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山药炭疽病的病因及综合防治技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吴建静 龚亚丽 张成兵 李一博 邢丽红

  摘 要:炭疽病是山药种植中的重要病害之一,一般可使山药减产20%~30%,严重者可达50%以上,更严重者绝收。温湿度适宜、连作、种薯资源不佳以及管理措施不当是引发炭疽病的主要原因。在防治炭疽病方面,应坚持“预防为主,早期防治”的理念,采取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山药;炭疽病;发病原因;物理防治;化学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22-0093-02
  The Cause and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Treatment Technology of Chinese Yam
  Wu Jianjing et al.
  (Hanzh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stitute,Hanzhong 723000,China)
  Abstract:Anthracnose is an important disease in the growth of Chinese yam. It can generally reduce the production of Chinese yam by 20% to 30%. In the case of severe cases,it can reduce the production more than 50%,the fields would be dead,the leaves fall,and even no harvest.The main causes of anthracnose are unsuitable temperature,growing the same crop in the same plot of land,bad growing resources and inappropriate management measures. About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anthracnose,we should adhere to the concept of "Focusing on prevention,early prevention and control",adopt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that combine agricultural control,physical control and chemical control.
  Key words:Chinese yam;Anthracnose;The causes ofmorbidity;Physical control;Chemical control
  山药属于薯蓣科薯蓣属,是多年生缠绕性藤本薯蓣的根茎[1]。山药兼具食用与药用的功能,具有提高免疫力、增强抗衰老能力、降低血糖水平、调整消化系统功能等功效[2],近年来越来越受大众的喜爱,种植面积随之扩大。而山药炭疽病是山药种植中的重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着山药的产量。因此,了解山药炭疽病病因,并有針对性的开展防治,对广大山药种植者具有重要意义。
  1 发病症状
  炭疽病是严重危害山药的病害之一,一般可使山药减产20%~30%,严重者可达50%以上[3],更严重的田块植株枯死,叶片落光,甚至绝收[4]。炭疽病主要危害山药的叶片和藤茎,其次是叶柄和零余子。炭疽病菌主要在种薯和叶片上越冬,其次是藤蔓[5]。山药藤茎从茎基部开始发病,出现梭形或不定形褐色病斑,然后逐渐向上发展,最后病斑连接成片致整株枯死。山药叶部发病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2种,慢性型病斑较大,发病初期,叶尖或叶缘处会出现暗绿色水渍状小斑点,随后会慢慢扩大成褐色至黑褐色圆形或椭圆形病斑,病斑中部到边缘为灰褐色或灰白色至黑褐色过渡;急性型病斑主要分布在叶柄与叶片或叶柄与茎蔓交界处,呈现不规则的褐色病斑,一般叶片数日后即脱落,严重时叶片几天即掉光[6]。
  2 发病因素
  2.1 温湿度适宜 气温在25~30℃,空气相对湿度80%,山药炭疽病的发病率较高,多湿或大雾天气山药炭疽病发病尤为严重[6]。因此,降雨期是山药炭疽病的多发期,雨季早晚、雨量、雨日均与山药炭疽病发病呈正相关,雨季早、雨量大、雨日多山药发病早,传播速度快,危害严重[4]。
  2.2 连作 山药是连作敏感作物,连作年限越长,土壤中菌源基数越大[4],导致山药长势弱、易早衰、抗性低、块茎小,产品质量下降。山药连作1年,减产幅度可达30%~70%,更为严重的导致绝产[7]。此外,种植不适合的轮作或间作植物,有利于山药炭疽病的发生。
  2.3 种薯资源差 采用商品性差的薯块和小薯(包括畸形薯、残损薯)为种薯时,会增加山药炭疽病的发病几率[8]。种植不同品种的山药,炭疽病的发病几率也有所不同,易感病品种的发病率高,发病严重。
  2.4 田间管理不当 山药的吸肥特性为“低氮、忌氯、嗜钾”,氮肥施量过多,山药长势过旺,植株徒长、柔嫩,会增加山药炭疽病的发病率;过度密植,通风透光不良,排水不畅、土壤湿度大、空气湿度大的田块发病率高。
  3 综合防治技术
  3.1 农业防治 在田块选择方面,应选择土质疏松,地势较高,气候干燥,土壤肥沃,便于排灌,通气透水、保水保肥性能好,光照充足,土质均匀的轻沙质土壤种植。在品种选择方面,应选择抗病,无病斑、无伤口、大小适宜的品种种植,并进行播前处理。在田间管理方面,一是采用间作套种和轮作换茬方式,充分利用高矮秧间作套种通风透光好、病害少、产量高的优势。山药不宜连作,每隔2~3年需轮换品种,并注意品种的提纯复壮。山药可与禾本科作物轮作,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实行水旱轮作,更有利于防治山药炭疽病。二是合理密植。合理种植,可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从而减少病虫害。品种特性、土壤肥力、栽培管理水平等条件是决定山药种植密度的重要因素。大栽子、土壤肥沃地块宜种植稀疏,小栽子、土壤瘠薄地块宜种植密集。山药出苗前应搭好“人”字架,以利于引蔓生长上架,促使枝叶合理分布,保证通风透光,进而营造良好的田间小气候。三是整地。适时中耕除草,松土排渍,整地时应短行、高畦、深沟,以保证田间排水通畅[4]。应选择在温度较低的秋季整地,整地时将遗留在地表上的病残体翻入土中,可以加速病残体的腐烂和分解,再经过冬冻春晒,能使部分病原体失去活力[9]。四是科学施肥。应以底肥为主,多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适量的磷、钾,提高山药植株的抗病性,追肥时适量补充[11],注意早施、轻施,防止未老先衰、徒长和感病的现象[4]。   3.2 物理防治 使用地膜覆盖、草隔离等措施,不仅可以促进山药生长,还可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病原体传播,有效降低炭疽病的发病几率;在山药炭疽病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叶,拔掉病株,消除病残体,秋后及时对田块进行清洁处理,将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以减少病原[4]。
  3.3 化学防治 防治山药炭疽病應坚持“预防为主,早期防治”的防治理念。发病前期防治效果明显优于发病中期、后期,在化学防治过程中,注重通风管理、加强水肥,以利于山药生长而不利于病原菌繁殖扩散。播种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浸种消毒,或用干草木灰处理山药伤口[10]。在山药生长初始阶段,可选择喷洒1∶1∶50的波尔多液预防,每10d喷1次;发病初期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建议使用25%使百克乳油1300倍液,或25%雷多米尔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500倍液,对山药进行喷雾处理,间隔7~10d,连用2~3次[12]。规范用药、适量用药、轮换用药,有利于降低菌株的抗药性,延长特效药剂的使用时间[13]。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委会.中国植物志:16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54.
  [2]景娴,江海,杜欢欢,等.我国山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15):114-117.
  [3]黄云,王洪波,李庆,等.山药炭疽病的症状及其病原鉴定[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26(1):44-50.
  [4]黄秀丽,张艳秋.黄淮地区山药炭疽病发生及无公害防治技术[J].植物医生,2005,18(3):26-27.
  [5]方丽,刘炜钦,郑小南,等.糯米山药炭疽病的发生规律与侵染特性[J].浙江农业科学,2018,59(2):293-295.
  [6]张立宁,防治山药炭疽病掌握用药时机是关键[J].农村新技术,2016(6):23.
  [7]张海燕,解备涛,董顺旭,等.药剂处理对重茬山药病害的防治效果[J].山东农业科学,2015,47(10):79-82.
  [8]覃维治,黄报应,黄开航,等.桂南地区淮山药炭疽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5,44(7):94-98.
  [9]杨光.山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农药市场信息,2014(10):50.
  [10]李翠英.山药炭疽病和黑斑病的发生与防治[J].乡村科技,2014(15):81-82.
  [11]兰成云,舒锐,李晓龙,等.山药实用栽培技术浅析[J].中国果菜,2016,36(8):64-68.
  [12]谢从福,杞正超.山药栽培的技术要点及病害防治[J].农民致富之友,2017(16):72.
  [13]梁魁景.5种杀菌剂防治山药炭疽病的效果[J].河南农业科学,2011,40(6):94-96.
  (责编:张宏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796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