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医护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吴佳

  [摘           要]  在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环境下,医护类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对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针对高职医护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问题与不足,从建设校园文化、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式、深化校企合作、完善考核体系、打造职业化师资队伍等方面入手探讨高职医护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
  [关    键   词]  高职医护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7-0028-02
   开展职业素养教育和构建职业素养培养体系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所在,医护类专业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的专业群体,承担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重任,对职业素养的要求比其他专业更加严格,因此医护类专业教育除传授学生专业技能外,更应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1,2]。根据我国医疗环境和医学专业教育的特点,通过加强医学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增强医护专业学生职业认同、医患关系认知、角色认知,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使医护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符合思想政治工作要求是医护类专业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首要任务。
   一、医护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医护类专业学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的中坚力量,是维护人民身心健康的主力军。职业素养对每位医护类专业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也是社会发展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务工作从业人员的职业需求[3]。然而,在利益多元化的时代,医护工作者在提供医护服务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各种利益的诱惑,加之医患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个别医护工作者铤而走险,在利益诱惑下忘记了救死扶伤的初衷。“过度医疗”“收受红包”“重复医疗”等道德滑坡事件的出现,不仅损害了医护工作者的神圣形象,而且阻碍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4]。因此,医护类专业院校在进行职业技能教育的同时,还必须承担起对医護类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的重任。医护工作者除在从业时要求较高的职业素养外,同时需要不断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职业素养,所以在对学校医护类专业学生的培养中,要注重其终身学习和职业素养理念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能够适应社会发展,而不是简单地获取现有医护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医护类专业职业教育只有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实现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并重,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医护工作者[5]。
   二、高职医护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问题与不足
   (一)高职医护类职业素养缺乏有效的课程体系
   高职医护类专业年限一般为3年,需掌握的专业课程知识内容较其他专业更多,去除顶岗实习至少半年或更长的时间,学生在校内学习专业知识的时间紧任务重。目前高职院校虽对职业素养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仍缺少有效的课程体系,职业素养教育仅仅作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或者几门课程,没有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部分课程内容与企业文化联系不够紧密,使专业和职业没有实现很好的对接。
   (二)高职医护类职业素养教育内容和形式单一
   医护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等,目前职业院校医护类专业学生没能依据医护学生身心发展和具体的医务工作需求进行职业素养教育,仍采用传统的以思政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虽然思想政治教育是职业素质教育的基础,但不能完全替代医护专业学生这种特殊的职业素质教育。加之学校开展职业素养培养的形式单一,主要采用思政课堂教育、讲座和学生志愿者活动等形式,与专业结合不够,教育实效性一般。
   (三)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未纳入在校学生评价体系
   多数高职院校学生评价体系中,未纳入职业素养评价指标,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忽视学生隐性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考评,使得考评体系失去其应有的导向作用和参考意义。隐性的素养如职业道德、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协作精神等很难通过传统的考评体系来评价,这种单一化的评价体系未能有效考核高职院校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导致学生不重视自身职业素养的提升。
   (四)校企合作限于技能层面,缺乏职业化的师资队伍
   高职医护类专业“校企合作”的思路多限于专业技能层面,忽视了对学生的职业态度、职业精神的培养。医护类专业在课程教学中关于企业文化、职业规范等方面内容的教育涉及甚少,学生很难理解职业素养的真正内涵。部分专业教师也因缺乏医护工作实践经验,在专业知识理解和掌握上还存在不系统、不全面的现象,教师只注重价值观念的宣讲,缺乏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很难自觉认识到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三、高职医护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
   (一)优化职业素养课程体系,强化课程思政教育
   医护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加强思想道德、职业素养和技术技能培养,全面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设置思政课、职业人文基础、现代互联网技术应用与素养等与职业素养培养相关的公共基础课程,设置传统文化、社会责任、人文素养等职业素养相关的选修课程或专题讲座。各专业(群)根据自身特色,依据基础相通、资源共享的原则打造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技能及职业基本素养为目标的专业课程体系。所有课程建设标准均体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重视职业素养精神培养。依据医学岗位需求和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在教育部规定的教材内容基础上,强化职业道德,拓展职业素质,将医学伦理、卫生法学、生命科学等医学相关内容融入思政课程、公共外语等公共课的教学内容中,同时也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堂教学中,在专业教学中注意挖掘专业知识体系本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效融入专业教学,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度、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强调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职业素养精神的培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书与育人相统一。    (二)丰富校园文化,弘扬医护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对医护专业学生砥砺德行、陶冶情操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要优化校园文化,加强人文背景下医护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宣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将医学生价值观、道德观为核心的职业素养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形式和内容相统一。借助标语标牌、LED屏、校园出版物、微信公众号、大学城空间等媒介多途径来宣传、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宣传优秀医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以榜样的力量潜移默化影响医护学生的职业素养。通过公益活动、勤工俭学、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践行职业素养,建设爱心特色校园文化。
   (三)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育手段,实现教育路径多元化
   积极探索PBL教学模式、网络空间教学、翻转式课堂、游戏化课程、同辈协同学习等教学方法改革,校企协同共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规范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订单班等教学模式,切实把校企合作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PPT展示、实际案例等启发学生进行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在讨论中加深学生对职业素养的理解,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医德观。在树立职业意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养成职业行为习惯,如设置职业场景、临床技能模拟中心等,使学生在学习体验中了解和掌握医护人员职业行为标准;通过PPT展示、实际案例等启发学生进行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在讨论中加深学生对职业素养的理解,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医德观;运用实践教学法,如角色扮演、角色体验等方法,让学生担任医生、护士、病人等多种角色,让学生了解医护岗位的行为规范和标准,能用适合自己岗位的语言、动作做出适合的事;组织学生到孤儿院、养老院、社区进行义诊、医疗知识宣讲等爱心活动,到临床进行调研等社会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践,在多元化的教育中加深职业素养的理解和学习。
   (四)强化校院合作,重视师资队伍的培养和选拔
   不断完善教师下医护单位顶岗的广度和深度,继续培养素质过硬的“双师型”教师,加快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步伐;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职业院校医护类专业学生师资队伍,发挥教师在职业道德教育、思政教育和专业能力教育方面的引领作用。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主动邀请医护工作人员进校向学生讲授医疗单位对员工的职业素养要求,明确学生价值取向,规范学生言行举止,培养学生获取企业需求的职业素养。将医疗单位管理机制、学校育人机制及传统文化融入校企共建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实践过程中,实现校企真正深度融合、协调育人。
   (五)加强职业素养习得认证,建立科学职业素养考评体系
   医护类专业职业院校可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工程”,落实素质拓展学分和学业学分相结合的毕业制度,建立职业素养习得考核评价体系,加强职业素养习得考核,对考核合格的学生,毕业时给予頒发职业素养习得认证证书。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利用科学的职业道德教育考评体系来分析学生的职业道德表现,有助于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水平的提高,保证职业院校医护学生的就业职业素质,促进医务工作者队伍职业道德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翠.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若干思考[J].科教文汇,2016(2):61-63.
   [2]唐焕韶.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医学职业精神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0(29):89-90.
   [3]彭勇军.医学生职业道德社团活动课程化的思考[J].职业教育,2016(8):29-31.
   [4]王笑颜.利用微信平台对医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培养的路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5):229-230.
   [5]张丽红,李英.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及医德心理培育的必要性[J].医学与哲学(文社会医学版),2010(5):64-65.
  编辑 张 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588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