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古诗词诵读教学策略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栾舒然

  【摘要】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经久不衰,同时也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而“诵读”作为学习古诗词的一种重要手段,也一直被应用于初中语文的古诗词课堂当中。在以学生为本的“生本”时代,虽然“诵读”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已被广泛应用,并已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但是在诵读教学的过程中仍然可以挖掘出更高效的运用方式来优化初中古诗词的诵读教学。本文针对初中古诗词诵读教学提出教学策略,帮助教师最大程度地发挥诵读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诵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古人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中华文化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诵读就作为一种教学方式被广泛使用。诵读对初中学段的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聚焦语文素养,调整教学方式
  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新课标实施以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成了语文教学的重要理念。古诗词因其古典美、韵律美、节奏美、音乐美而成了初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考试对古诗词的考查仍然停留在背诵层面,对于语文素养方面的考查还捉襟见肘,导致教师对古诗词的诵读教学不够重视,多停留在让学生机械背诵的层面,往往会忽视对学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等方面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诵读方式单调乏味、诵读目标定位不准、诵读指导不力、诵读评价呆板等问题,导致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效果不佳。
  教师在进行古诗词诵读教学中可以采取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小组表演诵读、男女对读、配乐朗读、学生赛读等来丰富诵读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对学生古诗词诵读的要求往往是达到背诵的目标,忽视了音韵、节奏、停连等知识的讲授,学生诵读能力的提高则无从谈起。想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必须在进行诵读教学之前就明确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才能把控教学的效果。
  二、整合学科资源,丰富教学手段
  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整合在古诗词中蕴含的音乐学科和美术学科的元素,帮助学生体会古诗词的音乐美和意境美。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只用眼睛看而不出声朗读是学不好语文的。因为吟诵的过程讲究心、眼、口、耳并用,吟诵不仅仅要发声,更应该学会聆听。结合音乐和美术学科的多媒体的运用可以辅助教师将古诗词所蕴含的美感生动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有更好的诗词情感体验。
  学生对学习古诗词的兴致不高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在课堂上没有体会到诗词中蕴含的美,学生被动地接受着教师经过“咀嚼”后的“成品”,缺乏师生、生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互动,也就是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在这样的课堂上很难达到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学生对诗词的深刻理解乃至于深情诵读也就更加无从谈起。学生真正应该从课堂中得到的是自己对于诗词的感受与体会,壮志难酬、背井离乡、悠然自得、积极进取等情感,而不是从教师灌输进学生笔记本上的思想感情的苍白总结。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丰富教学手段对于古诗词的诵读教学已经必不可少,作为教师,可以整合相关的学科资源,让古诗词的诵读增添饶有趣味的新形式,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一)声画还原创作情境,渲染诵读气氛
  我们每每接触到中国古代的诗词作品时都会被其极佳的美感所吸引而陶醉其中,而这种美感多是无法完全用语言描述出来的,而通过诵读这一自古以来就广为使用的诗词教学方法对于诗词意境美的展现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在选择诵读教学的方法时,可以采取融合美术与音乐学科元素,还原再现诗词情境,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静静感受,仿佛身临其境,让主要情感先入为主,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诗词的创作情境,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与诗人词人进行心灵的对话。
  比如我们在进行曹操的《观沧海》这首雄浑壮阔的作品的诵读教学时,让学生先通过结合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来进行第一遍诵读,对作品形成自己初步的理解,等待学生完成任务之后,教师可以播放表现大海波涛汹涌的音乐作品范读给学生,循序渐进地将作品中蕴含的作者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和内心的苍凉悲壮通过气势磅礴的语句读出来,在音乐与音乐的效果加乘后,学生原本颇平静的心情就会随着范读的进程和音乐的烘托更加深入到诗词的情境中。听完教师的诵读后,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画笔在纸上描绘出来,再将自己所画的图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这时,学生的脑海中已经能够呈现一幅完整的碣石山登山望海的图景,再引导学生进行诵读,一定会饱含深情,波澜壮阔浮现在眼前,作品内在意蕴油然而生。在引导学生进行诵读时,通过在语文课堂中融入美术与音乐元素,让本就具有强烈创造意愿的初中生眼前一亮,不仅加强了学生对诗词情感的理解,优化了诵读效果,有助于读出感情,更给古诗词诵读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让学生快乐诵读。
  (二)意象图片引导思考,助力理解背诵
  在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往往会搜集到很多诗词相关的景色图片,这些图片对古诗词的诵读教学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图片往往能够更加形象直观地呈现诗词的内容,通过看图,学生就能够在脑海里留下创作情境的烙印。通过教师对图片及图组的再次加工,学生在诵读前就能提前熟悉诗词中的构成要素,在教师的诵读指导之后,能够达到通过对图片场景的再加工进而背诵诗词。
  比如我们在进行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名篇《天净沙·秋 思》的诵读教学时,可以搜集小令中的景物图片,按照文中出现的顺序呈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等的图片,让学生先看图造句,将所有景物放在一起写一段话,并朗读自己的成果分享给大家,初步感知意象组合所带来的情感体验,然后将它们按照在曲中出现的顺序依次呈现并附带作品中对应的句子,让学生按照这个顺序进行诵读作品,让图片的顺序在学生脑海里形成印象,反复几次,逐渐加深情感的投入,最后将景物图片整合呈现为一张多种景物并置的秋郊夕照图,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一个层次,加深图像信息与文字符号之间的联结,使诵读的内容充满趣味性,学生通过图像与文字的一一对应,加深对作品的感悟体验,使学生结合图片上的意象组合图诵读时激发与作者的情感共鸣,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进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學生的背诵能力与学习兴趣。   三、流行歌曲进入课堂,丰富赏析手段
  古诗词被谱上现代曲调成为广为传诵的流行歌曲的比比皆是。古诗词本身就具有极强的音乐美,其节奏感和韵律美使古诗词成为流行歌曲的优秀素材。反复地听一首歌曲,脑中就会反复重播这首歌的旋律,同样古诗词为题材的歌曲,也具有相同的特点。只要反复吟诵,就会成为我们脑海里的旋律,留存在记忆中。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间,播放一些古诗词为题材的流行歌曲,在学生身边营造诗词内容的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古诗词的熏陶感染。
  比如我们在教学宋代大文学家的词牌《水调歌头》时,可以直接播放王菲演唱的《水调歌头》让学生静静聆听,感受作品的意境,再让学生带着歌曲的感情诵读;也可以先让学生唱出相关的歌曲,通过演唱的方式,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会更加深入,使课堂因为流行音乐的注入而生动起来。
  四、保证诵读时间,培养诵读习惯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诵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良好诵读习惯的养成。要想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必须有规律地进行有目标的诵读训练。
  首先,高效利用学校规定的晨读时间。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每天早晨的早读时间进行诵读训练。早晨是每天学习效果最佳的时间,大脑经过了一晚上的充分休息,思路更加清晰,记忆力也会更好,在这个时间段内教师可以给学生规定诵读的内容和要求,让学生养成习惯,长此以往,会对诵读能力的提高产生巨大的影响。
  其次,巧妙设计课堂诵读的时间。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给学生安排好反复诵读的时间,只有学生主动诵读了古诗词,教师的教学才有意义。语文课堂绝对不是教师的一言堂,在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流行的今天,教师更应该把课堂的主体地位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课堂主体作用。教师要设计出足够的学生自由诵读时间,让学生对作品有自己的理解感受,并进行课堂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最后,充分利用课外的诵读时间。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定量的诵读任务,制订课后诵读计划,规定每天的诵读时间,通过相互打卡的方式让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监督,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提高诵读能力,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转变评价观念,拓宽评价维度
  教师的评价往往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诵读积极性,我们在对学生诵读进行评价时应该同时关注学生诵读过程中的态度和个人的努力。有的学生不擅长诵读,但是在诵读的过程中态度认真,积极努力,即便读出来的效果不是非常完美甚至有一些欠缺,教师也应将其成绩结合多方面因素进行评定,绝不能全盘否定学生的努力。如果学生的思考和尝试贯穿于整个诵读过程中,且仍不理想,我们应该做的是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帮助,对他们进行诵读的指导与训练,让他们通过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诵读水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都不是如出一辙的,新课标提倡“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求我们在进行诵读评价时,不能用完全一致的标准去要求每一个学生,学生是否积极思考更应该被纳入评价的标准之中。当然,要想得到质的飞跃,就必须达到量的积累,语文课标中规定了具体的古诗词背诵篇目,学生所掌握的背诵篇目的数量也应作为诵读考核评价的一大参考维度。
  诵读是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方式,从小学开始就被应用于古诗词教学当中,伴随着学生的学习生涯,也贯穿于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我们可以建立学生的“诵读成长档案袋”,将学生的诵读目标、诵读内容、诵读水平及相应的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等维度的进步记录在档案袋中,并且在档案袋中应有学生对古诗词诵讀的主观意愿及对古诗词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鉴赏能力、表达能力等的提高进行记录,并定期对每个学生的诵读成长档案袋进行阶段性分析。
  巴尔扎克说:“越懂诗的人会把诗人诗句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古诗词的诵读一定要结合学生自己的理解,才会真正走近作者,走进诗词的创作情境,感知作者的心境,真正做到有感情有意义地诵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栾舒然,女,1996年,辽宁营口人,渤海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科教学(语文),硕士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532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