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野生茶树扩繁技术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本文以野生茶树为研究对象,对其扩繁技术进行具体分析。在简要介绍野生茶树植物学概念的基础上,对扩繁工作的应用技术方案作出说明。将野生茶树的扩繁必要性作为引导,形成具体的扩繁处理方案,凭借具体的材料方案与结果分析,完成具体内容的论述,供相关研究参阅。
  关键词:
  野生茶树;扩繁技术;嫁接
  中图分类号:S685.1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191130025
  野生茶树的扩繁技术,是保证扩繁工作执行效果的重要条件,也是优化作物栽培繁育技术的基础性内容。在野生茶树的扩繁生产过程中,需从基础性植物学知识入手,对野生茶树产生系统性理解,才能在具体的扩繁技术方案中进行甄选,以保证技术内容的适用性状态。
  1 野生茶树的植物学概念
  野生茶树是茶树的原始品种,归属于山茶科、山茶属,是带有原种属性的小乔木植物。在植物形态上,其叶片为革质,并呈现出长圆形或椭圆形,其嫩枝无毛,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适合在阳光漫射的环境下生长。茶树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其生长环境的年降水量应保持在1000mm以上,在S16°~N30°之间,都是野生茶树生长的合理环境。
  我国西南地区,由于地质、气候条件的特征影响,成为了茶树的起源中心,不仅繁育出了种类繁多的茶树类型,在单株表现上,也形成了高达15~30m的乔木型茶树,其基部树围甚至达到1.5m以上,树龄也高达数百乃至上千年。我国学者蒋铨,于1951年在云南发现了1株树龄高达800a的栽培型茶树,并于同年在勐海县发现1株树龄达到1700a的野生茶树,证明了我国西南地区为野生茶树的物种起源地。地处我国西南的广西地区,在气候与地貌上,都适宜野生茶树的生长,野生茶资源约200hm2,主要分布在森林覆盖率高、海拔较高、土地肥沃、无污染,具有良好自然生态条件的山区[1]。
  2 野生茶树扩繁意义
  扩繁技术是保留原种变异特征的有效手段,也是维护原种植物类型生存延续生命性的合理途径。所谓扩繁,是在人工育种与栽培技术的干预下,保证其品种特征与种类的应用方法。从历史角度出发,广西地区对于野生茶树品种的不断驯化,就是一种以时间为基础的栽培技术改造,在改变茶树生长形状的同时,也改变了其生物学特征与生长情况,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人类饲育条件,实现自身栽培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在野生茶树扩繁研究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系统性的品种调查与保护,对我国现有的茶树生物资源进行分析,形成系统性生物数据库,为品种开发与研究提供基础性条件。例如:我国在茶树品种资源调查过程中,经过多年积累,于国家种质杭州茶树圃和云南勐海分圃共收集保存各类茶组植物资源3000多份,其中10%为野生资源,60%为地方品种,30%为选育品种和育种材料[2]。而这些资源,不仅是执行野生茶树扩繁的基础,也在扩繁处理的过程中,保证茶树品种的多样性为其育种工作的深入展开创造了基础条件。
  3 野生茶树扩繁方案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采用嫁接、扦插、移苗等栽培方式,可以完成野生茶树的扩繁种植方案,并在具体的栽培操作中,保证对于植物生长的技术管理。本文所选择的技术应用案例中,将无性系“福鼎大白茶”为砧木材料,在其整个生长周期中,于春茶前2~3个月的时间内,展开台刈处理。等到当年生枝条生长到8~10cm以后,在不同的植株位置,展开壮枝培养,并在准备10~11个嫁接备用苗的基础上,保证嫁接技术处理的基础性条件。在品种选择的过程中,可以从野生茶树品种的类型中,挑选出10份带有明显植物学特征的品种,将其作为茶树接穗资源的同时,应用当年春季的蓄养枝条作为完成接穗处理。而在嫁接试验的操作中,还需要根据不同枝条的生长状态,对其中作物長势进行分析,并应用枝剪、嫁接刀、塑料袋、捆绳、遮阳网等设备,保证野生茶树扩繁处理的有效性。
  实验地点: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凤山县乔音乡大同村林落屯。
  3.1.2 试验方案
  试验处理过程中,应用“劈接法”完成嫁接处理。在试验过程中,按照“完全随机”模式完成设计,保证每667m2茶园中,种植茶树植株1347株。在这一技术模式下,每一类型野生茶树品种,完成10丛茶树种植,并在每丛茶树中嫁接50个枝条。在完成3次重复种植后,保证每种类型的野生茶树嫁接150次。在完成嫁接处理后,在同年的9月份,对整体嫁接工作的成活率进行分析,并做详细数据记录。在连续3个生长年份的分析中,固定11月作为树高、冠幅、可剪穗数的观察时间点,对整体的野生茶树生长状态作出评估,在形成连续性数据的基础上,保证数据的全面覆盖状态。
  移植地要求与该野生茶品种相同的生态环境地方,海拔不低于该野生品种所在地海拔200m,相同土质、类似地形等,合适地就在野生茶树的周边,主要移植在该生态环境的槽谷、山谷及谷两边坡上(不超过1/3的坡高)。
  经过试验分析发现,当茶树嫁接进入夏季以后,在5月下旬—6月上旬期间内,完成嫁接的野生茶树成活率保持在88.5%的平均值数据中。相比较早的春季与较晚的秋季,其成活率水平要高出10%~20%,因此需要将嫁接处理的时间定在初夏时节。
  在嫁接处理的过程中,需要对茶树进行细化选择,并在每丛茶树中,挑选出木质化较为明显的5节新枝作为砧木,而其留在量化等级上,应将其直径规定在0.5cm以上。砧木处理上,需在距蘖生处6~8cm的位置进行剪裁,并保证嫁接端口的长度在2.5cm左右。在接穗选择上,应使用尚未木质化,并带有1芽1叶的枝条。如果所选择枝条为大叶,则需截取叶片的1/2部分,保证接穗一致性。在试验中,还需对接口进行处理,在使用塑料袋进行接口包扎缠绕的同时,根据实际情况,搭设遮阳棚结构,保证接口位置的有效嫁接生长状态。   3.1.3 后期管理
  嫁接处理后的野生茶树品种,需要对遮阳棚的设置合理性做出调整,保证其棚顶高度高于塑料套袋20~30cm,并在其表面设置覆盖率达90%的遮阳网材料,保证对阳光的有效遮挡。从栽培管理技术的角度出发,需要在野生茶树植株完成1轮新梢生长之后,才能撤掉附着在其上的塑料袋与遮阳棚等保护措施。在第2轮新梢生长彻底休止之后,拆除植株上的塑料捆绳支护,使植株进入自然生长阶段。注意,砧木结构中,在清理赘生蘖枝时,需在新生嫁接蘖枝生长到25~30cm后,摘削其顶冠与枝梢。在打顶处理中,应遵照摘高留低、摘强留弱、摘中留侧的原则,摘除顶部芽叶,促进侧枝萌发生长,快速培育树冠蓬面。其它管理与常规茶园相同[3]。
  在完成整体后期栽培处理之后,需要对植株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数据资料进行整理,以此保证数据分析的可靠性,保证试验论证结论的可信度。可应用SPSS 18.0软件程序,完成试验数据的方差分析,并在确定LSD多重比较数据结果的同时,定位不同实验对象的拆异性数据结果。然后,再使用Pearson模型完成相关性分析,并判断生理指标中的相关性数据。
  3.2 结果与分析
  在对10份野生茶树进行实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其存活率在不同品种间存在明显差异,在整体数据内容上表现出了79.6%~97.9%的成活率范围,在平均存活率数值上,其变化幅度也保持在80.8%~94.8%的区间内。通过计算,野生茶树的成活率均值达到88.3%,并出现了5%的变异系数。经过嫁接处理后,野生茶树的生长性状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3个年份的生长势状态也存在一定差异,并表现出总体的上升趋势。具体可用可剪穗数的长度代表其嫁接后的生长能力。数据表现中,第1年的可剪穗数长度为49.9~63.5cm,而第2年与第3年,分别为61.4~63.5cm与67.7~93.6cm。另外,在平均树高上,也能在57.6cm、72.1cm、80.8cm的不同年份数值中体现出来。由此,可以通过对生长势的分析与判断,在植株高度、树冠、可剪穗数等具体的量化数值中,定位其参数评价条件,为野生茶树嫁接扩繁方案的合理性提供数据基础。在野生茶树扩繁嫁接处理的过程中,环境条件也会对其生长结果造成影响,特别是海拔高度、土质、光照等会对植株的存活率、生长速度、茶叶品质等产生影响。为此,应采用合理的生理配比状态,增加植物整体的生命活力,以此保证嫁接、扩繁处理的有效性。
  4 总结
  综上,野生山茶嫁接繁育技术的应用研究,需要建立在完整的技术体系上,并通过行之有效的技术执行方案,对材料与应用方案进行选择,以此确定具体的应用技术、环境条件,保证整体技术的适应性。而对于野生茶树扩繁技术的应用升级,也是保证茶树品种繁育与开发的重要条件,有着典型化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韦柳花,羅小梅,林国轩,等.广西野生茶树种质资源现状及保护利用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8(11):52-53.
  [2]韦柳花,罗小梅,邓慧群.广西野生茶树种质资源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17(15):51-52.
  [3]刘声传,魏杰,陈娟,等.茶树特异种质资源嫁接快繁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7,33(16):78-82.
  作者简介:
  梁和平(1981-),男,硕士,副站长,副主任。研究方向: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709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