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刘永红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在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既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传统的侧重知识教授式教学,已经难以满足现代教育发展所需。教师更应注重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其具有良好的文化理解与传承能力。为此,本文展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
【中圖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3-0050-01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我国是文明古国,具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1]。作为初中教学中一门多彩又实用的重要学科,语文既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又担负着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将拉近学生与民族文化之间的距离,以扩展学生的语文视野,使其更好的了解、感知传统文化,增强其文化自信。进而,通过“以文化人”,促进“知行合一”,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不平衡阶段,其自我个性、价值观及人生观处于养成阶段。培养中学生良好的语文核心素养,在发展其语言表达、审美鉴赏力、思维能力及对文化的理解能力的过程中,也将对促进学生个性修养及道德品格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简而言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进一步调动初中生了解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兴趣,加深其民族记忆,促进其对祖国及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也将进一步实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二、简析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现状
新课程理念中,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2]。针对于此,为初中语文教学打造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广大教育者的共识,具有较高语文素养的学生,具备更好的理解、沟通及表达能力。
然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授课中,依旧广泛存在着大量满堂灌式、不讲究教学方式的课堂教学现象,或是对传统文化教学知识的一带而过、泛泛而谈,使学生的理解难以深入。因学生缺乏语文学习兴趣;语文的课堂授课脱离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填鸭式”教学问题等等,这些均关系到学生对语文和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三、在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
1.促进汉字教学趣味化,促进传统文化的教学渗透。
新课标中,对初中语文识字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同时,语文不但属于一门知识性学科,并且更是一门语言文化学科。所以,在开展初中语文教学任务时,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到语言的文化渗透性因素。为了可以让学生领会到汉语的美妙与汉文字的文化底蕴,教师可以通过针对学生的汉字书写展开文化训练。例如:许多学生往往会对某个汉字为何如此书写产生一定的疑问。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为学生简单介绍古典书籍出处,使学生清楚了解汉字的构字法,再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利用多种途径收集有关这部分文字的起源,熟悉这些汉字的发展历程,并搜索汉字在发展进程中发生的一些趣闻资料。由此可能会发现,某些汉字所带有特定的偏旁或部首,在不同的汉字中却富含多样化的意味。借助这样的汉字训练,学生不但能够正确掌握汉字的书写规律,还能从中窥探汉字所蕴藏的中华传统文化,进而提升学生的汉字学习、理解水平。
2.发挥教师引导功能,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教师是学生语文学习路上的引路人。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帮助学生建构起系统的语文知识体系,才能够使其科学地分析与拓展语文知识。因此,只有语文教师具备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与扎实的汉语言专业基础,才能为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学知识,引领学生更好的学习、接受民族的传统文化。
古语有云:信其师,亲其道[3]。当在学生心里默认为语文教师博古通今的同时,就自然会对教师产生信赖与敬佩之情,更加乐意积极地参与投入到教学任务中。例如:教师可以围绕一篇课文着重分析,展开从古至今文人们对世界的不同认知、理解,进而使学生在学习文章的基础上,也逐步深刻地理解和熟悉我国传统文化的整体社会历史背景。在学习《鸿门宴》时,教师可发动学生广泛的搜集辅助学习资料,使其具有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对史料的解读中,也将使学生更加客观、理性的认识项羽与刘备。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对《大风歌》和《垓下歌》的对比赏析,促进其立体地学习整篇文章,深入领悟文本内涵。在教师的科学引领下,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历史及传统文化的接受程度,从而培养与提高其语文综合素养。
3.立足于语文教材,深度挖掘历史人物的品质。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诚信仁爱、刚正不阿与尊师重道;法家倡导依法治国、积极进取、锐意革新;道家提出了道法自然,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墨家的兼爱非攻、厉行节俭、尊贤尚才等,均值得初中生仔细体会与感悟。
鉴于语文教学课时有限,并且学科学习任务较为繁重。因而,语文教师最好是就地取材,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培养初中生优秀的文化品质。许多文言古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关键依托和载体,记载了中华历史五千年的文明。教师不仅应使学生准确理解字、词、句的具体涵义,而且需要使学生在传统文化氛围的感染与熏陶下,更为深入地领会、解读、鉴赏或诠释文言文。例如:在《孟子》的讲解环节中,教师应该因势利导,使学生领悟古代或近现代文学家或教育家提出的哲理名言,理解他们身体力行的文化传递理念,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值得学生学习与尊敬。当然,语文课本中的众多优秀作品塑造出大量优秀的个人品质,教师可以将其用于激励学生,培养他们的坚强的意志力与高尚的道德品质。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伴随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世界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在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中,更应注重科学的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去。特别是在中学语文的教学中,该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在教学中渗透传统优秀文化,能够与学科教育相互促进,在正本溯源中,激发学生的文化自豪感,使其成为促进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强大助力,为新时期教育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撑。
参考文献
[1]赵强国.探究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3):32.
[2]权丽.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中的渗透研究[J].学周刊,2017(8):9.
[3]袁静.初中语文课堂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亚太教育,2016(26):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75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