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传统文化对乒乓球和网球影响的研究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中国知网搜索中国传统文化与乒乓球、网球相关的期刊文献,对中国传统文化在网球、乒乓球运动中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辩证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在网球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树立文化自信;借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乒乓球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同样文化背景下网球在中国的发展;找到中华传统文化对网球发展的不利因素,趋利避害,加速网球在中国本土化的进程。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乒乓球  网球  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11(a)-0216-02
  中国具有五千年的辉煌历史,她所孕育出来的传统文化深深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活动。乒乓球和网球虽同是“舶来品”,在外形、打法和战术上有许多相同之处,但两者在中国的发展却截然不同。乒乓球顺利完成了“本土化”的进程并产生了“易”,成为我国长盛不衰的“国球”,而网球却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变成传播西方文化与体育精神的廉价载体[1]。乒乓球起源于网球,但两者在中国却有着迥然不同的命运,诸多学者开辟新视角,从文化角度剖析中国传统文化对乒乓球和网球发展的影响,得出许多重要的结论。本文将中国传统文化对乒乓球和网球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比较,对加速网球在中国本土化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1  文献检索方法
  2019年2月1日在中国知网上分别以文化与乒乓球、网球为篇名进行高级搜索,再进行人工筛选。其中与乒乓球相关有8篇,其中核心期刊4篇、硕博论文2篇、普刊2篇;与网球相关有18篇,其中核心期刊5篇、硕博论文3篇、普刊10篇,总共得到相关论文26篇。
  2  中国传统文化对乒乓球和网球影响的对比分析
  2.1 中国传统文化对乒乓球和网球在中国发展过程中都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一直贯穿于中国人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中国人刚毅的性格。无论在乒乓球网球还是其他运动项目中,中国人都充分展现出了积极进取的精神,这种精神主要体现在刚健有为、求实创新、刻苦和坚持不懈的韧性[2-3]。
  以社会为本位的思想观使运动员形成了整体性的思维模式和群体价值取向,正是这种以社会为本位意识的传承,我国才在乒乓球和网球的开展过程中实施“举国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两项运动的群众基础[4],有利于我国人才的选拔。
  乒乓球运动中运用的以柔克刚的思想和网球运动中运用的兵家思想有着相似之处,都强调智取,崇尚智斗,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四两拨千斤”的运用[5-6]。
  2.2 在同一文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对网球和乒乓球的影响不同
  从以往的研究中可看出,在中国传统文化对乒乓球影响的研究中都是积极影响,没有消极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对网球影响的研究中,大多是消极影响,很少有积极影响,即使是同一个因素对两者的影响都是不同的。
  2.2.1 “中庸之道”
  在乒乓球运动中“中庸”是制胜规律,在其影响下,中国乒乓球技战术形成了“稳”的前提,在“稳”的基础上灵活发挥“快、转、狠、准、变”,凶稳结合才能赢得比赛的胜利[7];而在网球运动中,“好中庸”以和为贵,既不利于网球文化的形成[1],也不利于运动员竞争意识、自主观念和创造能力的培养[3,6,8]。
  在同一文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对这两项运动的影响是相同的,只是看人们以什么观念,从什么角度去取舍,这对网球在中国的发展极其重要。“中庸”对网球也存在积极影响。在网球运动中,稳定性地发挥和稳定的技术水平是网球取胜的重要因素,没有“稳”,失误会大大增加。不要只看到“中庸”对于网球发展的不利因素,也要看到“中庸”在其过程中的积极影响。
  2.2.2 道家的阴阳观
  在乒乓球运动中阴阳代表着对立统一的矛盾观。根据这种辩证属性,乒乓球在技战术、击球、基本要素等方面都进行了创新。技术上有发球的转与不转、侧上侧下等,击球的快慢、拉削等;战术上有发球的抢攻、拉攻等,接发球的抢攻等;比赛中有主动与被动、进攻与防守、优势与劣势等[7]。而阴阳在网球中体现的是平衡,受平衡观的影响,中国传统体育要求在运动时保持稳定平衡状态,于是在网球的训练中注重“以静养生”和“小劳术”,强调小肌肉群的非剧烈运动,反对大力量大肌肉群的高强度训练,但网球对运动员的爆发力、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有较高的要求,这种训练方法与网球需要的大运动量、高强度超负荷的训练方法背道而驰,阻碍了中国网球竞技水平的提高;同时诸多中国人因网球的高强度和大运动量而犹豫,不利于网球的普及和后备人才的培养[8]。
  从对立统一的角度来看,阴阳对网球运动也存在积极的影响。网球与乒乓球一样,在比赛中也存在着技战术打法的对立统一,辩证地看待阴阳在网球中的对立统一观念将有利于网球打法的创新。
  2.3 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对乒乓球发展的有利因素来发展网球运动
  乒乓球在中国发展的顺风顺水与充分结合中国传统优良文化有着莫大的关系,乒乓球起源于网球,两者具有诸多相似之处,将这些传统文化运用于网球运动中会有相似的影响,可借鉴中国传統文化对乒乓球发展的有利因素来发展网球。
  2.3.1 “易”与创新   在中国传统文化“易”的影响下,乒乓球具有了“多变”的能力[7]。乒乓球自传入中国,由中国创新的技战术和器材有27项,占创新总数的58.7%:中国创新了直拍横打、横板快攻结合弧圈等多种技术类型,在面对不同打法时都有取胜方法;红双喜研制出的球、胶皮、球拍和球台广泛运用于各大赛事;中国首次提出多球训练法;中国首创卡片自助式抽签方法得到认可和普及[9]。只有不断变化创新,才能在比赛中出其不意,处于主动的局面。
  反观网球,在伦理道德观的影响下,网球运动员创造力、个性和竞技意识都遭到了束缚。在训练中运动员过于听从教练的指导,扼杀了运动员的想法,使其丧失自我调节能力,导致个性和主见缺失,在比赛中表现为没有教练就不会打,缺乏随机应变、变换技战术的能力。想要在比赛中取得胜利,就要深度研究中国人的特点,创新出适合中国人的技战术打法、训练体系和文化特色,培养个性,提高临场发挥随机应变的能力。
  2.3.2 “和而不同”
  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在乒乓球运动中所包含的“开放、包容”的理念[10],在中国网球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体系和打法之前充分借鉴国外的优秀打法和技术,从中筛选出适合中国人的一套体系进行创新,形成中国人自己的“网球特色”。
  2.3.3 五行八卦和以柔克刚
  五行相生相克可使运动员充分认识到旋转、速度之间的相生相克,技术、打法之间的相生相克。在乒乓球网球运动中,速度既可生成旋转,又可克服旋转,同时旋转也能克服速度。平时训练中的基本功练习主要就是训练运动员对相生相克的掌握[7]。
  八卦的方方面面等同于乒乓球、网球击球的各个部位,击打和摩擦球的不同部位,就会产生不同的三维立体空间运转[7]。网球和乒乓球运动员的动作都是围绕着球在三维空间的旋转来运动的。在训练中充分运用这种理念,能够提高运动员对技战术的认知、熟练掌握程度、充分运用程度以及在比赛中随机应变的能力。
  以柔克刚是指用柔软的去克制刚劲的。在乒乓球网球运动中刚柔主要体现速度与旋转上,速度即刚,代表攻击,攻以速度为主,旋转为辅;旋转即柔,代表防守,守以旋转为主,速度为辅,两者相辅相成。当对手以较快的速度来球时,可用旋转以较小的力量回球,保证回球质量;当自己领先时可增加速度克服旋转,主动进攻。在乒乓球、网球比赛中只有当攻则攻,当守则守,刚柔并济,才能以柔迅速化解对手所带来的危机,又能以刚迅速给予对手致命反击,取得比赛的胜利[5]。
  2.3.4 欲与空
  赛前拥有适度欲望可提高兴奋性,但在比赛中必须要做到心灵空无。中国传统文化道家主张“节欲”“无欲”,擅长于欲望的消减[5],能够使运动员调整好赛前、赛中和赛后“欲与空”的关系,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赛中去。充分的运用道家的欲与空,能够提高运动员的心理承受能力,使运动员在领先时谦虚谨慎,将优势保持下去,在落后的时候要对自己充满信心,永不放弃。
  3  结语
  要辩证看待中华传统文化对网球的影响,在网球的发展过程中不要片面的批评中国传统文化,要树立文化自信。同一传统文化具有双面性,既要看到不利因子加之改正,也要看到有利因子,继承和发扬,充分贯彻其理念加速网球在中国的发展。同时我们要借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乒乓球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同样文化背景下网球在中国的发展。对于传统文化对网球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我们要趋利避害,寻找克服的方法加速网球本土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王海明,邹克宁,李婷.文化学视阈下中国网球运动的发展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9):83-87.
  [2] 周琬滢.从中国传统文化透视乒乓球精神的时代特征[D].武汉体育学院,2012.
  [3] 沈纲,唐成.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我国网球运动发展的影响[J].湖北体育科技,2004(4):444-446.
  [4] 王阳春,何元春.乒乓球长盛与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1):1467-1469.
  [5] 管翠萍,苏文清.静、空、柔:乒乓球作为国球的文化成因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7(10):188-193.
  [6] 李涛.文化视角下中国网球运动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
  [7] 李俊卿.乒乓球文化的中国传统哲学内涵探析[J].体育文化刊,2017(9):192-196.
  [8] 孙健.对我国网球运动发展滞后的人文社会学思考[J].四川体育科学,2009(2):9-10,23.
  [9] 张龙斐.中国乒乓球运动发展文化影响因素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5,5(27):150-151.
  [10]何元春,苏丕仁.国球长盛不衰的文化學审视[J].体育文化导刊,2006(1):21-2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734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