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程星晶
【摘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有效方式有很多,而高等学校一般采用的是中外合作办学,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国际型人才。该论文立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现状提出了关于引进课程方面的选择和对所学课程内容的管理以及教育实行的方法。为合作办学的更进一步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中外合作 课程管理 教学实施
【基金项目】贵州理工学院教改课题,项目名称: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课程设置研究——以贵州理工学院与贝德福特大学合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项目编号:JGZD201808。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48-0036-01
引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未来。高校开展中外合作项目有利于中国文化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目的是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引进国外优质资源为我国高等教育服务。
一、课程选择的意义
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和进行中外合作项目的目的、定位不同,选择的课程也就不同。我国教育重视素质教育和理性基础。在保留国家的传统优势课程的基础上,采用西方教师教学、使用西方教材,引进西方的先进思想。借由西方理论联系学校实际。将中西方思想进行本土化的接纳和整改。使学校更加国际化,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专业系统的知识,提高其实际操作的能力,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一名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人才[1]。
二、我国中外合作办学體系的现状及发展
中外合作办学课程体系体现了国内外各高校的不同培养目标。就目前的培养现状来说,我国与国际知名大学相比还是有诸多不足之处:课程的内容不够先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较弱、对于学习更加重视理论而非实践。
因此我们先进行的是基础性的以数理为核心的课程,让学生能够初步适应全英语教学环境并了解到西方的教育理念和自主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散自己的思维,更具有创造力。然后在渐渐适应更为理论性的课程,最后接触以实践操作和较综合的内容。自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操作能力,达成流练运用外语的目标。
三、对于课程引入以及教学实施方法
课程是目标,是学科或教材,是计划。课程内容能够体现中外合作办学的培养目的,而科学有效的课程管理是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得到确保的必备条件。课程与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教师以各种课程为中介,来促进学生的发展[2]。学校要准确进行课程目标定位、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设置、成绩测评等,尽快吸收引进课程,提高培养质量。
首先为了让学生适应外语教学环境,学校要进行改革。增设大量的外语课即除了学习普通高校的大学英语教材外,还增设关于更加注重英语课程实用性的英语听力课程,英语对话课和专业词汇课程等等,为以后更加专业化的学习打下基础。
其次成立英语专项小组由英语专业的资深教授和经验丰富的教师共同组成:选择确定课程标准,进行所引进课程的探讨交流,在一定阶段内对老师授课,补充教师的短板,不断改进自身,吸取教训。
将同学们进行分组,采取一对一制,互相练习所学的英语听、说、读、写,进行实际应用并及时检查自己的掌握情况进行查缺补漏改进自己的不足。向老师反馈自己的掌握情况,在困惑难解时寻求专业小组老师的帮助[3]。
要足够了解深刻认识所选择课程的目的以及课程本身的实质,根据此来选择合适的书面材料,从学校本身的性质出发,联系学生的品格素质。中外老师求同存异,最后确定需要讲解的内容,讲课形式,考试要求等,保证教学可行,提高学生的水准。
总结:合理高效的接纳应用所吸取的教学能源,是一个势不可挡的优秀道路。只有做好引进课程方面的选择和正确运用课程管理与教学实施的措施,认清课程与教学既有本质化的区别又有着实际上的联系,才能更好地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国际型人才,从而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保障国家全体国民个人素质,提高国际影响力。社会的发展需要人才,中外合作项目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学习专业系统知识的能力,提高其实际操作的能力,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国际上提供了大量的人才。本篇论文从课程的各个理念出发,多角度分析了中外合作的行为过程,为中外合作进一步进行提供了有力的理论证据。
参考文献:
[1]高兰兰,金光勇,吴春婷,宦克为,孔梅.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课程教育研究,2015(32):3.
[2]姜文,谭婷. 一般本科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02):79-81.
作者简介:
程星晶(1980.1-),男,汉族,山东枣庄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网络与多媒体。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775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