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二军

  [摘           要]  教师在课堂上面对全班同学,要突出他们的学习主体地位,对他们进行发展性评价,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并提高其自信心,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综合性、多面性、求异性和跨越性的思维能力。
  [关    键   词]  创新能力;语文教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0-0226-02
   语文这门学科是一个人一生学习和工作的基础,是一门基础性学科,而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为目的,从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素质。人才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看有无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如果一个民族没有创新能力,在未来的竞争中也是很难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这就说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持续不断发展的动力和灵魂就是创新。因此,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创新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面对全班同学,突出他们的学习主体地位,对他们进行发展性评价,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并提高其自信心,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综合性、多面性、求异性和跨越性的思维能力。
   然而目前有些语文教学却不尽如人意,许多尝试,许多研究,效果均不明显,使语文教学屡次陷入尴尬的境地。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呢?就必须在语文的教学中更好地进行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下面是本人在实际语文教学中几点浅显的感受。
   一、强化学生在课堂上的创造性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要求就是让其充分发挥创造性潜能,让他们坚持正确的见解,尊重自身的思维。让他们在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联想、抽象、比较、分析、概括,让过去已有知识与新的需掌握的知识相互沟通,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語文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让他们主动发现、思考、分析,从而最终解决问题。
   首先,要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才能情绪高昂、思维活跃,才能迸发出意想不到的创造性的思维,由此可见,想要更好地培养创造性思维就必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及浓厚的学习兴趣。
   其次,必须要保护好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只有在自身具有很强自信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提出大量问题、提出观点,才能更多地去主动思考,让他们在课堂上真正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自己完全能够把握教学主动性,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再次,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贯穿联系。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和基础性很强的学科,平常与其他学科有许多交叉之处。有些学生喜爱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不太喜欢枯燥的文学,那么我们就可以在课堂教育中为他们搭建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展露学生的个人独特才华,让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求知欲。如教学《春》时,可以让擅长美术的学生绘画出他自己心中的春天;教学《松鼠》时,鼓励对生物有爱好的学生参与补充讲解……这些操作,让学生自我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自然会对语文有学习的欲望,有了这种欲望,才能培养出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最后,语文课堂教学要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我们每个语文老师在平常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问这样一个问题:“老师,这个题目考试能考到吗?”学生之所以会这样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感觉学习语文在平常没有多大的用,在实际生活中感觉不到语文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不到语文的实际价值。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举出许多例子:法庭上,律师善辩的言辞;舞台上,主持人幽默诙谐的语言;节假日,充满真挚感情的祝贺及日常生活人们的交流……通过这些,让学生渐渐产生学习语文的强烈愿望,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其去主动思考,从而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教师在语文教学课堂中转变教与学模式,更多从学生实际着想
   当下的语文教学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以教师为中心”;二是“以学生为中心”。在许多情况下,教师都会采用传统而简便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利用自己在讲台上的权威来组织课堂教学,学生就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他们只是想把老师的“标准答案”记住,不需要有自己的观点和判断,这样虽然有利于教师的课堂组织教学,然而却严重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挥与主动学习的意识。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空间,所以就不可能出现什么创新意识。只有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成为课堂积极的主体,才有可能发展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这一点上教师就显得十分重要。
   教师要在平常的课堂预设中,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不同的语文教材内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时机进一步创设出最佳的意境,增加学生的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教授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雪》时,教师在课堂上要声情并茂、气势磅礴、意气轩昂,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领会领袖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创新欲望,让他们描绘出冰雪覆盖的北国,美丽而妖娆;祖国的大好江山,伟大而壮丽;中国的历史悠久,领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宏伟理想。教师在平常课堂上开展一些新颖别致、各种各样的竞赛活动,使学生人人动脑、人人发言、人人参与。教师营造出一种宽松自然、和谐、愉快、竞争、互动、协作,师生平等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创新意识的产生提供肥沃的土壤和发展空间,最终打破学生的常规思维,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就拿作文课来说,“文章贵在出新”,要使文章有新意就要加强反向思维的练习。如“近墨者未必黑”“开卷未必有益”“愚公移山新传”等这样的一些作文题,就是以逆向思维去提炼主题。反向思维也只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一个方面,还有求异思维比如说在分析《杨修之死》中曹操形象时,从不同的点上去分析可能有不同的性格:有的学生对曹操全盘否定,有的学生却对这人物推崇备至,有的褒贬不一……甚至在课堂上围绕这人物激烈争辩,在这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得到了训练。除了这些思维之外,我认为还有一种比较好的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方法,那就是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同一个问题,“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它告诉我们在观察事物的时候,如果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审视、思考,得出的结论就会多样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进行这样训练时,一定要引导新生理性思考,必须合乎客观规律,不能脱离实际、盲目妄想、异想天开。不然的话,不但不可能有创新,反而会变得没有意义,甚至会闹出一些笑话。    三、确定宏观的大语文观念,立足并超越课堂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较强的学科,在平常的教学中,要以课堂为中心,从时间上向前后辐射,从空间上向课堂以外辐射,向学生家庭、社会辐射,注重学生学习主动能力的提高而减少对“标准答案”的记忆,要做到这样,首先,我们要在有限的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的教学作用。课堂虽然只有四十五分钟时间,但仍然是教师进行语文创新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整个语文教学的成败与课堂教学的成败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培养创新教育的特点是重“渔”不重“鱼”,要改变以往的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最重要的就是要通过有限的语文课文向学生传授学习语文、分析语言现象的创新方法,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学习的能力。其次,必须超越课堂,向社会及课外要创新能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提高,是不可能仅仅在教科书和课堂上获得的。教师必须在每一堂语文课中引导学生将社会生活和课外阅读材料贯穿进来,不仅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必须掌握的方法和途径,而且在对不同对象的不同体验本身就能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要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课堂内外、校内校外的一切活动,将语文课堂教学向课堂外延伸,培养学生必须把握的听、说、读、写及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广大教师要冲破禁锢、大胆尝试、主动积极地进行探索和创新,培养学生的主动创新意识,更多地让学生从自身出發,以欣赏、鼓励的态度面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表现。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大的趋势。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更要努力地不断提高自己,不断吸收新知识,更新教育观念,努力研究新问题,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从而进一步优化语文教学。更值得一提的是,教师要有目的地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促进教育改革更好地不断深入发展,进而迎接未来日新月异社会的挑战。
   创新意识和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是中华民族振兴的需要,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为祖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叶长龙.以创新教育为核心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A].探索 创新发展[C],2000.
   [2]角国庆.浅谈汉语拼音教学[A].萃英集:青海省教育委员会、青海省教育学会优秀教育论文集[C],2000.
   [3]王定一.创新教育与学校管理[A].山西省创造学会创立大会暨首届学术交流会议专辑[C],2001.
   [4]阮素芳.借鉴陶行知思想 建构创新教育[A].高教改革研究与实践(下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
  ◎编辑 陈鲜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848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