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西方文化与礼仪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构建了“西方文化与礼仪”课程中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有效地利用网络平台,将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同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互联网自主完成课程基本知识点的学习,通过课堂教学提升其创新、应用和团队协作等多种能力,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西方文化与礼仪”;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9.12.032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9)12—0139—04
  本文通过对西方文化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和思考,探索该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建立,以此在对外汉语西方文化课的教学中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一、“西方文化与礼仪课程”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西方文化与礼仪”课程在以往的教学中,大多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主导,书本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往往使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也呈现出一些比较明显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多,课程学时少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们逐渐从信息匮乏进入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科间的壁垒不断被打破,各学科间实现了交汇融合,交叉学科不断涌现,这为“西方文化与礼仪”课程的教学走向更广阔的领域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西方文化与礼仪”课程内容的涵盖面很广,主要涉及历史、社会、文化、艺术、科学、民俗等多方面知识,虽然借助互联网的便捷,可以轻而易举地搜寻到问题的答案。但面对海量的信息,如何能从中获取最有用的部分,如何科学地促进各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如何有效整合这些知识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都是我们面临的、待解决的新问题。而且,“西方文化与礼仪”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西方各个历史时期文化发展脉络及特点的讲解和对西方国家礼仪的介绍,使学生能从总体上对西方国家的文化与礼仪有所把握,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其在教学过程中能有效地规避文化冲突,更好地推广传播中国文化,形成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从而不断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这就说明,学生不仅要掌握西方文化的相关知识,还要学习西方主要国家的习俗礼仪。
  这些教学目标的实现,都要建立在有足够的教学时间的基础上。而目前,仅以我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例,“西方文化与礼仪”课程的总学时为64学时(新的培养方案实施后将会缩减到48学时)。为了完成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师势必要占用大量课堂时间进行内容的讲解。但在有限的学时内,这些讲解也只是能点到即止,无法进行深入拓展,那么就无法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更遑论教学目标中素质教育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了。
  (二)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传统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包括: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要教学目标;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教学方法;以应试为主要考核方式。[1]然而这种教学方式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现状。如“西方文化与礼仪”课程因为涉及内容既广又多,且多数学生西方文化方面的知识大多来自高中历史课,其学习目的主要是为了应对高考,所以并未能对西方文化做出均衡全面把握。传统的“西方文化与礼仪”的教学模式往往是以教师为主导,采用“灌输式”的方式,这样虽然可以让学生获得一些知识,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扼杀了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制约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践性问题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学生也会逐渐丧失学习的主动性,进而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教学评价方式较为单一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高校都从单纯地追求办学规模和学生数量转向了对教育内涵的建设,基本确立了以质量为根本核心的发展理念。根据市场需求,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成为许多高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但尽管进行了一系列课程改革,对于大多数课程而言,从教学评价方式的角来看,考试成绩依旧是主要鉴定方式之一。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主要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构成,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考勤、课堂提问、作业等,期末成绩仍然以笔试试卷为主。这种评价方式,的确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部分学生也会靠在考前采用死记硬背突击复习的方式来拿到好成绩。但其最大的弊端,就是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能力、职业技能、素质教育等方面的培养,以至于许多学生出现考完就忘这一现象。既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也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混合式教学概念的界定
  混合式教学(Blending Learning)作为教育方式的后起之秀,出现之初就吸引了大批目光,但凡有关教育变革的话题,都会出现混合式教学的身影。在我国有关混合式教学的研究中,“混合式学习是与混合式教学最为相近的表述,如余胜泉、张其亮等众多研究者在使用Blending Learning這一名词时,将混合式学习和混合式教学的概念直接等同。”[2]在这样的前提下,混合式教学就被定义为“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3]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数字化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混合式教学的内涵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基于移动技术的教学方式(如雨课堂、SPOC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且逐渐被融入到混合式教学的概念中。因此,混合式教学的概念也由“在线教学与面授教学的混合”,拓展为“基于移动通信设备、网络学习环境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情境。”[4]且从教学角度来看,混合式教学越发关注受教育者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其根本目标是确保学生通过混合式教学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下教学与辅导方式的混合”。[4]   三、“西方文化与礼仪”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开展网络教学
  互联网技术普及前,人们获得信息的手段比较单一。从学生的角度来讲,获取知识的渠道往往来自教科书、图书馆和课堂上教师的讲授,所以,教师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控整个课堂。但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学生通过互联网和手中的各种通讯设备,几乎顷刻间就能获得海量的信息。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文化冲击,作为教师不应将其视为洪水猛兽,而是应该思考,当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给予者和占有者时,我们该如何教学?以及如何转变教学方式,巧用科技的力量。
  笔者在本文中仅以“西方文化与礼仪”课程为例,具体方法有:首先对教学内容(尤其是文化方面)进行取舍和调整,从中提炼出适合学生自学的内容。将其分解成若干知识点,每个知识点都有相应的学习目标和约10分钟的短视频。如“启蒙运动”这一章,在讲解主要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时,教师就可以将其分别做成短视频并上传到网络或手机客户端(如SOPC、雨课堂等),让学生能轻松便捷地获得学习视频,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但应当注意的是,仅仅让学生观看视频还不够,因为观看只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行为。观看一个教学视频,是要在“看”的过程中逐步理解其中所传递的知识。所以在制作视频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在其中设置一些互动环节。如在视频中让学生做简单的笔记,并在每个视频结束后附上与此节知识点相关的测试题,让学生在线完成试题,由系统自动评分并给出正确答案和准确率等数据,使学生随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此外,还可以使用一些技术性的手段让视频在某个特殊的时间暂停,教师在这个时间内插入相应问题,学生必须回答问题后才能继续观看视频。系统会纪录每个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这样一来,教师只要登陆就可以了解谁观看了视频以及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最大程度地确保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来,且能够利用学生的手机作为辅助教学工具,既解决了学生上课偷看手机的行为,营造了轻松有趣的学习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
  当然,由于每个人的学习方式不同,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通过学习视频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相反,有些学生更喜欢通过阅读书籍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学到了什么,而不是看到了什么。因此作为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途径(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既可以选择观看视频,也可以选择阅读书本),而不是单一地一次线上测验或观看一个学习视频。虽然这样看来有些混乱,但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能促使他们更好地获得知识,从而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当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之后,甚至可以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让他们根据某个知识点创建学习视频。或是由教师就某个重点知识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或互相合作给出答案,并在解决问题后对问题进行点评总结,将结果通过软件上传至学习网站。这样的交互式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主动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也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从而让教学变得更有效率。
  (二)丰富网络教学资源,与教材互为补充
  “西方文化与礼仪”是一门内容广博庞杂的课程,涉及历史、文化、艺术、哲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在完成课堂学习任务的同时还要进行一定量的课外阅读作为补充和延伸。以往,教师都会列出许多阅读书目供学生阅读,并通过提问或审阅读书笔记等方式来检验学习效果。但根据课后反馈的情况来看,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按时保质地完成阅读任务,有些学生还会为了完成作业而去网上寻找现成的答案,以致让学习失去了原有的意义。究其原因,学生普遍反映平时由于课业较紧,不能将每本参考书都看完,希望能有办法从这些书中快速提炼出所需部分的精华以供阅读。
  网络学习平台建立后,就可以将学生的需求变为可能。教师可以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将每本参考书中与课程知识点相关的部分章节截取发布到学习平台上,供学生参考。除了书籍之外,与知识点相关的期刊论文、学习网站等,均可在教师进行筛选后用链接的方式提供给学生,既节省了学习时间,又能提高学习效率。
  丰富网络教学除了包含文字内容外,还包括各种生动有趣的短视频和央视、BBC、探索频道等摄制的优秀纪录片。这些视频(尤其是有关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鉴赏方面的纪录片)可以用更直观生动的方式为学生展示课程中的某些知识点,同时可以让他们接触到一些相关的前沿领域。这对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有积极作用。而经过不断的积累丰富,上述这些论文、纪录片等,就会形成一定规模的教学资源,做到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同时还能有效地弥补课程学时少、教材内容不全面深入等方面的问题,可谓一举多得。
  (三)构建高效课堂,完善课程体系
  尽管互联网、新媒体技术已经不断地被应用在教学中,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失去了在课堂上的教学权威,从而导致教学质量降低。相反,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采用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使之与互联网技术相辅相成,也就成为课程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环。针对“西方文化与礼仪”课程,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借助翻转课堂的理念,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研究问题的能力。因为学生在学习之前已经通过观看视频等方式了解了某节课的重点。这样教师在授课时,就可以不需要再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来对知识点进行讲解。这些“多出来的”时间,可以用来对学生在观看视频后依然感到迷惑的地方予以援助指导,以便使他们获得正确的知识。教师还可以走到学生中去,解答不同学生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使教师不用将所有课堂时间放在知识的灌输上,而是将主动权交给学生,突出其主导地位,在与学生交流的同时也为其提供個性化的帮助。其次,合理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是被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为了完成教学计划,教师只能在一学期中安排几次小组讨论,实际达到的教学效果有限。但在混合式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使用多次甚至整个学期都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比如,在学期初,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以专题的形式分成几个部分,并将每个专题对应的学习主题和问题公布到学习网站上,同时将学生分成4~6人的学习小组,自选或是由教师指定小组学习的专题。选题结束后,再由教师向学生提供与专题相关的研究资料和书籍,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前期的准备中,同一小组的学生可以分享观点,甚至可以互相指导。这种同伴式教学方法,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因为一个学习了新知识的人往往会给那些学习同样知识的同伴提供更为深刻的见解。检验学习成果可以放在课堂上进行,方法可以是让每个小组制作PPT、学习报告、或是课上汇报等。这种带着兴趣的主动学习,要比强制性的被动式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合作式的学习方法能够营造出一种共同学习的合作氛围,也有助于学生集体协作意识的建立。   在小组讨论或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时候,教师应该留心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并根据每个学生的表现为学生提供差异化教学指导。例如让表现出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学生解决更具挑战性的问题,甚至鼓励他们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或是成为教师科研团队中的一员。当学生发现自己超越了课程内容时,会使他们树立学习自信,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而对于学习能力稍差的学生,教师可以根据其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真正做到教学相长。这种教学方法,能促使教师和学生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因为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并与之交流,及时帮助他们克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这不仅利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还可以给教师提供机会去激励学生以实际行动去追求他们的梦想。
  (四)设立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
  在构建“西方文化与礼仪”课程混合式教学的评价体系时,我们秉承的宗旨是建立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个性化学习为目标,采用线上同线下相结合的方法,提高线上成绩所占比重,注重过程性评价对学习的促进作用。线上,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签到、在线答题、线上作业的完成情况,制作视频的质量等方法判断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将其纳入平时成绩中。线下,选择形式灵活多样,以训练、培养能力为目标的考核方式,如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训练项目,并组织学生进行训练。具体训练步骤是:教师布置训练内容,学生认真阅读、查阅有关资料,写讲稿,每位学生上讲台讲解分析,并敢于阐述自己的独到见解,再由师生共同点评,最后由教师根据学生表现和师生点评给出分数。此外,还可由教师设计有学术价值的问题或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具体训练步骤是:教师布置讨论专题,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撰写发言提纲,分组讨论,教师参与其中。在讨论时,鼓励学生解放思想,敢于质疑,独立思考,阐述自己的独到见解。由小组长汇报讨论情况,教师总结,小组长收集本小组成员的发言提纲,并组织本组成员合议评定每个学生每次讨论活动的成绩。最后,由学生在专题讨论的基础上,将自己探讨的结果写成一篇规范的论文。论文要求观点要鲜明,论述精辟且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能参考有关文献,每篇3000字以上。教师批改评定成绩,对写得好的论文可向学术期刊推荐投稿。此项内容考核旨在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包括发现问题、收集相关资料、思考、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以及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等。
  综上,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建立有利于促进“西方文化与礼仪”课程的教学效果,对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起着重要作用。虽然该教学模式的构建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只要我们持续努力地在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就能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实现少教多学,教与学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姚颖.“中国建筑史”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03).
  [2]李逢庆.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与教学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6(09).
  [3]何克抗.从Ble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4(03).
  [4]冯晓英,王瑞雪,吴怡君.国内外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述评——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分析框架[J].远程教育杂志,2018(05).
  Analysis on theApplication of Mixed Teaching Mode of "Western Culture and Etiquette Course"
  LOU Baitong
  (Changchu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22, China)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ternet,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mixed teaching mode of "Western Culture and Etiquette" course. Through effective use of the network platform, the network teaching and classroom teaching are combined, and various teaching methods are adopt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teachers, students can learn the basic knowledge of the course independently through the Internet, and improve their creativity, application and team cooperation through classroom teaching, thus realizing benign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ing and learning.
  Key words: "western culture and etiquette"; mixed teaching mode; teaching reform
  [責任编辑:马妍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908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