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部编版教材中的语文审美教育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吕建霖

  【摘要】朱自清的《春》历来为人称道,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是学生培养审美能力和审美品质的优秀美文。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课标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本文提出,在教学时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调动学生的审美情感,以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
  【关键词】审美教育;部编版教材;《春》;审美体验;审美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像风那样无声无息,却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提升学生对美的鉴赏和创造能力,逐步建立起崇高的审美理想,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并且不断促进自我完善,自由本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就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功能之多,不得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部编版教材如何运用,怎么挖掘教材里的审美因素是需要思索的问题。朱自清的《春》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是培养学生审美的极好材料。本文以此为契机,简要分析部编版教材中《春》一文,可以从审美内涵、审美体验、审美情感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一、丰富的审美内涵
  (一)自然之美
  《春》中描绘的五幅春景图,充斥着春天的自然之美。几个形容词连用,写出了春回大地带来的新气息,在反复“盼望”中,春的脚步越来越近,是春的喜悦,春送来的万物复苏。接着就是春草、春花、春风、春雨依次拼接出完全的春景,春意盎然,润物细无声地描绘出春的自然之声、自然之美。
  小草偷偷摸摸地钻出来,那是生命,春的生命,它已是嫩嫩的,绿绿的,不经意炫耀着“春风吹又生”的顽强生命力。多彩绚丽的春花图,红的、粉的、白的,还有“眨呀眨”的遍地的野花,多么温柔的喜悦。春风也是温柔的,风中还混着各种“春天”的味道,微醺。还有那最寻常的雨,它又细又密又亮,雨水冲刷后的“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这样优美的感受就像李斯托威尔说的“给我们带来的是纯粹的、无所不在的、没有混杂的喜悦和没有任何冲突、不和谐或痛的痕迹”。
  朱自清先生清丽优美的文字,正适合引导学生欣赏自然之美,陶冶性情,且文章里所描绘的自然对象春就在我们身边,正是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生活的时机,唤起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而春天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五官感知对象,还是抒发对春的喜爱与希冀,对生命力的渴求,从色形之美到情意之美,这样的审美已经超越肉体所带来的生理快感,是心灵的愉悦,自由的奔放之感。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自然的美,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变化,气象万千,散发出无限的魅力。而人们的生活,对物质和精神的需求也愈来愈多样,通过不断的社会实践,人类和自然界联系越发紧密,所接触的范围也越来越广,美的自然事物在人类合理自由的创造下,吸引着我们的身心,感染我们的情绪,并油然而生一种审美愉悦。在课文中,第三段连用六个动词,人在与自然接触中,不断去体验和感受,发现自身力量与自然力量的融汇。在文章中,作者运用了多处感官描写,让读者沐浴在春天的美丽里,并描写了很多人类的活动,以及春雨中伫立的房屋,人与自然在朱自清笔下是一幅多么和谐美妙的画面。最后一组排比比喻句将人的力量和自然之美写进了春天里。
  朱自清将人情人性的美和自然之美揉进了《春》里面,描绘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图景。
  (三)语言艺术的美
  朱自清的语言清新自然,优美动人。尤其在《春》里,更是凸显了他语言艺术的美,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席慕蓉曾说,文学作品的语言是有质地的“光泽细柔”。《春》的语言有光泽,有密度,有彈性,创造了一种美的价值。
  首先,是词语的运用上动词的连用,大量叠词的使用。“质料”在余光中认为是“构成全篇散文的个别的字或词的品质”。这种品质影响读者对散文的品评,决定了一篇散文的趣味性甚至境界的高低。《春》中的动词,写出了春的俏皮,富有生命力;大量的叠词拟声、拟色、拟形,既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又在内容上突出了事物的形象美,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词语有了光泽,语言也就有了光泽感。
  其次,朱自清善用修辞,更形象生动有力,让语言极具光泽。《春》中用了反复、比喻、拟人、排比等,有时两者兼用。比如最后三段,排比与比喻兼用,既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天的新、美、力,读起来又有极强的气势,突出了人和春天新生的力量,充满着语言的和谐之美。再看春花图的热闹和春雨图的安适,短短几句,抽象与具体,闲静与流动,语言精妙,使得文章极富画面感和光泽度。
  最后,是语言的弹性。文学语言是具有弹性美的,汉语文字的多义性是丰富意蕴的弹性,语法结构的灵活多变通过有张有弛的组合跳跃,传达出繁复的情绪,构成语言的弹性。《春》中使用了许多短句,和长句相映得彰,就像汪曾祺所说:“语言的奥秘,说穿了不过是长句子和短句子的搭配。一泻千里,戛然而止,画舫笙歌,骏马收鞭,可长则长,能短则短,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也就是节奏。《春》的语言充满了节奏,也就充满了弹性。“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简单的组合,是语意的跳跃和留白,让语言获得弹性。乡下是怎么样的乡下,石桥是否年代久远,只“石桥”一意象,寥寥数字就染上了“光泽感”,将读者的心带去了远方,更别说春天里散步观光和辛勤劳作的人们,这样的句子怎能不美?
  二、注重审美体验
  体验是美学和美育的核心,“美在生活”“美是体验”。随着现代技术和文明的发展,社会实践的创造,使得我们的生存形态和生活方式愈来愈多姿,而增加生命内涵的厚度,才能不断有美的体验和感受,才能创造出美的环境和生命,直至终点。生命是体验的起点也是终点,不断体验美、创造美,生活才能一直得以延续。   今天的教育,“体验”越来越被重视,有阅读体验、情感体验等。而审美体验,也在课标中被点明,“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发展思维”等。在语文教育中,应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拓展自己的生命空间,丰富自己的生命内涵。体验的过程不仅仅是学习的过程,还是一种生命成长的历程。
  初一时,学生对于景物的体验远强于对情感或者抽象事物的体验,但又不同于小学,需要对学生有进一步的要求,帮助其在审美鉴赏和创造上有所提升,为以后或者高中的审美教育打好基础。无论在内容,还是教材位置安排上,《春》是极好的审美教育材料,有其独特的价值,那如何通过这篇课文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呢?熊芳芳在其著作《语文审美教育12讲》中,将语文教学中的体验分为:在阅读中体验、在活动中体验、在生活中体验。
  前面已点明《春》的审美内涵,其中语言的光泽度、节奏感和画面感,可以在阅读教学中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在阅读教学时,引导学生敞开心灵去阅读、去感受,把阅读的过程当成自己生命体验的过程,还应注重学生对于作品的语言、画面、情绪、意蕴的第一感受,用文本自身的美吸引学生,那些新鲜、美妙动人的元素就会直接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在语言文字鉴赏前后,可以让学生进行朗读,一点点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与文本沟通,与心灵对话,唤醒、增强和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并逐渐掌握新的表达方式。
  在活动中体验《春》的美。熊芳芳在她的书中写到“左手诗,右手思”的特别活动,“我要去吃饭了”应用观点句“民以食为天”;“好困呐”要说成“不会休息的人也不会工作”;“我要上厕所”说成“人有三急”等,既丰富了学生的审美体验,又调动了学生的审美情感。在阅读课文前,先让学生自己写几句话,要突出景物的美和特点,再问学生和朱自清先生语文文字运用的差距,他们在一步步发现《春》之美时,也不自觉地代入了自己的审美体验,移入自己的情感。这样的活动形式,学生和作品有了共鸣,丰富了学生的审美体验,对春天又有了一种不一样的认识,对语言文字的运用也有了新的体验。
  在生活体验中,我觉得教师语言的使用是很重要的。美育是潜移默化的,教师良好优美的语言,润物细无声中,就丰富了学生的审美体验。在《春》中,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朱自清先生多处使用了“口语化”的书面语言,这样的语言文字富有张力,学生在阅读时仿佛在品读生活的美,这也是一种审美体验。并且在高楼大厦、四季如春的城市里,去哪里发现美,创造美呢?教师和家长需要注意拓展学生的人际交往空間和生活空间,踏春、野餐等是不错的选择,也可以挑选优秀的文章和作品供其阅读,丰富审美体验。在教学效果展示环节,教师有选择地布置学生根据《春》,在自己审美体验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审美情感进行再创造或者另写一篇作文。学生容易混淆,大量修辞、短句、词汇的叠加,需要加强引导,及时反馈评价,完善审美教育。
  参考文献
  [1]温儒敏.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教育部编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2]熊芳芳.语文审美教育12讲[M].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2018.
  [3]翟京华.语文新课程研究性学习与审美教育:走向智慧语文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朱成宇,尹菲.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策略探究——以朱自清《春》的教学为例[J].语文教学之友(阅读研究),2016(10).
  [5]陈颂红.论中学语文教育的审美功能——以朱自清散文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作者简介:吕建霖,1995年生,女,汉族,云南宣威,在读硕士研究生,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为语文审美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793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