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加强高校生态道德养成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刘玲

  [摘           要]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新时代的中国仍然面临着生态危机,在全社会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势在必行。大学生即将成为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高校应重视大学生道德生态养成教育,加强大学生的生态道德认知、培养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锻炼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志、引导大学生践行生态道德行为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必然路径选择。
  [关    键   词]  绿色发展;生态道德;养成教育;人与自然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6-0018-02
   进入21世纪,资源耗竭、环境破坏等生态危机已成为制约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大难题。如何解决生态危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可见,只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二者的和谐共生,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必须在全社会倡导绿色发展理念。
   绿色发展理念,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其内涵与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是基本一致的,是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取向,以倡导绿色低碳循环为主要原则的一种社会发展方式。
   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就是要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必然要求提升公民的生态道德素质。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即将成为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生态道德素质的高低程度,决定了他们走上社会后是否能够致力于生态道德宣传教育,是否能够通过自身行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去实现美丽中国梦等,因此加强高校生态道德养成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迫在眉睫。
   然而,培养大学生的生态道德品质,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就高校教育而言,对大学生生态道德品质的培养必须遵循道德养成的规律,遵循从道德认知到道德情感到道德意志再到道德行为的发展规律,才能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一、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提高大学生的生态道德认知
   人们并不是天生就具有道德意识,只有通过后天的学习和教育才可能逐步具备。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高校教育增强学生的生态道德认知是非常有必要的。
   要充分挖掘思政课程中的生态教育资源。所有的大学都开设了公共政治课,这些课程中有相當一部分的关于生态道德和生态文明的内容,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中,无论是在公德中还是在私德中都要注意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要遵守生态道德,而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第七章“科学发展观”和第十章第五节“建设美丽中国”中都涉及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充分挖掘生态道德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由此可见,生态道德教育已经成为思政课程的重要内容。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政课堂作为生态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提高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不断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
   同时,要充分挖掘各类课程中的生态资源,适时将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道德教育融入相关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实现“课程思政”。各门课程的授课教师都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态素养,提高培育学生生态道德品质的能力,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绿色消费等知识和理念的学习兴趣。
   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专门设置生态道德相关的公共课或选修课,使学生对生态知识有一个系统完整的学习。
   二、加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培养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
   校园文化活动是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能够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在“润物细无声中”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
   如何利用校园文化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生态情感?可以定期举办生态环保主题的系列讲座,邀请专家教授或者本校教师来讲授;可以利用学生会、学生社团等载体,围绕生态道德主题组织学生开展知识竞赛、主题演讲、主题征文、情景剧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在丰富的课外活动中熏陶生态情感;可以利用植树节、“世界环保日”等特殊的日子举办社团活动,加强生态知识的宣传,让学生参与美丽校园建设和保护;可以利用学校广播、校园网站、微信微博公众号等多种线下线上方式做一些生态文明主题的宣传,并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互动;还可以不断美化校园环境,做好绿色设计,精心布置学校图书馆、体育馆、学生食堂、学生宿舍等场所,做好既舒适又节能,让学生在绿色和谐的校园中去感受环境美、接受熏陶,培养生态情感。
   总之,可以结合大学生的特征,围绕生态文明的主题,开展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来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在愉快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
   三、开展生态实践体验活动,锻炼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志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高校要积极开展校内校外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生态体验,锻炼学生的生态道德意志,最终达到知行统一。
   校内的实践活动可以利用学生社团、思政实践课等载体来实现。创办环保社团,积极利用“世界水日”“国际湿地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环保日”“世界人口日”“国际生物多样日”“中国植树节”等各种环保节日来组织以植树造林、保护水源、关爱动物等主题鲜明的环保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生态体验,激发学生保护大自然的决心。思政实践课可以组织学生对校园不文明、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现象进行调查,通过拍摄照片、制作微视频等方式进行展示,激发学生建设美丽校园的意愿。
   校外的实践活动方式也应实现多样化。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生态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开展暑期实践调查,让学生了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信念。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生态旅游,可以选取一些生态保护区、森林公园之类的景点,让学生陶醉于祖国的大好山河之中,感受自然美,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坚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四、优化校园规章制度,教师以身作则,引导大学生的生态道德行为
   高校要充分重视生态道德教育,建立健全各种校园规章制度,来引导大学生的生态道德行为。建立健全有效的生态教育工作监督机制,确保教师能够在各门课程的教学中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建立健全生态素质考评制度,将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作为德育成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量化后纳入学生的综合测评之中;建立健全教师培训制度,不断增强教师的生态道德素养,使教师做到“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在日常的工作中能够自觉引领学生的生态道德行为,发挥榜样作用。
   绿色发展已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应有模式,高校应以义不容辞的责任心来培养具有生态道德素质的大学生,使之成为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李想.发端于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研究[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6.
   [2]曾建平.寻找绿色——环境道德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何妍,曾雪.绿色发展理念下大学生生态道德现状及对策[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7(3).
   [4]黄丽燕,戴彩虹,王国祥.生态道德教育实践路径研究[J].前沿,2015(5).
   [5]闫静.美丽中国视野下大学生生态意识培育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编辑 张 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586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