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软实力视阈下深化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媛 李楠 董晓娟

  摘 要: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从思想性、系统性和均衡性上分析存在的不足。在步入全面创新协同的新阶段,基于区域软实力理论,研究京津冀协同创新体系要素,并从七大能力入手,以提升区域软实力为目标,探索深化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创新;软实力;策略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出台以来,协同发展的步伐逐渐加速,从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入手,取得了很多显著成绩。环境保卫战让京津冀的大气污染有所改善,交通一体化缩短了地域上的距离,公共服务协同使老百姓享受到更优质的资源。但也显现出一些问题。
  (一)思想驱动力不足
  思想决定行动,思想指导行动,只有在思想意识上真正认识到国家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更好的践行协同创新发展。目前,在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中,“各谋其事”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制约着津冀的产业对接升级,制约区域协同一盘棋发展,不仅需要政策辅助,更需要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增强思想驱动力。
  (二)系统性较差
  协同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高屋建瓴的总体规划,需要系统化的体制机制做保障,需要各要素通力合作,才能达到协同效果的最大化。京津冀协同发展历经五年,虽然在国家层面的组织机构、政策方针、指导思想的指引下,三地积极探索,多领域创新协作,但在实际运行中,协同思维、协作模式、合作机制、利益分配等多诸多方面都表明目前区域创新协同缺乏系统性。
  (三)投入不均衡
  由于京津冀三地发展规模、经济实力差异较大,区域协同中的投入差异也很大。在金融政策、科研投入、社会保障等方面北京比津、冀两地投入明显高很多,尤其是河北省,不论是财政投入还是企业投入、社会投入,与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投入的严重不均衡限制了京津冀协同创新的脚步。
  二、京津冀创新协同发展体系研究
  (一)协同创新主体
  京津冀协同创新是区域各要素、各领域、各层次的创新协同,涉及区域内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群众团体及个人。政府是规划、政策的制定者,是协同发展的引领者;企事业单位是具体协同的组织者和运行者,社会群众团体是过程的协助者和监督者,个人则是各主体最基本的组成单元,是协同发展创新的最小单位,也是最重要的单位。只有充分调动各主体的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各主体的职能和作用,才能加快区域融合创新协同发展。
  (二)京津冀协同创新体系构建原则
  建立京津冀协同创新体系,首先,要有一致的目标做前提。协同发展要站位在区域的发展层面,发展的结果要惠及区域内的全体人民,不能只是解决个别问题或是个别城市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各城市的积极主动性,形成全民协同创新的态势。其次,要确立优势互补,短板互助的协同原则。协同创新的体系要兼顾各地的优劣势,充分利用各种经济的、政治的、科技的、文化的、自然的优势,补足短板和不足,变一地之优势为区域之优势,才能形成全面协同创新的态势。再次,要坚持长效性和可持续性。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国家战略部署,要保证区域源源不断的协同创新驱动力,需要有适时性、可操作性强的机制作保障,形成持续协同创新的发展态势。
  (三)基于区域软实力理论的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体系
  上世纪九十年代“软实力”理论引入国内,并得到大力发展和引申。“软实力”是与“硬实力”相对应的概念,是经济实力以外的其它实力的总称。人们发现当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软实力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持续创新发展,提高区域经济辐射引领能力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中长目标迈进之际,需要从区域软实力角度出发,从区域的制度、文化、生态、意识形态、公共服务、人口素质等方面探索区域创新协同体系,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相匹配的软实力内容,更好的促进区域的整体发展。意识形态和文化是第一层次,是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的基础要素;人口素质和制度是第二层次,是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的保障要素;公共服務和生态是第三层次,是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的环境要素。
  三、区域软实力下京津冀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一)用思想增强区域凝聚力
  思想意识是行动的先行,提高区域凝聚力,首先要从思想上加强宣传和教育。利用网络、报纸、大型文化活动、新媒体等多种渠道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方针政策进行宣传,让广大老百姓从思想上重视、认同国家重大决定,并能主动积极的投身到区域经济的协同创新发展中。大学生是新时代发展的主力军,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政课程,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共鸣,为区域协同创新培养新生力量。
  (二)用科技提高企业创新力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企业的创新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提高企业的创新力,需要以科技创新能力作为突破口,鼓励企业重视科研团队建设和资金投入力度,生产高科技附加值的产品;同时,加大政府在科技研发方面的财政支出占比,侧重科研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引领作用,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带来的经济效益,全面提高区域的科技创新能力。
  (三)用制度保障区域协同力
  区域的发展靠协同,高效的协同靠制度。京津冀协同发展要重视制度的中心保障地位,要以区域创新协同发展为目标,制定各级各项制度,规范保证高效协同。各项宏观制度的出台在三地协同发展的初期起到了指导作用,随着合作的深入,在合作形式、项目运行、利益分配等方面遇到的很多具体问题都缺少制度的制约和法律的规范,因此,要随着协同创新进入新阶段,在政治、金融、财政、行业合作规范等方面配合制定更加深入契合发展需求的制度政策。
  (四)用服务稳固政府公信力
  政府公信力的提高,有利于政府有效推进各项政策、制度。政府应准确定位自身的“服务”角色,通过制定落实各项服务政策,搭建综合高效的服务平台、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能力等提高区域协同服务能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优越的成长环境。政府还应该从区域长远协同发展出发,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和区域经济互补互惠发展的平衡,提高人民收入的同时稳步优化自然生存环境和城市人文建设,用优质的生活环境服务提升政府公信力。   (五)用素质提升区域竞争力
  区域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的本质是素质的竞争,要提高区域的竞争力,就要在整体人才素质水平上领先全国甚至世界。目前北京吸引了京津冀甚至全国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在全国的科技人才榜上占据榜首,使得从整体上看,区域高素质人才总量不少,但分布极不平衡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京津冀区域整体的竞争力,需要通过科学规划区域内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培育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所需要的各层次人才;大力引进高素质人才,并根据产业结构布局合理分布高素质人才,以满足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增强区域竞争力。
  (六)用政策增大区域吸引力
  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的重要前提是资金和人才,需要用政策来凸显区域优势,增大对资金和人才的吸引力度。在生态建设、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协同区域优势,从土地、财政、金融等方面制定优厚的招商引资政策,增强区域吸引力。人是一切创造力的源泉,制定高端人才引进政策,和区域内灵活的人才流动使用制度、保障制度,提高区域的人才吸引力。同时要根据区域内各地区协同发展的定位和发展重点,因地制宜,制定特殊行业、特殊领域的人力资源政策,进而提高区域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及对区域外相应人员的吸引。
  (七)用文化抬升区域引领力
  文化是一個地区历史的文明和传承,是对现阶段美好生活的诠释,更是未来发展的基石和引导。京津冀自古就是政治文化中心,在文化的历史和发展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新的历史时期,以区域文化协同发展理念为纲,集三地之长,大力发展新时代文化内涵,努力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含义,创新文化组织、文化宣传、文化服务等方面的协同机制、运行模式,将文化的“地域性”延伸到“区域性”,形成新时期京津冀“区域文化”,打造区域文化高地,在国内甚至国际上成为文化发展的领头羊,以此提高区域的影响力和引领力。
  京津冀协同发展任重而道远,以提高区域的七大能力为目标,逐步探索、创新京津冀协同发展路径,有助于解决目前区域协同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从而有效促进区域长期、持续、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贵,徐杨杨,梁莹.京津冀协同创新驱动因素及对策建议.中国高校科技,2016.10.
  [2]潘春苗.京津冀协同创新的进展、面临问题与建议.今日科苑,2018.09.
  [3]秦琴.区域软实力研究述评.商业时代,2012.31.
  [4]于振英,张欣.河北省软实力演变特征与提升对策.河北学刊,2013.04.
  基金项目:2018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201802020103),2018年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课题(JRSHZ-2018-030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615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