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薄壳山核桃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杨延忠 杨旭涛

  摘 要:薄壳山核桃是世界著名的干果、本本油料树种,也是优良的材用和园林绿化树种。该文通过调查,分析了黑斑病、褐斑病、金龟子、刺蛾、美国白蛾、星天牛等6种滁州地区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以及绿色防控方法。
  关键词:薄壳山核桃;病害;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 S6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22-0095-02
  薄壳山核桃(Carya illinoinensis)是胡桃科山核桃属植物,为著名的高档干果、油料树种和材果兼用优良树种,因其树体高大挺直,树形美观,也是具有发展潜力的城市园林绿化树种。滁州市薄壳山核桃產业发展较快,但相继发生天牛、金龟子、黑斑病等病虫害,严重影响薄壳山核桃产量、质量及效益。为有效开展薄壳山核桃果园绿色防控工作,本文探讨了其发生规律以及绿色防控方法。
  1 主要病虫害种类及数量
  有关报道表明薄壳山核桃害虫总计6目34科60种,以食叶害虫种类最丰富,蛀干害虫次之。其中,警根瘤蚜(Phylloxera notabilis Pergande)、星天牛(Anoplophora chinensis)、山胡桃透翅蛾(Sphecodoptera sheni)分别为薄壳山核桃苗期、幼树期和大树期的主要害虫[1]。笔者于2013~2018年对安徽省滁州市范围内的薄壳山核桃2~5年生片林及散生大树进行了病虫害调查,发现黑斑病、褐斑病、金龟子、刺蛾、美国白蛾、星天牛等6种病虫害危害较重。
  2 主要病害
  2.1 黑斑病
  2.1.1 症状 黑斑病(black spot)主要危害薄壳山核桃的叶片、果实及嫩芽等部位。黑斑病危害幼果时,发病果实表面产生黑褐色小斑点,斑点逐渐下陷、扩大,转为近圆不规则形,颜色逐步加深,病斑外围出现水渍状晕圈,从内向外腐烂;黑斑病危害叶片时,叶脉以及叶脉的分叉处会出现黑色小斑点,逐渐扩大,病斑的外缘为半透明状晕圈。
  2.1.2 发生规律 黑斑病通常在温度高、湿度大的条件下发生。病原细菌主要在病枝、病果、病芽和昆虫体内越冬,每年3月中下旬气温回升时在病斑上产孢。翌春涌出病菌,借风、雨、昆虫、带病花粉及人为活动传播到叶、果和枝梢。病菌由气孔、皮孔、蜜腺、柱头等自然孔口侵入,也可以从各种伤口侵入。
  2.1.3 防控措施 选择抗病性较强的优良品种,且经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认定)且适宜本区域种植的薄壳山核桃品种,如波尼、马罕、黄薄1号、黄薄2号、YLJ023、YLJ042等。化学防治一般在4月中旬至6月中旬进行喷雾处理,轻度病株喷1~2次,中度病株喷2~3次。选用药剂为戊唑醇、腐霉利等,也可选用其它三唑类杀菌剂及其复配剂[2]。
  2.2 褐斑病
  2.2.1 症状 褐斑病(brown spot)的发生主要危害叶片、嫩梢和果实。叶片染病初期会出现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灰褐色的病斑,病斑叶片严重时出现焦枯死亡,提早落叶。嫩梢发病时,出现长形或不规则形稍凹陷褐色病斑,严重时病斑包围枝条使上部枯死。受害时表皮初现小而稍隆起的褐色软斑,后迅速扩大渐凹陷变黑,果仁变成黑色而腐烂。
  2.2.2 发生规律 病原菌以分生孢子在受害的薄壳山核桃叶片和枝梢上越冬。叶片和枝梢在越冬后温湿度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仍能产生孢子,并且随风雨传播。果实在形成硬核前容易被病菌侵染,在梅雨季节时发病较重。
  2.2.3 防控措施 发病前,用奥力克靓果安500~800倍液稀释喷洒,间隔15d用药1次。轻微发病时,用奥力克靓果安500倍液喷洒,7~10d喷施1次。如病情严重,用速净300倍液喷施,3d用药1次[3]。
  3 主要虫害
  3.1 金龟子
  3.1.1 生活史及发生规律 金龟子属昆虫纲鞘翅目金龟科,常见的主要是铜绿丽金龟(Anomala corpulenta),幼虫称蛴糟,俗名土蚕,长约3~4mm,乳白色,体肥,并向腹面弯成“C”形。正常情况下1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土壤内越冬,翌年5月上旬成虫出现,5月下旬达到高峰。通常黄昏时上树为害,半夜后即陆续离去,潜入草丛或松土中,并在土壤中产卵。成虫具有群集性、假死性、趋光性,在闷热无风的夜晚为害最严重。成虫取食树叶叶片,发生盛期叶片全部吃光,仅存网状叶脉。幼虫能直接咬断薄壳山核桃幼苗的根、茎,造成枯死苗;或啃食薄壳山核桃根系,使植株生长衰弱。
  3.1.2 防控措施 利用夜晚灯光诱杀。或利用成虫假死性于傍晚7—9时敲打树干震虫,树下用塑料布接虫集中消灭。在成虫危害盛期(6—7月间)傍晚用0.4%敌百虫喷洒叶面。用50%辛硫磷乳油100g拌种50kg或拌1kg炉渣后,将制成的5%毒砂随种撒入播种沟内毒杀幼虫。
  3.2 刺蛾
  3.2.1 生活史及发生规律 一般危害薄壳山核桃的主要是黄刺蛾(Cnidocampa flavescen)、褐刺蛾(Setora postornata)及双齿绿刺蛾(Latoia hilarata Staudinger)等3种,以幼虫危害叶片为主。叶片上会出现孔洞、缺刻或仅留叶柄及主脉,影响树木生长势和结实产量。刺蛾一般1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寄主树干、枝桠及树干附近土内结茧越冬。6月中旬为第1代成虫羽化盛期,8月上中旬为第2代成虫羽化盛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第1代幼虫危害期,8月中旬至9月中旬为第2代幼虫危害盛期。
  3.2.2 防控措施 利用成虫的趋光性,在成虫羽化期间采用黑光灯诱杀成虫,降低虫口密度。6月下旬、8月中旬幼虫危害期,向叶面喷洒25%灭幼脲3号1500~2000倍液、4.5%氯氰菊酯2000倍液或10%杀虫威4000倍液防治幼虫。冬季结合整形修剪和树干涂白,人工铲除树干、枝桠及树干附近土层中的越冬茧,以减少虫源。   3.3 美国白蛾
  3.3.1 生活史及发生规律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Drury))又称秋幕毛虫、网幕毛虫,属于鳞翅目灯蛾科白蛾属,一般1年发生3代,以蛹在树皮下或地面枯枝落叶处越冬。成虫纯白色,体长9~15mm。老熟幼虫体长28~35mm,背部有1条深褐至黑色的宽纵带。滁州市每年4月20日前后成虫羽化,5月初幼虫出现,因第1代虫龄较为整齐,是美国白蛾最佳防治期。幼虫孵化后吐丝结网,群集网中取食叶片,犹如一层白纱包缚枝叶,叶片被食尽后,幼虫移至枝杈和嫩枝的另一部分织一新网。幼虫蚕食叶片,只留叶脉,使树木生长不良,甚至全株死亡。
  3.3.2 防控措施 加强植物检疫,加大对来自美国白蛾疫区的疫木调运复检力度。利用成虫的趋光性,每100m悬挂1个杀虫灯诱杀成虫。4月下旬起每100m悬挂1个性诱捕器诱杀越冬代成虫。与杀虫灯要错开间隔悬挂,以免影响诱虫效果。利用1~3龄幼虫群集的特性,5月起人工剪除网幕后集中烧毁。5月下旬至6月上旬,采用飞机防治或地面防治形式喷洒灭幼脲或20%氯虫苯甲酰胺(康宽)防治第1代3~4龄幼虫。
  3.4 星天牛
  3.4.1 生活史及发生规律 星天牛(Anoplophora chinensis)属昆虫纲鞘翅目天牛科,滁州市一般1年发生1代,幼虫正常在木质部内越冬;4月下旬成虫开始出现,6月为高峰期;6月上旬成虫开始产卵,6月下旬至7月中旬是产卵盛期。初孵幼虫从6月下旬开始至7月陆续蛀入树体;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进入越冬,翌春3月下旬幼虫开始化蛹活动取食。成虫羽化后咬食薄壳山核桃叶柄、叶片、嫩枝皮层,被害处呈黑褐色,排出褐色粉末状粪便和木屑,逐渐蛀入木质部。大龄幼虫主要在近地面的主干及根部取食,阻断树体营养输送,树体出现衰退,严重时可致整株死亡。
  3.4.2 防控措施 (1)进行树干涂白。利用星天牛成虫多在主干下部产卵习性,配制石灰硫磺涂白剂或石硫合剂生石灰涂白剂涂抹在薄壳山核桃主干100cm以下直至地面。(2)人工捕杀。利用成虫栖息及假死习性,在5—7月成虫盛发期,经常检查成虫停息在林间时捕杀。可剧烈振摇树枝,成虫假死而跌落。7—9月间经常检查,发现天牛刻槽或红褐色粪屑,使用利刀刮树皮或用锤子敲击或用铁丝将幼虫钩杀。(3)药剂毒杀。10月至翌年4月巡查中发现树干周围出现红褐色粪屑及蛀孔,向蛀孔内插入毒签或注入氧化乐果等内吸式杀虫剂毒杀蛀道内的幼虫。6月初至8月底在树干及枝条上喷洒绿色威雷(氯氰菊酯微胶囊剂)100~200倍液,触杀补充营养或产卵的成虫。
  4 综合防控技术
  4.1 农业措施 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保持树势强壮。田间合理密植,加强冬季整形修剪,形成适宜的林分郁闭度,改善林间通风透光条件,建立自控能力强的林分生态系统。及时清理田间的病枝、僵果、落叶、落果等,降低田间侵染源。
  4.2 物理措施 利用害虫对光、色、味等趋性诱杀或人工捕捉。全园按每6670~10000m2标准均匀布设1盏频振式杀虫灯或黑光灯,按每667m2标准均匀布设5~6盘糖醋液或白蛾诱捕器;6—8月间检查树干下部有无刻槽及木屑或虫粪,发现后可用小刀刮除或木锤敲击,杀灭天牛幼虫;8月间及时剪除非正常枯死的枝条并销毁;冬季剪除病虫枝、病僵果,刮除病斑、翘皮;夜晚或清晨人工捕捉金龟子、天牛等成虫;冬季及5—6月树干下部涂抹石硫合剂或涂白,防止害虫上树和天牛产卵。
  4.3 生物措施 利用有益生物或其它生物来抑制或消灭有害生物的一种防治方法。經调查,滁州市薄壳山核桃林内分布的害虫天敌昆虫主要有瓢甲科、步甲科和寄蝇科及蚁科等天敌。在园内种植三叶草、紫花苜蓿、黑麦草等豆科或禾本科牧草,提供天敌栖息场所;适量放养土鸡、麻鸭等家禽,取食金龟子、天牛、蜗牛、蝼蛄等害虫;梅雨季节喷洒白僵菌等生物制剂,实现以菌控虫;田间释放肿腿蜂、花绒寄甲、中华刀螂等寄生性和捕杀性天敌控制害虫。
  参考文献
  [1]何海洋,彭方仁,李小飞,等.薄壳山核桃果园虫害调查分析[J].江苏林业科技,2015,21(6)10-14,38
  [2]戚钱钱,陈秀龙,时浩杰,等.薄壳山核桃病虫害调查及主要病虫害防治关键技术[J].中国森林病虫,2016,3(4)30-33
  [3]刘春隔,张喜强.核桃褐斑病、灰斑病和炭疽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村科技,2017,5(2)33-34 (责编:张 丽)
  作者简介:杨延忠(1964—),男,安徽来安人,林业工程师,从事林业技术推广应用、营造林管理工作。  收稿日期:2019-10-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796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