生通过视频可以看到人们击鼓时的热情高昂,一张张质朴的脸露出了对生活的热爱,一阵阵犹如雷鸣般的击鼓声响彻了整个山谷,面对视频可以感受到山在震动地在摇晃,击鼓者越发有力地表演,他们的每一个组织、每一个细胞都在忘情地表演;视频最后一个部分是表演结束了原本响彻山谷的声音此时突然戛然而止,世界一下子宁静了许多,犹如来到另一个世界,随着表演的结束空气中的尘土也渐渐消散。通过一个视频,学生不仅可以切身地体验到文章的整个故事情节,犹如让自身置于黄土高原中去感受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同时学生通过视频也亲眼见到了我国传统文化——安塞腰鼓的魅力所在,对陕北的民族文化特色产生了敬仰之情,本次教学也体现了信息技术在为学生呈现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过程中的便利性。
  (二)通过指导学生课后阅读来渗透传统文化
  我国的传统文化不仅表现在歌舞上,还融入于很多文学作品中,比如最常见的四大名著就是传统文化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文学作品中的传统文化必须要指导学生课后带着兴趣和目标去自主阅读。笔者在讲授九年级上册语文《三顾茅庐》时,本文是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经典内容,为了让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地了解《三国演义》这部作品以及诸葛亮的聪明才智,笔者要求学生课后阅读《空城计》和《七擒孟获》这两部分。在课后阅读的过程中,笔者为了能够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课后自主阅读的兴趣,采用直播的形式指导学生课后自主阅读,在直播的过程中,教师充当指导者的角色为学生的自主阅读进行点拨。最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这两则故事的主要情节、分别体现了诸葛亮什么性格特征等等。本次教学笔者是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延伸,引导学生课后自主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从而让学生感受文学作品中的传统文化。
  (三)通过校外活动渗透传统文化
  傳统文化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之内,我们还可以结合文章内容,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革命烈士纪念馆等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例如笔者在讲授八年级上册语文《消息二则》这篇课文时,在讲述完文章的主干知识后,带领学生来到了本市的革命烈士纪念馆,向学生解说了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时期我国革命先辈为了驱逐外敌,为了革命事业,不怕牺牲的精神。在这一次的教学中改变以往的以教室为场景的教学,将课堂搬到课外,同时也渗透了传统文化元素。
  三、结语
  在新时代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有着长远的目光,重视传统文化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有效地发挥语文教学在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文学涵养,同时也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者的一分子。
  参考文献
  [1]张萍.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17).
  [1]李培.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的契合性[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9(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527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