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放血疗法治疗急性咽炎的临床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急性咽炎是耳鼻喉科医生在临床工作中最常遇到的疾病之一,它发病较急,病情发展较快,如果患者不能尽早就诊,可能会引起很多并发症。针刺放血疗法在治疗本病方面疗效显著,并且操作简便,费用较低,而且副作用较少,因此,本文通过论述针刺放血疗法治疗急性咽炎的临床应用,期望对临床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急性咽炎;针刺放血;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27..01
急性咽炎是咽黏膜、黏膜下组织的急性炎症,多累及咽部淋巴组织。本病多发于秋、冬季节以及冬春之交,是耳鼻喉科医生在临床工作中最常遇到的疾病之一,它往往发病较急,病情发展较快,如果患者不能尽早就诊,可能会引发很多并发症。针刺放血疗法归属于外治法,《内经》关于“刺血络”的记载就是对本法的论述。《儒门事亲》中记载:“大抵治喉痹用针出血最为上策。”
1 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急性咽炎在中医命名方面称为“急喉痹”,临床症状可见咽部红肿疼痛、咽部异物感等。古代医学典籍中所说的喉痹一般指的是急喉痹。对本病最早的论述见于《素问·阴阳别论篇》:“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诸病源候论》也有这样的记载:“喉痹者,喉里肿塞痹痛,水浆不得入也。”
由于历代医家对本病有着不同见解,我們在不同的医学著作中可以看到不同的别称,比如急咽痹、咽痛、嗌痛、嗌肿、红喉等,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病名大体上是按照疾病的发病部位和症状特点进行命名的,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从病因病机角度对本病进行命名的别称,例如风热喉痹、风寒喉痹、阴虚喉痹、阳虚喉痹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医学研究的逐渐深入,后世医家对本病的分类越来越详细,逐渐把喉痹与乳蛾等病做出区分。我们可以在明朝方隅的论著《医林绳墨》中读到:“近于上者,谓之乳蛾、飞蛾;近于下者,谓之喉痹、闭喉;近于咽嗌者,谓之喉风、缠喉风。”作者将喉痹与乳蛾、喉风依据发病部位的不同做了区分。清朝医家沈善谦把喉痹和乳蛾的概念进一步做了区分,其《喉科心法》记载有“凡红肿无形为痹,有形是蛾”。
2 针刺放血疗法
针刺放血疗法自古就有应用,从新石器时代的萌芽,到春秋战国时期被完整地提出,历经唐宋元明清诸多朝代,逐渐发展,一直应用到今天,可见其在临床上的实用性。《内经》中“刺血络”、“取动脉”,都属于针刺放血疗法。
《素问》中有“凡治病必先去其血”的记载,《灵枢》中有“宛陈则除之”的记载。《素问·血气形志》指出“凡治病必先去其血”。
针刺放血疗法适用于邪气盛而正气未衰的病证,而鉴于咽喉处于人体高位,易受外邪侵袭,急喉痹多以实热证出现,病因病机多是外邪侵袭,上犯咽喉或肺胃热盛,上攻咽喉所致,符合针刺放血疗法的适用症。
3 临床应用
针刺放血疗法对急性咽炎效果显著,特别是对于疾病的早期,合理的运用针刺放血疗法往往可以收到满意的效果。
临床操作中,医生佩戴口罩,佩戴一次性无菌手套。患者端坐,嘱患者放松,自然张口,医生用压舌板轻压舌前2/3,另一只手持笔式持小针刀,对患者咽喉后壁黏膜充血、红肿处连续点刺,若患者出现恶心症状,可让患者休息后再行针刺。针刺后让患者吐出恶血,可隔1天治疗1次,依据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可行3~5次治疗。操作时注意事项:点刺时要做到快、准,深度可在3 mm左右。
针刺放血疗法在操作过程中有一些注意事项:首先要有无菌观念,常规消毒小针刀及操作区。其次是医者操作时动作要熟练,力度不能过大。再有就是操作前医者应与患者充分沟通,解除患者畏惧心理。
郑佳等对急性咽炎患者施以少商、商阳刺血治疗,结果治疗前后提示少商、商阳刺血疗法对该病初期疼痛症状有及时显著的镇痛功效[1]。李颖文等观察刺血疗法对急性咽炎痛症的缓解效果,治疗组以中指微络放血治疗,对照组取少商点刺放血。结果显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周静珠等运用咽喉部走罐联合放血疗法治疗急性咽炎,治疗组采用咽喉部走罐配合天突穴针刺放血,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结果联合疗法疗效更明显并能及时缓解痛症[3]。
针刺放血疗法操作简便,还可以避免西医药物治疗造成的不良反应。现代医学研究显示,针刺放血时,人体内一些毒性物质会被排出,加快血液循环。
4 讨 论
针刺放血疗法治疗急性咽炎有着独特的优势,随着研究的不断进展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针刺放血疗法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副作用少,值得我们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郑 佳,刘建武,吴玉婷.放血疗法治疗急性咽炎初期30例[J].江西中医药,2016,47(12):36-37.
[2] 李颖文,左常波.中指微络放血治疗急性咽炎咽痛即时疗效分析[J].陕西中医,2016,37(10):1400-1401.
[3] 周静珠,陈 欢,唐青青,等.咽喉部走罐配合放血疗法治疗急性咽炎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7,36(4):432-434.
本文编辑:赵小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906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