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红燕

  【摘要】随着网络科技的进步,计算机专业成为大学中热门的选科,许多人被它的技术所吸引,但是在现实的课堂中,教师上课枯燥乏味,缺少吸引力,使学生学习的热情被消耗。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专业学习的基础科目之一,掌握好专业基础知识是学好这门专业所必须具备的技能。本文针对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改革与实践的方法,以供大家交流。
  【关键词】计算机组成原理  课程教学  改革与实践
  【基金项目】山西工商学院教学改革创新项目——思政教育融入《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TP3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50-0037-01
  引言:计算机组成原理是一门理论性的学科,知识面广、信息量大,需要有耐心的去认真听讲,才能更好的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础的知识比较简单,但是因为理论多,需要背和记忆的知识点比较多,导致学生上课觉得枯燥无聊,出现不愿意听讲的情况。因此,本文针对这些现象,从教学的内容选材、教学课堂的上课形式以及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等方面提出解决的实践方法。
  一、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教材理论性过多,选材不恰当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材内容大部分都是理论性的知识,课堂的讲解又偏晦涩,对于初学计算机的学生来说太过于专业,学生很难理解教材的内容。教材中解释概念时候的举例太过复杂,涉及的知识点太多,需要花费教师很长时间做讲解,一般教师不愿意讲,教材例子选取不当的问题,是一直被教师和学生提出需要改革的地方[1]。
  (二)授课方式传统,不灵活
  对于这种理论性的知识,教师一般都是按照传统来教:按照课本把知识点都念一遍,然后解释一遍这个知识点就过了,机械式的重复,对学生来说毫无吸引力。并且课堂上缺少互动,一直是教师在讲台上赶课程的快速朗读,学生在下面做自己的事情,不能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
  (三)课程教学形式枯燥,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计算机专业是一门技术型的专业,可以有多种的展示方式,但是教师在教这种理论课时却只在PPT中放映课本中的知识,很少课外的扩展知识,内容枯燥无聊,很难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去听讲。
  二、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实践改革的方法
  (一)合理选材,选取贴近生活易懂的案例
  计算机组成原理虽然内容多,但对材料却可以进行筛选,尽量选择最新的最优的,最接近计算机发展的知识作为教材的内容。在案例的选择中,选择贴近人们生活的案例,这样可以与学生引起共鸣,调动课堂的氛围。同时也要注意案例涉及知识点的合理性,多选择新型的例子,注意案例的讲解时间。为促进教师的上课质量,一个案例的最佳时间为10分钟,过了10分钟,就会显得太长和太无聊了。因此,对于教材内容和教材案例,编写者应该结合社会发展的现状,采用最恰当的内容进行编写[2]。
  (二)转变传统的授课方式,创造灵活的课堂模式
  计算机科学以计算机技术为主,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个特性,来调动课堂的气氛,转变授课的方法。教师可以利用每节课的课前5分钟,为同学们讲解计算机行业发展的最新现状,介绍一些行业里的名人,介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有趣的故事等作为开始讲课前的引子,来调动同学们上课的激情。在课前的5分钟当中,还可以对教师所介绍的知识进行提问,并请学生起来回答,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除了给学生灌输文字知识,还可以利用图像模式,对知识点进行图形串联记忆的整理,使得学生对整个计算机组成原理有一个系统的整体认知。
  (三)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越来越成熟,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对计算机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展示。计算机连接着多媒体,教师可以在课上演示计算机技术,可以现场给学生进行编程的演示,并且编写出一些简单有趣的小程序,让同学们在课堂中进行实验,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和课堂交流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除了课堂中的多媒体演示,还可以建立良好的课后网络答疑系统,学生不懂的可以在上面提问,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为课堂教学提高效率。
  三、結束语
  计算机组成原理虽然教材内容知识点多,但是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绝不会是枯燥的,在课堂中合理的增加学生和教师的互动,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让学生上课不再无聊,教师上课不再枯燥。
  参考文献:
  [1]王婧.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软件工程,2017(7).
  [2]沈晓晶.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混合教学模式探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02):39-40.
  作者简介:
  王红燕(1986-),女,汉族,山西新绛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图像处理、嵌入式系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790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