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关键语句 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江华
【摘要】目前初中语文课堂缺乏生命力,教学效率低效。抓关键语句,寻找阅读教学的突破口,巧妙切入,层层引导,一篇长文教学水到渠成。提高课堂阅读的有效性,簡化教学头绪,层层深入,条理分明,课堂教学有效开展,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关键语句;现代文阅读教学;有效性;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目前初中语文课堂存在教学无效、低效的问题,抓关键语句,是现代文阅读有效教学的一个很好提高手段。把握文章的关键句,实际上就是要抓住课文中的“文眼”,或紧扣一词,教活一篇,或抓住一句,串联全章,或精导一段,拨通全文,或突破一点,举一反三。抓住了“文眼”,其他问题就能迎刃而解,这个“文眼”就是文本的突破口的点。所谓教学的“突破口”,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教学的“切入点”,“切入点”选好了,一堂课的重点、难点便会迎刃而解,正所谓“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这样在教学中就可以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一、真知,标点做文章
在《杨修之死》这篇小说中,曹操的心腹夏侯惇和杨修有一处对话,“公真知魏王肺腑也!”细细品味,不无嘲讽之意。教学中,以此提领而顿,通过“真知”标点符号的变化,引导学生通过文章的七个故事探究真知与否!
(一)“真知……”
抓住第一个真知后面用省略号表示言未尽,引导学生去发现文中哪些事情上可以看出杨修的“才”,通过情节概括总共有七件事情:(1)破解门内“活”;(2)分食“合”中酥;(3)道破梦中杀人真相;(4)密告簏里藏人事件;(5)教授曹植斩杀门吏;(6)预设答条蒙欺孟德;(7)破解口令,擅自行动。通过以上七个事件,杨修的“真知”,仅仅是以上几个故事情节的表象而已,是他的主观臆测,这个“才”正是他的恃才放旷的体现。
(二)“真知?”
真知以问号的形式出现,教师对此提出质疑,引导学生挖掘杨修的“放旷”。结合课文,抓关键字词开展课堂探究,解决以下问题。杨修真的了解过曹操吗?根据杨修所做的事情,结合曹操之后的行为,其实不难得出另一个结论,曹操的做法更多的是对杨修擅作主张擅自行动的厌恶。对应这七件事,曹操的态度依次是“心甚忌之”“心恶之”“愈恶之”“愈恶之”“大怒”“大怒,已有杀修之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在杨修所谓的“真知”中,我们不禁产生疑问:真知?其实随着曹操的内心变化,危机正一步步向他走来。
(三)探究“真知!”
真知以感叹号形式出现,老师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人物性格,以杨修为鉴,学会做人。让学生发表自己见解,深入作品,来一次文本对话。如果你成了杨修之后,你会怎么和曹操共处,怎么样才算智商在线,做到保命安身。经过教师和学生们之间的探讨,得出的结论是不恃才傲物,自信而不自大,认清自己,做事独立但不能特立独行,行事张扬但不能为人猖狂。之后我们通过夏侯惇对杨修的评价,“公真知魏王肺腑也”进行分析,可以深度挖掘出文中对杨修的评价,杨修的不自知,触犯了曹操的忌讳。而这篇文章也能告诫学生为人处世,应该把握好尺度,认清自己,这样才能避免和杨修一样的下场。这也就是深度阅读解析的举例。表面的“真知”在恃才放旷的杨修上,惹上了杀身之祸,实则无知。
二、四句话心路历程
对于《孤独之旅》这篇小说阅读理解的要求应放在人物感知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带入到角色的故事当中,理解体会人物的精力。可以结合着环境事件等变化,去总结分析杜小康的内心变化,其中还可以通过语言去分析,通过话语去连接整个事件的内在脉络。这同样也是掌握全篇的关键所在,这是一种内容也是一种形式,同样也是教学上的重点,毕竟,小说当中的杜小康本身就少言寡语,前后就四句话而已,所以可以从这里作为突破点,有利于展开之后的课堂教学。
(一)以第一句话引出杜小康成长的心路路程
小说中杜小康第一句话就是: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对于一个离开学校和同学的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帮助,没有同学间的交流,等于失去了正常的生活。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离开了人群,父子缺少交流,“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这是一种精神上的痛苦,幼小的心灵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这种惶惶不安让其无奈和迷茫。就像杜小康在放鸭子的时候内心中经常思考的,而这一切何尝不是杜小康对自己的反思。这时候的他:失去了交流环境,失去了人文环境,恐惧自然环境,恐惧未来环境。
(二)以第二句话为突破口,探讨杜小康成长的心路历程
小说中杜小康第二句话:我要回家……日子一天天过去,杜小康碰到了最大的敌人“孤独”——无法比拟的孤独:“那点孤独,简直就算不得是孤独。”无人可见的孤独:“他们能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无话可说的孤独:“对话,变得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无处不在的孤独:“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孤独。”无法忍受的孤独:“我要回家……”因此,此时的杜小康遇到了最艰难的日子,孤独成了他生活的全部。
(三)分析第三句话,感悟杜小康成长的心路转变
小说中杜小康第三句话:还是分头去找吧。当父亲面对着突如其来的变故,“几乎晕倒在地上”,而杜小康却“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还是分头去找吧。”从“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到“我要回家”再到现在的“还是分头去找吧”,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杜小康从逃离孤独转变成了直面孤独。“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地流血……”前方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它又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此时的他是一个勇敢、坚强、乐观的少年了。放鸭旅途中的孤独,成了杜小康成长的舞台,“不断地壮大和发展自己”;暴风雨下的杜小康,学会了坚强、勇敢、乐观,直面孤独,甚至享受孤独。
(四)分析第四句话,感受杜小康的成长
小说中杜小康第四句话:蛋!爸!鸭蛋!鸭下蛋了!简单些的理解,这件事可以看作是杜小康孤独之旅的第一段目标,就是这简简单单的鸭下蛋了,支撑着他度过了这一段的孤独生活。也正是鸭子下蛋这件事,让他感受到了生活中的乐趣,有所努力就有所回报,有所付出就有所得,同样,这也是他人生第一次的生活经历,收获到了来自生活的馈赠。我们可以从这段话当中体会到杜小康的变化,一个家途中落的家庭,一段痛苦而悲惨的经历,最终杜小康扛过了这段孤独。其实孤独并非是最可怕的事情,即便是困难重重、艰险重重、挫折重重,但是,只要人们能够去坦然面对,勇敢地挑战生活带来的艰险,这一切终将成为人们成长的基石。有时,并非所有的苦难都是糟糕的事情,学会应对这一切才是最重要的。其实回到原文课本当中,我们不难将文章的故事情节进行理清,很多时候看似复杂的问题,只要抓住关键点掌握好方法,就能迎刃而解,就像以四句话解析孤独之旅角色的成长之旅一般。
三、总结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找准切入点,这样才能更好地让教学顺利进展下去,通过教师对文章内容提炼分析解读,从而让学生学起来更轻松深入,能够大大增强教学的效率,对于学生阅读能力提升也有帮助。找准文章的“点”,提好文章的“领”,层层深入,条理分明,课堂教学自然整而不散,活而不乱,蕴含着蓬勃的生机洋溢着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徐妍.“被抛”之后的神奇转变——解读曹文轩《孤独之旅》[J].名作欣赏,2007(9).
[2]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江华,1971年生,福建省南平市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初中现代文有效阅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531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