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传染性口炎与水疱性口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与防治措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牛口炎也称为口膜炎,中兽医称为口疮,主要是指牛的口腔黏膜发炎,主要包括水疱性、卡他性以及溃疡性等类型。病牛主要临床症状是采食困难,咀嚼障碍,流涎,且口腔内温度升高,黏膜潮红、肿胀,舌苔厚腻,散发恶臭味,大部分具有轻微的全身症状,少数会表现出明显的全身症状。该病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其中以秋冬季节交替时更易发生。现介绍肉牛传染性口炎和水疱性口炎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关键词:肉牛;传染性口炎;水疱性口炎;流行病学;临床症状;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19)12-0077-02
1 传染性口炎
1.1 流行病学
1.1.1 易感动物
肉牛传染性口炎也称为丘疹性口炎,是由于感染牛丘疹性口炎病毒而发生的一种传染病。在自然感染情况下,只有牛可感染发病,其他偶蹄动物以及人都不会感染。由于病牛的唾液中存在大量的病毒,因此健康牛在直接或者间接接触病牛唾液后就会快速出现发病。
1.1.2 发病特点
该病通常在气候寒冷的晚秋、冬季呈现大面积流行,而在温暖季节往往呈散发,散发季节病程可持续3~4天,之后即可康复。由于病牛康复后基本上不会形成免疫,因此在下次发生疫病时依旧会出现发病,但具有较轻的症状。
该病具有较低的死亡率,经过3~7天适当治疗就会痊愈,病死牛通常是由于治疗不当、过于饥饿、严重衰弱而导致。妊娠中后期母牛感染后会发生流产,但采取恰当治疗即可使流产率明显降低。
1.2 临床症状
病牛体温升高,一般可达到39.5~41℃,经过1~2天体温降低至正常,食欲不振,流涎,且其中存在大量泡沫。随着病程的进展,口腔黏膜、舌面以及齿龈发生充血,并出现水泡、坏死、溃疡,症状严重时整个舌黏膜发生脱落。如果口腔黏膜、舌黏膜发生坏死或者出现溃疡,病牛就会表现出停止采食,鼻孔以及鼻黏膜还伴发坏死性炎症,表面有黄色伪膜覆盖或者发生出血。
个别病牛在出现发病的同时还伴发蹄叶炎,四肢发生跛行,拒绝走动。少数处于发病严重期的病牛,会表现出饮水困难,且食道麻痹,可见饮水后低头有水从鼻内流出。由于病牛的采食受到影响,导致被毛焦枯,腹部蜷缩,机体日渐消瘦和衰弱。在病牛停止采食后,如果灌服大量的精料(如玉米面)会继发腹泻、瘤胃酸中毒或者痢疾等。
1.3 防治措施
病牛口腔可喷撒适量的冰硼散(由30 g冰片、50 g青黛、100 g硼砂组成),每天用药4~5次,直至完全康复。为避免出现继发感染,病牛可肌肉注射2 mL炎克星,每天2次,1个疗程连续使用10天,如果没有康复要停止用药3天,然后再注射1个疗程。肌肉注射1支1 mL病毒唑,每天1次,1个疗程连续使用7天,间隔2天再用药1个疗程。病牛采取以上方法治疗,通常经过7~15天即可康复。
2 水疱性口炎
2.1 流行病学
2.1.1 病原
肉牛水泡性口炎是由于感染水泡性口炎病毒而导致的一种传染病,常见于牛、马以及猪等动物。病毒粒子表面具有囊膜,囊膜上存在大量的纤突,长度为10 nm左右。病毒具有非常弱的抵抗力,如在58℃处理30 min以及紫外线、可见光都可使其失活,另外乙醚、氯仿、胰蛋白酶以及脱氧胆酸钙都能够将其杀死。
2.1.2 易感动物
自然感染情况下,家畜中的牛、山羊、绵羊、马以及猪能够发病,另外野猪、鹿、浣熊以及骆驼等野生动物和人也能够感染。随着牛年龄的增长,对该病的易感性逐渐增加,即成年牛的易感性要高于犊牛。
2.1.3 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病畜以及患病的野生动物都是该病的传染源,其唾液和水泡液中都含有病毒。该病主要经由皮肤和黏膜损伤传播,也可经由污染病毒的饮水和饲料通过消化道传播,还能够经由双翅目昆虫叮咬进行传播。
2.1.4 发病季节
该病的流行一般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即在初夏开始出现发病,在夏季中后期时发病数量逐渐增多,直至秋季第一次霜冻前后停止发病。
2.2 發病机理
病毒无法穿透完整的上皮组织,但能够经由损伤的皮肤和黏膜侵入体内。只要病毒通过上皮表层,就会导致皮内出现原发病变,并在皮肤下较深层,特别是棘细胞层,会更加快复制。在病毒复制以及导致细胞发生溶解的过程中,会不断蓄积渗出液,且小水泡相互融合形成大水泡,常见于感染病毒2~3天后出现。当病变蔓延至整个生发层,病毒往往会导致柱状细胞和基底膜被破坏,但并不会对这些细胞的再生能力产生影响。尽管皮下和真皮组织中发生充血、水肿和浸润白细胞,但病毒导致的原发性损伤一般不会侵入这些区域。如果发生继发感染,损伤则可能蔓延至深层组织,从而导致化脓和坏死。在没有发生并发症时,上皮细胞会快速再生,损伤部位一般经过1~2周即可康复,且不会留下疤痕。
2.3 临床症状
病牛表现出采食减少,饮水增加,口唇、齿龈以及舌边上有水疱出现,呈米粒大小,里面为透明的黄色液体,发生破裂后可见流涎明显增多,随着水疱破裂、痂皮的脱落,会露出浅表红色烂斑,且边缘不整齐。病牛症状严重时,会表现出全身症状,如精神沉郁,体温明显升高,有时可达到42.2℃,甚至出现嗜睡症状。
2.4 防治措施
治疗原则是先清洗口腔,收敛水泡和溃烂斑痕,同时进行消炎。
病牛口腔可使用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每天3~4次;如果持续流涎、口腔散发恶臭味,可喷洒1%鞣酸溶液或者2%~3%硼酸溶液清洗,每天2次。对于症状较轻的病牛,可按体重肌肉注射1万IU/kg青霉素,每天2次,连续使用3天;对于症状较重的病牛,可按体重静脉滴注2万IU/kg青霉素,每天1次,连续使用4天。
另外,病牛要配合采取口衔药袋法治疗。一种是在布袋内装入适量的磺胺类药物和明矾,让病牛衔于口中,每天更换1次;另一种是在布袋内装入研成细末的中药(即20 g青黛、20 g黄芩、10 g薄荷、15 g黄连、20 g郁金、15 g黄柏、15 g桔梗、15 g儿茶、20 g甘草、20 g石膏),先放入水中浸泡30 min,之后让病牛衔于口中,每天更换1次,具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
收稿日期:2019-09-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846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