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北京美丽乡村绿化景观设计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通过对北京美丽乡村背景的分析,总结出现状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美丽乡村绿化应遵循的原则,并将美丽乡村绿化分为村口、道路、活动广场、沟渠、宅旁等重点区域,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进行详细的植物配置,得出美丽乡村绿化是在原有基础上做提升,绿化要回归乡土性的结论。
  关键词:美丽乡村;绿化
  中图分类号:S1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191115070
  背景
  美丽乡村是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展开的如火如荼的乡村建设活动,经过十八大、十九大进一步明确目标后的发展,美丽乡村的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此期间,北京市提出了“2020年实现京郊美丽乡村全覆盖”的奋斗目标,开展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专项行动,制定了《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导则》等规范,并在2019年实施了“百村示范,千村整治”专项工程,使北京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进入提档升级的新阶段[1]。
  美丽乡村建设包括村庄规划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乡风文明、基层组织、长效管理等多个方面[2],其中环境绿化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村容村貌最为直接的手段,如何因地制宜、量体裁衣的为村庄进行美化,同时突出乡村特色、传承乡村文化,是景观设计者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1 现状存在的问题
  截止2017年底,北京已累计建设美丽乡村1300個,实施村庄“五边”(沟边、路边、河边、渠边、村边)绿化1233.3hm2,大大提升了乡村的景观环境。然而大部分的乡村绿化还停留在简单的“增绿”阶段,绿化质量和设计水平还远远达不到美丽乡村的标准,具体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1.1 绿化意识差
  这里的绿化意识包括景观设计人员、村镇干部以及乡村居民3个群体,景观设计人员以往做的都是城市公园、小区等的设计,对乡村绿化缺乏经验,在设计手法和植物选择上也还沿用城市绿化的方式,导致美丽乡村缺乏乡土特色;村镇干部做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管理者,通常提出绿化要“高大上”的要求,不认可常见的乡土树种,偏爱引用外来品种,对乡村的生态系统稳定性造成一定影响;乡村居民习惯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种植果树蔬菜,如今乡村绿化“侵占”了居民的绿地,导致部分村民对完成的绿化进行破坏,出现绿地复垦的现象。
  1.2 特色不明显
  近年来,全国都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北京市各个区、乡镇均有涉及,由于地域相近,常用绿化树种相同,导致相临近的区域绿化景观高度一致,很难体现每个村庄的特色。另外一些乡村盲目效仿乡村旅游项目,或者借鉴其它样板美丽乡村经验,没有深入挖掘自己的自然文化资源,丢失了自己原本的村庄特色,令人十分痛惜。
  1.3 养护不到位
  美丽乡村绿化工程一般养护期为2a,到期后则移交给村里进行养护,而由于建设时绿化资金占比较小,苗木规格一般较小,死亡率也较高,并且施工单位为了验收效果通常种植一些野花组合及地被花卉,在施工单位养护期都表现良好,移交后则面临替换补种,而村内由于缺少资金及技术人员一般不会及时更换,对绿化景观造成极大的破坏。
  2 设计原则
  2.1 乡土性原则
  乡土代表自然,应依据乡村自然山水资源,因地制宜的进行绿化设计,大比例运用乡土植物,模拟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的乡村风貌;乡土代表文化,应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深入挖掘,利用名人轶事、历史古迹、特色树种等传承民俗文化、历史文化及地域文化,彰显京都古韵;乡土代表乡愁,村头的老槐树,门口的喇叭花,设计师应深入农户实地调查,提取特色植物,留住乡愁记忆。
  2.2 特色性原则
  蔡奇在考察北京美丽乡村时强调要“突出乡村特色,以多样化为美,避免千村一面”。像每个城市有自己的市花市树一样,每个村也可以选择村花村树,以保留的古树名木为切入点,提炼村内年龄较大、景观表现较好的植物或者可以体现本村历史文化特色的树种作为骨干树种,形成乡村绿化肌理,适当引进彩叶及观花树种,形成特色景观。古树名木采取设置围护栏或砌石等方法进行保护,并设标志牌[3]。
  2.3 经济性原则
  美丽乡村中绿化资金占比较小,而绿化面积总量很大,绿化工程费用及后期的养护费用往往缺乏,因此需要特别考虑如何以最少的资金达到最佳的效果。应区别重点地块及一般地块,在村口、公共活动区等重点地块可以使用较大规格苗木以及较丰富的种植层次,而在边角空地或坑塘沟渠等处则采用规格较小或野花组合等较低成本的种植方式;另外乡村绿化宜采用本地果树林木花草品种,在房前屋后可种植常见的柿子树、苹果树、枣树等果树品种,具有景观效果的同时达到一定的经济效益;美丽乡村绿化应广泛使用抗寒耐旱、病虫害少、低修剪、低养护的植物品种,以降低后期的养护费用。
  3 分区绿化
  美丽乡村绿化重点一般分为村庄入口、道路两侧、活动广场、沟渠、宅旁等,总体上要突出村庄特色,又要与原有环境相协调,既要满足使用功能,又要有一定的观赏效果,另外还要考虑不同色系、不同季相的变化以及冬季景观的营造。
  3.1 村口绿化
  村口景观风貌应自然、亲切、宜人,并能体现地方特色与标示性[4],在绿化配置上应使用乡土植物突出特色,如还原村中原有的大槐树,使用村中观赏性较好的石榴、月季,或者使用乡土的花草如紫茉莉、蜀葵、半枝莲、地肤、小兔子狼尾草等来营造乡野的氛围,植物品种及种植层次不要过多,以展现某一种植物或某一种类型为主,总体上达到特色明显,整体和谐的感觉。
  3.2 道路绿化
  道路绿化作为乡村的带状绿地,可以展示乡村的特色和风貌。道路两侧绿化以行道树为主,营造林荫空间,并且起到吸尘、降噪、美化环境的作用,行道树宜选择树形优美、冠大荫浓、生长迅速、病虫害少、有乡土特色的品种,如国槐、臭椿、栾树、核桃等,行道树之间宜交叉种植乡土花灌木如海棠、石榴、碧桃等,形成主要观赏线,道路两侧绿地较宽的可以采用自然种植形式种植乔灌木,并加大主要品种的数量,突出道路特色。   3.3 活动广场绿化
  活动广场是村民进行休闲娱乐、体育锻炼、纳荫乘凉的场所,是村中最有活力的景观空间,也是观赏性最强的景观空间。活动广场应采用自然、生态的绿化形式,选用高大阔冠乔木如国槐、白蜡、法桐等,为人们提供庇荫场所,增加白皮松、桧柏等常绿树增加冬季的绿色景观,选择叶色丰富、开花时间长的灌木作为中层,如海棠、碧桃、丁香、连翘加强场地的观赏效果,选择有特色的地被花卉如鸢尾、萱草、景天、月季、锦带等延长植物的花期,选择地锦、紫藤、凌霄等进行棚架绿化,形成乔灌草藤的复层结构。
  3.4 沟渠绿化
  沟渠绿化的功能是护土固坡、涵養水源、净化水质。设计一般在原有植物的基础上种植深根性、稳定性强的乡土乔灌树种,如杨树、柳树、刺槐、紫穗槐、胡枝子、枸杞等,林下可片植花草如二月兰、白三叶、马蔺、委陵菜、崂峪苔草、青绿苔草等;沟渠绿化应注重保护自然水生植物,以适应当地气候的亲水型植物为主,采用自然生态的布置形式形成乔灌草向水面自然铺展的绿化形式,营造自然式亲水景观。
  3.5 宅旁绿化
  关于宅旁绿化民间有很多风俗,如“东种桃柳,西种榆;南种梅枣,北杏梨”,并将椿树视为长寿之木,门前种槐树可以招宝进财,石榴代表多子多福,柿子、苹果代表事事平安,同时家门前不能种桑树,谓之望门丧,松柏等常种在陵墓,也不能种在房前屋后,这些虽然没有科学依据,却是千百年来的文化习俗,符合人们趋吉避凶的心理,因此在做绿化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达到遮荫降温、降噪减尘、绿化美化的功能。鼓励使用苹果、柿子、核桃、桃、李、杏等经济树种,提倡使用爬山虎、葫芦、葡萄、紫藤、凌霄等进行立体绿化。
  4 结论
  美丽乡村的绿化要做提升,而不是改头换面,设计师要上山入村,做足实地调查,并充分听取村民的意见,将绿化景观做到村民的心里;同时美丽乡村要加强对乡土植物的保护和利用,将植物配置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用植物模拟乡村自然的生态环境,回归乡土,留住乡愁。
  参考文献
  [1] 张国祯,杨志华,廉国钊,刘强.北京美丽乡村景观设计研究[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8,32(04):32-38.
  [2]彭丰. 精准扶贫背景下的美丽乡村村域规划研究[D].重庆大学,2016.
  [3]徐堑. 基于地域文化视角下南京周边地区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研究[D].东南大学,2017.
  [4]张光明. 乡村园林景观建设模式探讨[D].上海交通大学,2008.
  作者简介:
  宋艳霞(1989-),女,硕士,中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景观设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630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