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视域下法国室内中国风家具装饰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荻 胡铭
摘 要:在全球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步伐的现如今,中国发展一带一路战略努力发展创新道路就显得尤其重要,通过研究丝绸之路本身的地位与价值推进着东西方间不断的文化交流,增进东西方的相互认识与理解,有利于以结成利益共同体发展全球化经济。本文将藉由在丝路视域下17-18世纪法国建筑艺术风格的变迁来理析出家具装饰的特征,力求揭开17-18世纪法国室内中国风家具装饰从发展到高潮最后消亡的神秘面纱。
关键词:建筑艺术风格;法国室内中国风;中国风家具装饰
如设计大师老沙里宁所说:设计家具一定要从建筑的角度考虑,设计建筑一定要从城市的角度考虑。这种总体设计观念正是西方设计的精华。而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建筑和以家具为代表的日用设计门类总是被看成一个整体,从而为几千年的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一种总体的设计观念。[1]在这种总体设计观念上的东西方不谋而合的相互认同着。研究17-18世纪法国室内中国风家具就随着那个时期的西方建筑艺术风格来展开,不同艺术风格时期家具的种类大致有:橱柜、写字台、椅子、带华盖的床、床架、扶手椅、沙发、壁炉屏风、桌子、镜子等等。经由洛可可艺术风格所展示的中国视界:是奇异的中国、是魅惑的中国、是西方眼见的中国,然而却不具有中国的本质与真实。中国风作品在西方艺术脉络中,从来都不是重要的艺术流派,但却在奇妙的混杂与交融之中,揭示出西方艺术的真实本质与西方知识的建构基石。[2]随着古典主义传统的回归,与洛可可水乳交融的中国风设计也进入了尾声,新古典主义在驱逐中国风的同时,也出现了将两者融合起来的设计风格对某些人来说依然是魅力无穷。[3]
1 巴洛克艺术风格时期的中国主题(Chinese motifs),在家具而言只是时兴的装饰挪用风格之一
17世纪的西方由于地理知识的缺失,西方人分不清楚中国与日本、印度的区别,在懵懂中就展开了异国情调的东方想象。英国学者赫德逊(G.F.Hudson,1903-1974)在《欧洲与中国》一书中,研究洛可可风格发展脉络并认为:
中国工艺品在欧洲的流通只是洛可可风格形成的条件之一,法国是十七世纪欧洲优雅风尚的主要鉴定者,没有一场许多事件的运动造成了法国鉴赏传统的动摇,这种风格就不可能兴起,直到十八世纪左右的欧洲或者至少是天主教的欧洲美术,一直是被巴洛克风格所统治。[4]
巴洛克艺术(Baroque Art)于视觉上所表现的绚丽、动态,以鼓舞世俗民众的狂热信仰为用,佐以庄严的旧教仪式为人震慑而崇敬,并将此时代的艺术审美转向传统的美善崇高与宗教精神为依归。在十七世纪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四(Loins XIV,1638-1715)也采用巴洛克艺术的宏伟与华丽,以此来增加宫廷生活的趣味,并藉此以达到宣扬其作为君王伟大的目的。法国国家档案馆中的一份材料记载了1667年某次宫廷活动的盛况,[5]有文献史料可获悉法国宫廷早就开始以中国人的形象为类似的节庆活动助兴。法国发展出贵族专有的巴洛可式样,此式样以宫廷家具设计师布勒(Andre-Chares Boulle,1642-1732)为路易十四所制作的镀铜五斗柜等家具作品与宫廷画家里各(Hyacinthe Rigaud,1659-1743)所绘的路易十四肖像画为代表。这个时期法国宫廷或贵族官邸中出现的巴洛可式样家具上出现了一种时兴的中国主题(Chinese motifs)的装饰风格,比较常规的做法是:(1)细木工家具用装饰遮没家具构架,将家具上的玳瑁或镀铜装饰做成中国主题的装饰风格,如:中国建筑、中国人物、植物、花卉、鸟类等主题;(2)在家具装饰上使用玳瑁、金属、黑檀、紫檀、花梨木、黄檀和桃花心木等材料的镶嵌细工出现中国主题的几何图案,如:菱形、窗棂格等;(3)在家具上使用中国油漆,红色或黑色的底漆搭配金色漆画或是拆解来自中国的时髦品作为家具上的镶板,题材大多中国人物风俗故事、中国园林或山水植物等;(4)在家具装饰上通过镶嵌中国瓷片、丝绸、宝石、象牙等东方材料来表达中国主题,题材很丰富华丽异常。除此外,在法国社会上中国主题的装饰风格的中国家具也被通过戏剧这一公开的方式为更多的人所推崇着。如:1692年在法国上演的舞台剧《中国人》,[6]踏着由小提琴演奏的所谓东方音乐,一个重要人物角色“中国博士”的出场,就被设计成从一个中国橱柜中走出来,同时吹嘘着自己的身份与才能。随着法国宫廷影响至整个法国风尚对中国主题审美意识的逐渐养成,巴洛克沉重壮大、内敛庄重的风格这般的隆重逐渐转折成轻逸,风格也渐转为淡雅与欢快,并以活泼的气息来消解沉壮的结构,展示洛可可的精巧与细腻。这种审美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中国工艺品在欧洲贵族间的收藏热潮的影响。此风格作品真正在欧洲各地流传是始于十七世纪后半期,与当时欧洲盛行的巴洛克风格正好重叠。其研究进一步说明巴洛克时期的中国印象。[7]因此,巴洛克艺术的中国主题风格的家具设计特征除了展现厚重辉煌的豪华气派与光亮耀眼的装饰效果之外,最显著的便是脱离现世,充满飘渺神秘幻想的异国情调。然而,巴洛克的辉煌壮丽风格,于路易十四去世(1715年)后渐转消弥,皇室的豪奢品味渐转削弱,洛可可艺术作为巴洛克艺术之延续与变异,巧妙地表达了十八世纪欧洲新兴阶级的审美意识。
2 洛可可艺术风格时期逐渐形成为中国风(Chinoiserie),在家具装饰与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巴洛克中国主题(Chinese motifs)在气质上有相当区别
在这个时期关于中国的地理概念也变得清晰起来,人们虽然不太分得清中国与日本,但人们是被穿着漂亮丝绸绣袍的离奇有趣的人物所吸引的,被东方那奢侈逸乐的生活所激动。十八世纪初宗教怀疑主义逐渐深入扩大,启蒙时代开始动摇信仰的基础,法国君主政体在剥夺贵族的政治力量后一蹶不振,致使法国的王权统治以悲惨的结局以告终。古典的巴洛克传统随着王权的消殒而衰弱,浑厚庄严的风格在十八世纪的宗教主义与幻灭氛围之中消微,取而代之的是充满幻想韵致的欢快、自由、精巧与娴雅,[8]正巧与当时欧洲人亟欲表达的中国印象的神秘幻想与异国情怀相合。于是乎,洛可可时期的艺术创作无不蒙上一层梦幻且恬淡的色彩,并抹上一层看似欢偷却又悲伤的情怀,自十七世纪晚期一路发展而来的中国风从Chinese motifs逐渐演变为Chinoiserie,中国风设计的诞生与洛可可风格在这一时代潮流不谋而合。洛可可的建筑艺术表现极欲与古典特质切割,诉诸感官的愉悦感受以及自然流露的情感表达,看似与理性背离,但是却由启蒙思想所滋养,渴望展现知识并且表达感性,要求脱离学院规范却又有风格范式指导品味走向,这种艺术表现也直接在家具装饰上得到印證。这个时期法国宫廷或贵族官邸中出现的洛可可式样与巴洛克式样时期的家具设计中国风特点的不同大致是这样的:(1)家具装饰有创新出现了少有的不对称设计,轻松与幽默,在洛可可式的家具上镶嵌装饰性的较之巴洛克更纤细优雅精致的洛可可卷草涡卷上坐着站着或爬着异国情调的人物或是被改造的祥禽瑞兽,如:悠然自得的渔夫、调皮的猴子或是努力攀爬的“霍霍鸟”等,娱乐气息跃然其上;(2)随着奇特的造型中国茶室(Chinese Tea-House)的出现,与之配套的茶室家具也有出现,有的橱柜家具顶上的三角楣被尖顶伞造型所取代,也出现了一些功能不明的家具,意义在于表达一种东方化的奢侈感;(3)家具是根据室内装饰的需要而设计制作的,有时沙发被要求靠背必须和室内建筑装饰的镶板下方的边线齐平或者沙龙里的沙发靠背上带有深凹的扶手用于跟沙龙里的大镜框底线齐平。 3 新古典主义风格盛行时中国风的时代还是结束了
由于洛可可风格过度发展,而直接导致对古典主义时期的怀念是促成了新古典主义的兴起,出现了崭新而奇特的设计中国风风格。如法国路易十六的扶手椅,带有乔治.雅各布的标记,约1790年。出自德.马伯夫侯爵夫人的卧室,大概是迪盖克设计的奇特的中国风格,[9]家具装饰的中国风设计有了新突破,而同时也是法国室内家具装饰的中国风的终结。另外于19世纪初的英国,出现了辉煌的卡尔顿宫(Canton House)的中国沙龙和皇家布赖顿宫(the Royal Pavillion)两个中国风设计作品昙花一现。到19世纪20年代,中国风在整个欧洲才终于降下帷幕。
4 总结
17-18世纪是法国随着艺术风格的延续与变异,艺术家和工匠们充满激情诠释着他们对文化的理解,不断融合发展变异创作设计着。丝路视域下对17-18世纪法国室内中国风家具装饰的基本特征基本表现为三个特征:精致、繁缛、奢华。
这个时期家具的使用就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家具的主人非贵即富:皇族、贵族、社会名流。家具都是定制的,面对挑剔的主顾们,即要考虑他们的宮殿或宅邸的建筑室内应该配以怎么样的家具装饰,还要根据他们各自对于东方异国情调的不同审美需求,“精致”就成为17-18世纪法国室内中国风家具装饰首当其冲的第一个特点。
那些王公贵族部长大人们的宫殿里官邸里房屋里的每一件家具上过分精致的手工装饰,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要彰显繁缛的风格,每一件家具亦是艺术品。譬如在木制桌腿上镶嵌镀金的金属雕塑,那些人物面容甚至可以锻造出的能感动人的悲戚表情;而作为柜子镶板的中国风情的瓷片上,那花朵被绘制的堪与含苞待放的鲜花媲美;在那些作为靠背或坐垫上的如婴孩肌肤般精工的丝绸织物;艺术家工匠们醉心钻研如何才能使得木制家具上梓然生长出金光闪闪的盘桓绕旋的藤蔓纹样植物雕塑镶嵌装饰;在室内华丽的灯光镜面的反射下,镀金和镀铜的光芒闪耀着让人惊叹的几乎只能屏住呼吸而窒息。以上的情境都在彰显着第二个特征:繁缛。
在18世纪法国的府邸建筑被称为Htel,当有达到这样堂皇气派酒店的规模,可见当时又是什么样的盛况。府邸里至少会有一间娱乐沙龙(女主人招待客人们的房间),餐厅到厨房,主人的卧室到客人们的客房,考究造型的扶梯通常都是大理石的台阶搭配铸铁镀金的扶手,这些扶手异常精致奢华一定是要雕花镀金的。这些府邸的室外安放着舒适的各种奢华家具:譬如可能会是软椅圈椅,可能会是棋牌椅、安乐椅或是躺椅、也或许会是靠背沙发和无背长沙发,搭配的或许会是跪凳和长凳等等。这些金碧辉煌令人炫目的家具普遍使用的都是贵重材质,而在家具制作工艺上除了精工制造就是繁复装饰的镀金或者镀铜,表现方式更是奇思妙想,搭配的餐桌上的餐具也都是非金即银。有时候这样的过分重视奢华已经阻碍到家具使用的境地了。热销的家具都具备有不可忽略的奢华程度的共性,也是受贵族们追捧的根本原因之一。第三个特征就是:奢华。
17-18世纪法国室内中国风家具装饰在艺术设计方面其装饰性已经抵达了无以复加的豪华,想象这样的精致繁缛奢华的家具置于同样穷奢极欲室内装饰过度的建筑空间里,似乎置身于巴黎的社交现场:奢靡又疯狂、贵族们肆意任情纵性过着有昔日没有明朝的纸醉金迷的日子。在痛饮中疯狂的讪笑所有包含自身循环着沉沦其中,恣意妄为终究不可能永远一成不变。当背离了艺术的精神品格终将走上艺术的穷途末路,烦琐的艺术兴趣体现最后只会败坏了设计师、制造者和观赏者的品味,当装饰的艺术走向极端走向反面就只能是为中国风的末日而唱出挽歌了。
参考文献:
[1]方海.建筑与家具[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6-7.
[2]王荻.丝路视域下:18世纪法国装饰艺术中臆测的中国意象的由来[J].大众文艺,2018,3:77-78.
[3]袁宣萍.十七至十八世纪欧洲的中国风设计[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94.
[4]赫德逊著,李申,王遵仲,张毅译.欧洲与中国[M].北京:中华书局,2004:221.
[5]罗湉.18世纪法国戏剧中的中国形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116.
[6]许明龙.欧洲世纪“中国热”[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135.
[7]袁宣萍.十七至十八世纪欧洲的中国风设计[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95.
[8]赫德逊著,李申,王遵仲,张毅译.欧洲与中国[M].北京:中华书局,2004:221-222.
[9]约翰.怀特海著,杨俊蕾译.18世纪法国室内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17.
项目:丝路视域下17至18世纪法国室内装饰艺术中的中国风设计研究,江苏省高校社哲基金项目,项目号:2018SJA1950,主持人:王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723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