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小组合作学习 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蔡伟佳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小学数学教师面临的新课题。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小组合作学习的推广越来越深入。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联系实际,不断探索合理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构建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中心的最优化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广泛参与各种探索活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合作学习;核心素养
  小组合作学习,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或群体,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过程。教师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合作学习是一种彼此丰富建构知识共同提高成绩的过程,更是一种人际交往的过程。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在发展学生的交往技能、合作精神、理解意识等社会性素质和性格、习惯、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方面成效显著。因此,我们应在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育、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用心组建学习小组,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新课改倡导的学生合作学习有利于培育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一些教师并没有深刻领悟到合作学习的理念。合作学习的初衷在于让学生在分享、互补、共创中实现对知识的深化理解与完善建构,同时注重对学生的组织协调、人际交往、沟通理解等社会性素质和性格、意志、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关照培养,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因此,用心组建学习小组显得尤其重要。小组的人数确定为4-6人,这能保证学生参与讨论的时间和机会。为了使小组内的每一个学生都能最大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决定小组合作学习前,需要细致了解学生间各个方面的差异,例如;学生成绩的优劣;学生能力擅长的不同方面;学生的男女搭配。这样的考虑看似复杂,其实也比较好操作。笔者把学生每次的考试成绩排序,然后按照成绩的优劣先确定每个小组的“最优生”和“困难生”。第一名和最后一名搭配,第二名和倒数第二名搭配,依次类推。在中等生分配时兼顾到学生的特长和性别,这样能较好地做到小组成员结构均衡。当然,每学期要调整一次小组的划分,以便让小组成员之间具有互相促进、互相支持的动力,更好地实现动态的分组学习。
  二、精心构建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中心的最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学中尽可能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达到教学目的,让学生获得知识、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每堂数学课合作学习时间不得少于20分钟,那么在课前、课中、课后什么时间段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呢?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知识点或难或易,在哪个知识点的学习段上需要开展合作学习呢?
  (一)在教师需要了解整体学情的时候开展小组合作
  笔者在讲授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按比分配》一课时,课前会按惯例布置学生预习。课前了解学生的预习状况,主要针对题中浓缩液、稀释液等学生较陌生的词语,了解学生是否理解。课中,为进一步引导学生充分理解“1∶4”的意思,笔者设计学习卡,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
  A. 题目中要分配    ,是按    分配的。
  B. 1∶4表示的是
  和      之间的关系。1是指
  ,4是指     。
  C. 你会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创设这样的问题,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自主学习按比分配问题的特点。然后汇报讨论结果,这样教师就对全班的学情有初步的了解,既提高了效率,也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提升了数学核心素养。
  (二)在教学内容的难点处开展小组合作
  由于不同学生认知发展和看待问题视角的不同,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可以集思广益、查漏补缺、共同建构,甚至会产生新的认识。因此,合作学习的内容应聚焦教学重难点而不能过于泛化。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立一个核心目标,并设计关键问题。通过搭建支架,学生解决了关键问题,也就完成了学习目标。而根据教学内容提出的核心问题,实际就是知识的关键处、思维的激发点,这样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需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例如:在讲授《比的意义》时,学生碰到学习的难点:如何理解比的意义?这时,就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习,完成以下探究卡:
  (1)数一数,在方格图中数出每张照片的长和宽,并填在表中。
  (2)算一算,照片的长与宽之间有什么关系?
  (3)议一议,你能发现照片中像与不像的秘密吗?
  小组汇报,全班交流:通过刚才的研究你发现这些照片的长与宽有什么关系呢?
  在相互交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在与同伴的互动中充分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在学生意见不统一时开展小组合作
  在课堂上,学生常常会有意见相左的时候。笔者在讲授《圆的面积》时,学生就对判断题“用同一根铁丝围成的正方形、长方形和圆形中,圆的面积最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笔者把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讨论,让有相同意见的学生一组,共同商讨拿出有力佐证,与不同意见的学生进行争辩,让学生在辩论中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观点。
  三、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以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应指导和帮助学生自学,让学生在对教材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初步建构认知、形成见解,并尝试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再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参与合作学习。实际上,在許多合作学习中,学生自主探究这一部分是欠缺的。为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也为了提高合作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可为学生提供“导学案”或“自学单”,让学生在课前循“案”或依“单”自学,其中包含着课堂教学的主题、目的、流程、自我评价等内容,比如:本节课我要理解分数的含义;通过自学我学会了什么?我在哪些地方还存在疑惑?并要求学生用简洁明了的话语将其写在对应部分之后。如此,一方面有效地指引了学生的自学,另一方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为课堂的合作学习提供了共同的认知基础。   四、小组合作,结果共享,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须制定相关的合作规则,要求学生具备合作意识,教给学生合作方法,同时对组内成员进行角色分工和任务安排,要求所有成员参与合作,并以小组的团体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同时教师应随时关注全班合作学习动态,并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调控,必要时参与合作讨论,有效引导合作进程和提升合作效果。
  此时应摒弃传统优生评价本位的片面做法,通过全班共学,即通过班级不同小组之间的合作学习来实现结果共享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当所有小组完成对问题和任务的合作学习之后,教师挑选某个小组或要求其选派代表上台向其他小组汇报展示本组学习结果。汇报形式多样:有对话式、表演式、问答式等等。在该小组或代表汇报完后,征询其他小组意见,如:我们小组汇报完毕,请问其他小组还有什么进行补充的吗?有的学生还会征询教师的意见:请问我们小组的回答正确吗?此时教师应予以简单点评,一方面可以向该小组及时反馈其汇报情况,另一方面也能为其他小组接下来的汇报提供参考和指明方向,确保全班共学目标的一致和内容的互补。这时,教师挑选另外一个小组或选派代表上台对前面小组的汇报进行补充、修正,从而不断丰富完善全班学生对问题和任务的认知。
  由于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有限,教师不可能让班级所有小组都逐一匯报合作学习结果,因此,在2到3个小组汇报完后,教师要对各个小组的汇报结果进行总结点评,不仅能够巩固深化学生对问题和任务的理解认识,也有利于学生对学习结果的系统建构和提炼升华。为了确保班级所有学生的学习结果都达到教学要求,教师在对全班共学结果进行总结点评之余,还要有针对性地提问若干不同层次的学生,尤其是对后进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并予以相关补充说明,真正做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素养发展。
  在开展小组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后期的评价制度也不可缺少。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师要有效地组织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曾继耘,张兰婷.小组合作学习中“边缘人”现象研究当代教育教学[J].当代教育科学,2016(04).
  [2]卢展安.浅谈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J].职业,2015(20).
  [3]张琼,陈佑清.“学习中心”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及对策[J].教师教育论坛,2014(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689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