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绘画心理分析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实证研究及其教育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晓琳

  [摘           要]  以沈阳地区的某高职院校为切入点,应用绘画心理分析初步了解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及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并提出了绘画心理分析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育启示。
  [关    键   词]  绘画心理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6-0014-02
   当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被不断重视和优化,这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依然存在问题。而且由于社会适应、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日益增大,高职院校的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更重,所以心理问题成为阻碍高职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关键因素。如何及时并有效地发现这部分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是当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并且在发现心理异常学生之后,如何更好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减少学生的阻抗,更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问题核心。
   在国内近十几年的心理学发展进程中,绘画心理分析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已经逐渐被应用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而高校的心理学工作者也逐渐意识到它的重要作用。绘画心理分析是心理艺术治疗的一种方法,通过利用绘画表达出许多言语也难以表达的意义,将潜意识内沉积的情感与思想冲突呈现出来,绘画作为一种不被人们惯用的沟通方式,才能够允许无意识得以展现。特别对部分焦虑、退缩、不善人际交往的来访者来说,绘画提供了一种澄清思想和情感的方式,通过绘画这种心理感受较为安全的形式,他们能使自己的情感得到更好、更清晰地表达,通过这种表达又能缓和情绪上的冲突,有助于来访者自我认识、自我成长和自我价值感的实现。
   一、研究方法
   随机选取医药类高职院校大一、大二各100名学生进行绘画心理分析的施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别采取绘画心理分析中比较常见“雨中人”“自画像”和“人—树—房”三种投射测验,让学生完成绘画并对施测结果结合进行总结与归纳,并通过绘画作品分析学生可能存在的一些心理层面的问题,促进学生对自我的深层次探索。帮助学生主动完善其自身的人格发展,正视其发展过程中的“阻碍”,并结合分析结果对具有典型行为(攻击、焦虑、人际关系紧张等)的学生进行干预,从而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研究结果
   “雨中人”测验主要用于观察学生在压力情境下的应对能力。画面中雨点的大小表示压力的大小,而是否有应对雨的措施和应对的效果则表示在面对压力的时候是否采取了方法并且方法是否有效。通过施测发现,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压力,90%的学生在遇到压力的时候能采用一定的应对方式,但学生应对的效果往往存在不足,有25%的学生采取的应对方式无法完全应对压力。通过与学生进行绘画作品的解读发现不同年级的学生压力产生的原因不同,大一的学生主要是因为入学适应以及人际关系的冲突,而大二的学生主要是源于对未来就业选择的困惑。
   “自画像”主要用于学生自我认知的测试,通过让学生在纸上对自己形象的描绘,可以解读出学生的性格特点、行为特征以及学生对自我的认知水平。通过试测我们发现这种绘画形式能够直观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基本可以掌握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环境适应不良、人际关系紧张和执行能力不强等问题,还能发现学生自身未来规划不清、拖延行为显著存在等问题,并且在学生中发现女学生存在的强迫行为和焦虑心态明显多于男生。
   “人—树—房测验”是一种投射测验,主要用于获取被试人格的诸多信息,画面中不同的内容代表着不同的含义。房子体现了被试对家庭的想法,树则表征了被试的自我形象和内心的平衡状态,人则代表了被试心理和躯体上的问题。而人、树、房三者的比例、位置和关系也能解读出被试当时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社会适应状态。通过研究发现当前学生存在几个问题:(1)心理需求不稳定,主要表现为安全感的缺失和焦虑现象的发生;(2)学生和家庭的关系不稳定,主要表现学生对家庭的拒绝和渴望被爱的矛盾;(3)学生人格上的发展冲突,主要表现为学生理想中的“成熟”与现实中的“幼稚”两者间的矛盾。而这些心理问题的发生与家庭(主要是父母)关系存在着显著的相关,一些在童年时期或青春期经历父母离异或者频繁更换生活环境的学生,在敌对、敏感和焦虑等方面的表现非常突出。
   三、教育启示
   (一)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线教师,动态掌握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至关重要。以往工作中主要通过心理量表和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虽然操作简便,可以大规模施测,但带来的问题就是无法完全掌握学生的真实想法,有些学生因为自尊心等因素在作答时可能会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而有些学生根本不重视心理测评,草草了事,从而导致采集的测评数据不能完全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的参考依据。而在此次实证研究中发现,在绘画过程中,学生都表现出了十足的兴趣,并且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对测评结束后的“解读”环节,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和配合,这种形式显然更符合学生的“口味”。
   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包括人际关系敏感(甚至有敌对倾向)、情绪焦虑和环境适应困难。针对出现的问题可以制定相应的专项活动,例如解决人际关系问題,可以设计团体心理训练,用成长小组的方式改善和提升学生的人际关系。    (二)帮助学生提升对自身的心理问题的认识能力,促进学生对自我的探索,完善自身的人格发展
   正确认识自我是正确对待自我、激励自我、发展自我的前提和基础。绘画是人类最原始的沟通和情绪表达方式,选择“自画像”对学生进行自我认知解读,有着很强的分析价值。绘画过程中纸张的使用、人物的结构比例、五官的描绘,甚至绘画线条的用笔轻重、连贯与否等,都能直观反映绘画者自身的问题,通过给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对自我有更深层次的认识,还可以引领学生比较自身认知与他人评价的差异,将自我认知的层次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层面,从而更好地完善学生的人格。此外,也可以借助这種绘画形式辅助辅导员更加直观地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发展水平,从而开展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工作。
   (三)帮助学生学会表达情绪,理清自我理想,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
   通过研究发现,现在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很模糊,在很多学生的绘画作品中也直观地体现思想与行动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学校传统的职业生涯教育通常采取心理测试等方法,学生只能获得单独的测试结果,不能获取直观感性的体验。而将绘画分析技术引入教学,既可以让主题更加明确,与学生建立直观、便捷的沟通,又可以及时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收集真实的个人信息。教师通过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澄清内在的真实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使学生主动关注自身的生涯发展需求。
   大学阶段的学生处于一个人生的关键期,他们在发展过程中希望在社会交往、情绪管理等方面获得指导,而人际交往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又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在职业生涯规划上的现实性和可行性。所以,教师可以利用绘画心理分析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进行正确进行自我定位,帮助学生制订和学习自我情绪与压力管理技巧,通过练习和实践不断地完善自我,从而发挥人格中的潜在能力进行职业选择和规划。
   (四)加大高职院校专兼职心理教师的心理技能培训,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咨询保障
   绘画分析技术在施测过程中,需要学生在完成作品后自己进行解读,而施测者要作出一些非指导性的回应,在必要的时候还要作出解释,从而去引导学生对自身有更深层次的探索。此外,施测者还要对绘画作品中的内容进行系统化的分析,这要求施测者本身要具备扎实的心理知识储备和专业化的心理技能,不能仅仅通过短期的绘画心理技能培训,就去运用此种形式对学生开展专业化的心理咨询与干预工作。如果想要将更多的师资力量注入一线的心理工作中,就需要提升工作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不仅要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技能培训,也要注重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基础培训。加大心理学基础方面的培训,绘画心理分析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搭建了有效途径,咨询师在做出解释或回应时,要注意尽量避免自身的投射,同时教师在进行绘画心理辅导的过程中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隐私,避免学生受到伤害。
   (五)争取做好与学生家长的积极沟通,借助学校—家庭的合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很多的心理问题和行为表现与原生家庭的作用显著相关,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建议要借助学校和家庭的合力共同去创设良好的环境,在之后的教育工作中,我们将辅助辅导员通过绘画心理分析和其他的相关心理咨询技术进一步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主要心理问题,并且分析其心理成因,在保护学生隐私的前提下,将学生的一些行为表现和主要问题与家长进行沟通,促使家长对学生心理层面的关注,发挥家庭教育在学生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借助家庭与学校的合力,培养学生积极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陈侃.绘画心理测验与心理分析[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4-25.
   [2]蔡宝鸿.绘画自我分析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07(29):22.
   [3]赵婉黎,刘云艳.绘画疗法:心理治疗的艺术途径[J].社会心理科学,2006(2):64-66.
   [4]陶琳瑾.绘画治疗与学校心理咨询:一种新视野下的整合效应[J].中国临床康复,2007(17):3393-3395.
   [5]乔明明.绘画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证研究[J].科教导刊,2017(17):169-170.
   [6]王楠.绘画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应用[J].心理素养,2017(9):98-100.
  编辑 张 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589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