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语文信息化教学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部提出核心素养体系,要求各校在教学中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指导的同时开展信息化教学,旨在提升学生的自身素养和技能水平。其中,初中语文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形成具有直接影响,学校应顺应时代发展明确目标,规范教师实施信息化教学。从初中语文教学现状探讨核心素养下结合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重要作用,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提出教学实施建议。
关键词:核心素养;信息化教学;初中语文;实施建议
学校教学工作中,教师应确定课程核心,并结合课堂内容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展现教学魅力,使得学生被课堂所吸引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提升自身综合素养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及学科特点完善教学模式引入信息化教学。假如教师能够最大限度巧用信息技术提升知识技能,并在课堂上充分发挥独特的教学魅力,就能够提升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热情以及学习效率。
一、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信息化教学的现状
现如今,以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是各高校在教学过程中的共同目标。素质教学打破了教师传统教学方法,强调教师应在课堂上遵循以言传身教,以德育人为教学准则,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采用创新独特的教学方式开展信息化教学,这样不仅能激起他们对语文的学习乐趣的同时还能提高自身修养并为人生指引正确的发展方向,还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培养优秀的人才,实现最终目的。但根据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教学中师生主次失衡,这样不能够保证遵循新课标准实现素质化教学,而教学内容也不能够跟紧时代的步伐,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进而造成学生学习受到严重阻碍的后果。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教学时,假如不能节省时间盲目引用外来资源,便会降低教学质量。这种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不熟练的情况,会使教学课程内容不连贯,进而不能够真正地实现该教学价值。所以,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可以选取多个信息渠道来填充课堂内容,这样可以减少教师工作量的同时丰富教学内容。
二、针对初中语文教学现状融合信息化的新型建议
1.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巩固语文文化基础
新时期背景下,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是教师的基本技能。以往课堂以讲授为主,而学生只有配合教师倾听,长此以往教学分化降低了教与学双方效率。因此,根据初中语文学科特点,教师应顺潮流,严把教学关,引用先进手段,抓大众心理,以实现高效教学。例如,文言文是初中阶段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在“双微”、视频软件查找相关内容,指导学生模仿朗读,可让学生无形之中体会作者文言文的写作背景。而在初中语文中运用信息化教学时,教师应采用多种渠道抓住学生的心理爱好,通过大量的课程信息来支撑教学内容,这样能够充分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信息体系,并给予系统教学以夯实基础,同时注意课堂中以他们为主导,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
2.提高信息应用意识引导学生自主发展
随着互联网迅速发展,各院校为跟进时代步伐,转变学校教学理念,鼓励教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自主发展。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课程内容前后之间的联系,例如,教师在讲授《烛之武退秦师》时,可以从文章出处着手,让学生回忆同出自《左传》所学过的文言文有哪些。这样能夠有效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意识,还能够根据个人学习需要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再有,教师在讲授课程前,以贴近学生生活来设计教学情境,从学生身边的实例进行展开,能够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意识。另外,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拘泥于教材,还应根据文章内容以及作者的背景向学生展示配套信息,这样可以让学生意识到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他们学习语文具有辅助效果。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信息补充课堂内容,避免接收质量低下的教学内容。
3.培养学生开创意识引导参与提升气氛
责任意识在人生成长路上至关重要。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运用信息和教材两方面结合的方式展开教学,能够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例如,教师通过在网络中搜集与课程相关的电影作品、动画以及图片来扩充教学内容,可以将与课堂相关的碎片化信息通过网络的方式进行整合,高效用时节约成本。另外,教师在教学中将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引入课堂,结合互联网提高参与度,能通过初中语文信息化教学实现教学目的。
总而言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根据新课标准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目标,通过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充分利用多渠道信息填充教学内容,以实现辅助教学的目的,其次应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搜集相关信息创设教学情境以提高他们的信息应用意识,最后教师应注意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开启快乐信息成长之路,还能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竞为.关于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策略[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Z2):9-10.
[2]张惠芬.论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J].中国新通信,2017(12):135.
[3]金虹霞.好风凭借力 送我上青云:例谈语文课堂中信息技术的运用[J].江苏教育研究,2012(11):34-35.
编辑 谢尾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913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