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西藏地区农业现状及农作物种植方式改进措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西藏地处我国西南边界,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受海拔高、温度低和长时间日照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农业生产、运作机制等方面与其他地区有较大差别。分析了藏区的农业生产现状,阐述了藏区农作物的生产方式和主要种类。
  关键词:西藏农业;农作物;种植技术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20-0108-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根据西藏地区的地理状况、气候条件、生产方式和区域差异等,围绕藏区农业进行分析。
  1  环境差异造就农作物差异
  1.1  西藏地区主要特点
   西藏土地辽阔,地势高,人口密度小。从地势上来说,因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导致降雨量由此方向逐渐减少。由于喜马拉雅山脉、岗底斯山脉和唐古拉山脉等山走向错综复杂,山体大小不一。从气候上来说,气候自东南向西北依次有热带、亚热带、高原温带、高原亚寒带、高原寒带等各种类型,环境差异由此产生,主要有以下几点。
   (1)海拔高,温度低。西藏地区平均海拔达4 000 m以上,由于海拔过高,气压降低,空气稀薄,导致气温下降。藏区属于高寒地区,造成藏区农作物种植范围受到限制。
   (2)光照强度高,时间久,辐射强。西藏海拔3 000 m以上的地区年平均日照时长达到2 500~3 500 h,这使得西藏地区的土地农业利用率较高。
   (3)气候干燥,自然災害较多。西藏是高原地区,由于气候带复杂,降雨量少,全年十分干燥,并且农作物在种植过程中容易受到灾害性天气的影响,特别是冰雹、霜冻等。西藏是我国冰雹最多的地区,甚至还会造成局部地区颗粒无收[1]。
  1.2  西藏主要农作物分类
   受上述自然环境的影响,西藏主要农作物要具有耐寒性强等特点。西藏农作物种类较多,在粮食作物中,种植最广的是青稞、小麦和豌豆,其次是蚕豆、玉米、水稻和马铃薯。种植最广的经济作物是油菜和甜菜,另外还有小面积的烟草和大麻。蔬菜瓜果种类繁多,但种植面积都十分有限[2]。
  1.2.1  青稞
   青稞是西藏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藏族人民用青稞酿造青稞酒、制作糌粑。青稞是禾本科大麦属的一种禾谷类作物,由于其耐寒性强,分布广泛,从干旱、半干旱地区到湿润、半湿润地区均有种植,各地区播种时间有所差异,所以收获时间也不同,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下旬播种,最迟在5月上旬播种,由于青稞产量高、用途广,已经成为藏族传统农作物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2.2  小麦、水稻和玉米
   在20世纪70年代,通过不断试验,已培育出适合在西藏环境中生长的3类粮食作物。在西藏各地已经开始种植不同种类的小麦、水稻和玉米。这类粮食作物与其他地区没有差别,小麦种植范围广泛,而水稻和玉米种植主要分布在藏东南等海拔较低的地区,播种时间大体相同,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进行。
  1.2.3  豌豆和蚕豆
   由于豌豆幼苗抗寒能力强,故其分布较为广泛,是西藏四大栽培作物之一,一般在3月下旬播种,8月中旬至9月中旬收获,全生育期为120~150 d。而蚕豆对于水、热量和肥料条件要求较高,目前仅在藏区局部地区进行种植,一般在3月中下旬播种,9月下旬前后完全成熟,全生育期为150~190 d。
  1.2.4  油菜和甜菜
   油菜和甜菜是西藏分布最广、种植面积最大的经济作物,西藏油菜普遍与豌豆、春小麦和春青稞等作物混播。油菜的播种一般在4—5月份进行,生育期从105 d延长至175 d,而甜菜一般在4月播种,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收获。
  1.2.5  其他作物
   藏区的其他作物主要有荞麦、马铃薯、花生、大豆、各类蔬菜(萝卜、甘蓝、大白菜、黄瓜等数十种)、蓖麻、向日葵、元根和茶叶等。值得注意的是,西藏高原生产的农作物具有产量高、品质好的特性,有的萝卜重10 kg,甘蓝最大直径40~50 cm、重10~15 kg,这表明西藏高原的园艺作物潜力很大。
  2  西藏农作物种植特点及改进方法
  2.1  种植方式特点
   西藏地区农产品种植方式主要特点为单作一熟型、多作一熟型和多种农作物混合培育。混作有利于提高土地肥力、遏制害虫入侵等。例如,豌豆和春小麦、青稞和油菜混合种植,豌豆的根瘤菌能够集中氮元素,从而达到提高土地肥力的目的[3]。
   西藏各区农业结构也有所不同,拉萨地区主要种植春青稞、冬小麦、春小麦、豌豆蚕豆和油菜等。墨脱、米林和林芝一带种植玉米和水稻。而山南地区的农作物结构与拉萨类似,只是不种水稻。昌都地区中部和北部主要种植春青稞、春小麦、豌豆和油菜等。昌都南部主要种植西藏水稻、玉米、大豆荞麦和马铃薯等。日喀则地区主要种植春青稞、春小麦、豌豆和油菜等。阿里和那曲地区则以春青稞为主。
  2.2  改进方法
  2.2.1  增施肥料,提高肥力
   西藏地区土地肥力状况差异较大,耕地具有山地土壤的特征,土层一般较薄,土里砂石较多,保水、护肥能力较弱,主要原因在于土壤本身有效肥力就很低。因此,要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提高肥料的质量,充分利用人畜粪便,积极推广豆科绿肥和牧草的种植。提倡绿色休耕或者开发泥潭资源来用作肥料,同时扩大与豌豆混合种植的面积,扩大农牧交错耕地面积,实行草田轮作等。
  2.2.2  兴修水利
   由于西藏地区降水量少、雨季短、旱季长,而灌溉是保证农作物稳定生长的必要条件。农田水利建设应该因地制宜,例如西藏主要的粮食作物青稞,其在整个生长过程中必须有充足的水分供应才能保证质量。特别是在青稞孕穗后期,若供水量不足的情况,结出的颗粒会变得干瘪,从而导致产量大幅度下降。农田水利建设应该因地制宜,根据西藏地区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对应措施[4]。
  3  结束语
   如今,西藏地区农业结构、种植方式等都已经较为完善,部分地区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灌溉工程也越来越先进。自2016年开始,西藏粮食总产量连续3年保持在100万t以上,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以期通过分析藏区的农业生产现状,让更多人了解当地的农业生产。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西藏农业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1984.
  [2]次仁央金,李军,金涛.试论西藏农业资源状况与种植制度发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7(5):371-380.
  [3]孙自保,李萍,冯平.西藏农业生产结构分析及调整措施初探[J].中国农学通报,2006(7):603-606.
  [4]杨春艳,沈渭寿,王涛.近30年西藏耕地面积时空变化特征[J].农业工程学报,2015,31(1):264-27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762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