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探高中生声乐技巧的基础训练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梁羽清

  【摘要】歌唱不仅仅是一项生理的活动,更离不开心理的调节,声乐学习对高中生的成长有着重大意义,选择这个问题,是本人多年学习声乐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在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引发一系列的思考。本文将着重研究高中生声乐基础训练中的理论内容,并探索和研究声乐学习中基础训练的技巧。
  【关键词】高中生;声乐;基础训练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一、学习声乐对高中生成长的意义及常见问题
  声乐,是以人声歌唱为表达形式的音乐艺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高中生的成长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法国著名文学家雨果曾把音乐与数学、文字相提并论,认为音乐是开启人类智慧的三个重要因素之一。高中生可以通过声乐演唱增强审美意识,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极其有益于智力水平的发展。
  笔者曾在广东省开平市长师艺术中学进行教育实习,在给高二音乐班的学生上声乐课的过程中笔者注意到很多高中生在初学时觉得基础训练比较枯燥,盲目地习唱难度较大,音域较高的作品,想要证明自己的能力而盲目追求大音量。由于初学时还没有很好掌握科学的呼吸方法,再加上声带闭合不好,这样一味追求音量和音高的行为,使声带相互摩擦,长此以往,不但声带容易红肿失去弹性、韧性,更有甚者声带病变长出小结,还形成了歌唱中呼吸浅的不良习惯。
  二、高中生声乐学习中的技术及基础训练内容
  意大利艺术家,世界知名男中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吉诺·贝基曾经提过美声唱法的三个原则:“尽量打开喉咙,横膈膜的支持,面罩共鸣。”其实这三个原则,高度概括了我们歌唱时所要实现的三个要素—声带的闭合、气息的控制,共鸣在歌唱中的作用;在学习过程中解决发声技巧时都要从这三个原则入手。
  (一)喉头的放松与自然稳定
  1.歌唱前的准备—口型训练
  喉咙是歌唱发声通畅统一的决定性部位,高中生在开始学习声乐时若没有科学地使用喉咙,不仅会让变声期中娇弱的声带受损,还会影响后面声乐学习中科学呼吸对共鸣的支持,喉咙可以说是歌唱中气息,声带,各个共鸣腔等重要发声部位的中心枢纽。所以,在科学呼吸的前提下使喉咙自然放松、打开形成稳定畅通的管道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生理学方面的知识指出“正常情况下歌者是不会通过感觉来确定声带状况的,因为每个人的声带都处于喉内肌系,所以不论它被如何地振动歌者都不会有感觉的。换言之,不仅仅是声带,喉内肌系的大部分都必须采取一些间接的方法才能对其进行控制。”[1]因而一定要重视演唱时的起音前的准备,由于身体每一个动作的完成都要靠大脑指挥,靠许多肌肉共同工作相互协调的结果,所以高中生初学和练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严格的口型训练来帮助他们在起音前充分利用肌肉的協调性,更好地练习如何控制声带的闭合。
  口型训练。嘴唇轻轻合起,做出嘟嘴的动作,在保持嘟嘴动作的前提下打开口腔即把嘴巴竖着张开,在严格保持这个口型的状态下感受喉外肌的完全放松,并体会打哈欠的感觉。这样打开的口型把喉咽腔和口咽腔上下拉长,形成一个畅通的共鸣管道,这时舌头是自然平放的,还能把面部肌肉都调动起来,使面部肌肉变成一个整体更有便于共鸣空间的扩开,初学者通过这个练习可以更直观地感受科学的歌唱发音位置。
  2.无声练习
  “起音”是歌唱发声开始时的一个很重要的动作, 起音唱好了,后面就无须不断去找位置。要想把起音唱好, 就必须在起音前做好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准备, 这两个方面的准备没有做好就出来的起音是没办法发出好的声音的。在初学练习起音的时候,歌者可以控制良好稳定的气息上自下而上经过声带,并在声带闭合之前通过声门,对声门轻柔的击振, 利用气息的流动让声音自然的溢出。下面说的这个训练可以帮助控制好气息与声带之间的平衡关系。
  在严格保持口型练习状态的基础上,像叹气一样,把气息呼出来。通过这个练习体会运用少量气息轻轻经过声门, 呼出的气息在声带不闭合的状态下通过声门。高中生初学者可以通过这个练习对于即将发出的声音进行准备和记忆。
  (二)声带闭合与气息训练
  著名歌唱家克里申蒂尼曾说:“歌唱的艺术在于膀子的松她和在气息上歌唱。”[1]从严格意义上讲,“有气才有声,有声必有气”,由于声带长在喉头之中,它的一端附着于具有开合能力的杓状软骨的凸出部分上,而另一端则附着在甲状软骨上,于是也把声带闭合挡气称为喉头挡气。当气息向上通过管道,流经狭窄的声带时,杓状软骨缓慢地对声门进行闭合,气息也在这个瞬间悄悄流过,此时的声带在独立工作,这是因为杓状软骨与声带肌群被贝尔诺利效应的作用下,杓状软骨还没有完全将声带闭合的时候,气流又一次流经声带使其振动。接下来, 杓状软骨将会在短时间内完成声带闭合的动作,声门也将随之闭合,那么这时气流无法通过,导致运作停止,于是这时由于气息向上所产生的负压逐渐递增而再次将声门“吹”开,气流再次流过声带,以这样的模式不断地循环往复而使声带得到振动发声。在这样气息支撑声带闭合挡气的放松状态下,喉内肌系既不会过于松弛又不会过分紧张,还能够节约气息,最重要的是松弛、从容地运用气息所产生的压力会更有助于声门闭合。
  1.有声练习
  下面说的这个练习就是针对被动振动发声的训练。有声练习在训练过程中的关键是用不发声的状态带出有声状态,所以它的训练是在口型训练与无声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的:先按照无声练习的要求把嘴巴打开成喇叭状,并打开口腔,找到打哈欠的感觉,再用气流冲过声带使其产生负压,声带自动靠拢闭合,振动发出一个类似于“呜”的音,此时面部肌肉也被调动起来,是相对紧张的状态;找到位置后,做一个向下的模进练习。
  2.弹性练习
  与有声练习的准备动作一样,先把面部肌肉调动起来,然后打开口腔,利用两腰与腹肌作用于横膈膜的力,支撑气息使其向上冲击声带,声带振动发出短促的“mi”的音,产生弹跳性。这个练习能帮助学生体会声带闭合与张开的感觉,有针对性地锻炼对声带张弛、厚薄变化的控制能力。
  (三)面罩共鸣
  面罩这个词是从外文Mask或Masque翻译过来的。面罩唱法是指将声音共鸣集中于眼睛以下至嘴唇以上,两眼与眉间处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区域,充分利用这一微小的振动空间,就好像是把声音都在一个“面罩”里集中。我们常说歌唱时要微笑着唱,这是因为两腮以上,两眉之间眉心处的额窦,在鼻翼上面的蝶窦、窦骨都可以形成共鸣的空间。微笑时,因为笑肌上提,那里便形成了上颌窦共鸣空间,这个共鸣空间恰好位于面罩的下沿;当声音进入头腔,会感觉到声音从鼻腔上去到达额窦,以及额窦外侧的眉弓上沿, 这样会有较大的空间产生共鸣,刚好是在面罩遮盖的部位,声音就在这些地方产生共鸣。要想找到面罩的位置,哼鸣练习可以更好地帮助进入头腔,直观地感受鼻腔的振动。
  三、结语
  我在广东省开平市长师艺术中学进行教育实习时,在给高二音乐班的学生上声乐课时遇到许多问题,对于一些问题笔者有自己的看法但仍有很多不足,所以在准备这篇论文之前翻阅了很多资料,希望通过一篇论文研究理论寻找合适的训练方法。通过学习、研究、吸取前辈们的经验,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总结了一些方法;对声乐这一门学科完善了自己的知识框架。
  参考文献
  [1]戴丽君.关于二十世纪歌唱机理的探讨与分析[J].西南大学,2015.
  作者简介:梁羽清(1994—),女,汉族,广西北海人,初级教师,陕西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育(音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528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