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管服”改革背景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从“放管服”背景下高校科研经费的内涵和外延出发,提出了目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加强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活力。
关键词:放管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
随着我国对高科技技术和人才的重视,国家对高校的科研项目投入也越来越大。科研基金的增加一方面为项目的顺利进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学校、各部门、项目负责人对科研经费的管理难度。多年来,政府和学校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和修订科研经费的管理制度,但是仍存在诸多不尽人意之处。因此,优化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和流程,形成一套科学的、规范的、完整的经费立账、使用、报销、结账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科研经费的效用显得尤为重要。
“放管服”是近年来提出的关于政府机关等资源的重新分配、流程重塑、观念革新的新理念,为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在“放管服”背景下,学校应该积极领会其实质内容,重新梳理整顿现有科研经费制度,持续探索和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机制。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放管服”内涵和外延
1.内涵
“放管服”是由国家提出的关于政府职能转型的举措,主要内容包含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通过权力的重新分配和下放,削减多重管理,加强监督和管理职能,优化政府的服务职能。“放管服”是一场政府内部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政府治理现代化的表现,是提升行政管理水平的变革。目前,各级部门和政府积极推行“放管服”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大大提高了政务服务的效率,减少了群众办事的手续和等待时间。
国家提出了科研领域的“放管服”改革内涵,其内容主要有:第一,简化科研项目的预算编制,将一部分预算科目下放至项目的承担单位;扩大科研项目预算的自主权。第二,不限制劳务费比例,取消绩效支出的费用比例,加大激励力度。第三,会议费、差旅费的支出标准和管理制度的变更。第四,简化科研设备和仪器的采购管理。高等院校在实施 “放管服”改革进程中应该充分考虑为项目人员增加便利,节约时间和成本。
科研经费的“放管服”改革的进程中:“放”是核心,是权力的下放,主要指经费预算、绩效比例、设备购置、各类费用的调配等项目的承担单位和项目负责人有一定的自主权,使得费用的使用更贴合项目的实际情况,也能激励项目人员的主人翁意识,能够合理利用权力,更好地为项目负责。“管”是保障,是监管,即政府将自主权下放到学校,政府监督管理项目的进程及费用的合理,为项目的顺利结项保驾护航,结合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加强规划,杜绝项目人员的违规操作。“服”是目的,政府治理的目的是更好地为社会、为群众谋福利。
2.原则
第一,遵循科研活动的自身规律。科研活动在项目立项、实施、执行、结项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这就造成了科研经费预算的出入,因此在实施“放管服”改革中必须遵循科研项目的自身发展规律。
第二,“放管服”三者相互协调,相互联动。“放管服”是一个有机的管理结构,三者缺一不可。“放”是手段,是方法;“管”是约束,是制度;“服”是立足点,是目的。应该时刻谨记三者的内涵,三者相互配合才能促进科研领域的良性发展。
3.意义
科研经费管理“放管服”政策的实施是科技领域、科学创新的重要举措,是全面贯彻、落实“放管服”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意义。从国家层面,通过深化改革,激励科研人员的自主性、创新性和活力,有利于建设科技型人才队伍,为我国成为科技强国提供基本保障。从科技层面,通过权力下放和绩效变革,科研人员能够全身心投入项目中,解除后顾之忧,有利于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和结项。从财政方面,通过对自身部门的权力“瘦身”,坚持放管结合,加大监督和管理职能,使得科研基金能够灵活地适应科研项目的不确定性,提升经费的使用效益。
二、“放管服”背景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1.重项目申报,轻预算管理
高校项目的申报、预算编制由科研人员进行提报,学校的财务部门作为经费的保管员,对经费的支出、报销具有事后审批、监管作用。因为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技术路线、科研周期的不确定性,导致无法编制健全、明晰、精细的经费预算。财务人员虽然了解经费的报销、使用支出、管理规定等制度,但由于专业限制,无法准确了解项目任务书是否有遗漏部分,因此也不能对预算编制进行合理的评判。双方专业的限制、知识的盲点,使其不能在立项时对预算编制的内容做出准确评价。只有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后才发现预算与项目脱节,必须进行预算调整。
2.科研人员权限使用不当,造成科研经费浪费
“放管服”政策下给予科研人员技术路线调整权限,下放预算调整权限。下放权限过大,会导致科研人员忽视立项之初严谨的调研和技术路线规划,在项目中后期随意调整技术路线,造成后期成本的增加。财务人员因不具备专业知识,一旦技术路线发生变更,不能准确判断新路线预算是否合理,且浪费科研和财务多部门的精力和成本,同时不利于项目的顺利结题。
3.结题不结账现象造成结余经费管理缺失
高校普遍存在结余经费不及时处理或者结题不结账的现象。虽然“放管服”政策可避免项目的多重管理、多重验收,但是结题结账的推进仍有很大压力。一方面,科研项目结题后,科研项目负责人未能及时结账,存在人员主客观问题;另一方面,因项目的承办单位在校外,出现课题结题,但是项目仍未验收,因此无法及时结账。结题不结账将造成课题经费管理的混乱,增加报销风险,难以收回结余资金,致使结余经费管理难以进行,造成了科研经费的浪费,不利于科研经费的及时结转和统筹规划。
4.科研经费的绩效评价体系尚不健全
目前科研经费的绩效评价未能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未建立健全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目前,大多数学校只对科研经费的收支进行管理,只对项目的投入效益指标做分析,未能深入项目全面工作,缺失对预算执行度、经费使用效益、技術路线变更的影响等做出详细的费用分析。科研经费绩效评价的缺失,造成不能通过事后评价对该科研项目进行整体的、全面的费用、效益分析,缺乏对科研项目的评价,造成经费管理经验和预算编制未能及时分享。 三、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建议
1.加快制度改革,“放管服”三者紧密结合,强化内部监管
首先,做到简化预算编制,下放预算调整权限。政府支持的关于合并会议费、差旅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的举措,为科研人员创造了宽松的政策环境。各高校和科研人员应该认真学习“放管服”改革的精髓,将其全面落实到科研领域改革中。
其次,加强监管工作。权限下放不是财务部门、科研部门的职责转移,而是职责的转型,对各部门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知识和素质要求。在预算管理过程中将灵活性与约束性相结合,在政策和规章制度允许的范围内,采取总额管控、自主调控的策略。
最后,通过与科研项目的绩效评价以及项目负责人的考评相结合,在给予项目负责人充分权限的同时,促进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
2.加强科研经费的全过程管理
第一,加强预算编制审核。科研部门、院系组成专业队伍进行预算审核,财务部门进行重要节点的财务数据和制度把控;对于项目的关联交易隐瞒不报,造成预算失真的,给予一定的惩罚。
第二,加强科研经费的支出管理。这并不是指将报销工作烦琐化,而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制度、技术提高工作效率,解决科研人员报销耗时耗力的问题,同时能够有效预防虚报冒领、经费浪费、贪污等问题的发生。
第三,加强科研固定资产的管理和处置。建立科研固定资产管理表,结题结账后对固定资产进行梳理,通过各院系各部门资产共享,有效发挥固定资产的效益,减少因闲置带来的资源浪费。
3.建立健全结余经费管理制度
科研负责人应该加强结题结账的自主意识。科研部门应定期整理科研合同的终止时间,核实资金的到位情况,并将项目信息交给项目负责人确认,一旦确认结题,联合财务部门进行结账操作,对于因特殊情况项目需要延期的,项目负责人需要办理延期手续;财务人员应及时跟进项目的实施进度和资金的使用情况,对于即将结题的项目给予结账提示,已经结题的项目督促跟进结账手续,对于无故结题不结账的给予绩效考评,并对项目负责人给予信用评级。
4.优化绩效评价体系
对高校科研经费的绩效评价,可以建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技术效益等横向维度,并充分考虑科研项目的独特性给予权重说明,在此基础上构建项目投入、预算编制、预算使用、产出全过程的纵向维度指标。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为制定出完善的、合理的、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献计献策。另外,绩效评价体系与奖惩机制相结合,数据信息共享,真正激励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项目负责人的主人翁意识,提高科研项目的成果转化率。
四、结语
高等院校作为专业人才的蓄水池,作为学术领域的带头人,在科技创新、资源分配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国家对高校科研经费的投入也越来越大。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建立配套的监管机制,发挥科研经费的最大效益是高效研究的重点课题。本文首先介绍了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下“放管服”的内涵和外延,然后阐述了现存在的问题和难点,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意见,旨在加强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科研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董国飞.浅议“放管服”背景下科研经费的全过程管理.教育财会研究,2019(02).
2.乔会娟.“放管服”改革背景下優化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研究.教育财会研究,2019(02).
(责任编辑:王文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698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