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推进课堂变革,提升教学效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课堂变革旨在提升教学效率,能够重塑师生角色、重组课堂结构、重建课堂文化、重设教学支点。要进行课堂变革,需要反思传统课堂的特征,虽然能够通过教师讲授、学生训练实现知识的传递,但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
关键词:课堂变革;传统教学;有效交流;质疑生成;课堂结构
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如何提升课堂效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生能力提升,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课堂是学校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活动,教师每天都为课堂准备和实践,学生的学习过程大多也集中在课堂上。课堂是提升师生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演练场。重视课堂上的师生活动,反思课堂的观念认识,重塑课堂的定位,是课堂变革的基础和重心。
一、对传统课堂的浅见
20世纪90年代下半叶起,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传统的知识观、学习观、师生关系和教学观进行了批判,对于教育教学改革有很大贡献,但也普遍存在着过度批判、怀疑以及不确定性。如何既能保障学科知识的传授,又能保证师生能力的发展,一直是教育工作者追寻的方向。[1]
通过观察自己的学习过程以及工作过程,思考当今的中小学课堂,不能否认,传统课堂上闪烁着教师的智慧和学生的进步,但是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课堂成为老师表演的舞台,而非师生互动的平台
传统意义上一堂好课,课前需要教师的认真准备,课上需要教师的精确表达,课后需要学生完成相应的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扮演的角色仅仅是一个旁观者,而非参与者,更谈不上学习的主动性。这样的课堂结果就是:下课铃一响,书本笔记一收,学生就很难再想起课堂学习内容,课堂效率非常低。
(二)课堂单一,应试教育的功利性过强
传统课堂的单一化体现在课堂评价方式单一化、课堂空间单一、课堂组织形式单一上。传统的课堂评价以考试为主,课堂教学主要为考试服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流于程序化,形成刻板的学习思维。目前就大部分地区来说,地理课堂主要还是局限于学校,局限于教室,要走出教室,存在客观上和主观上的各种困难。真正的交往互动必须基于相互倾听、引发师生双方互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感受到了来自对方的智慧挑战,这点在传统的课堂上非常稀缺。
二、课堂变革的途径
通过观察课堂变革活动过程,研究分析文献,笔者就课堂变革的要点总结为以下四点。
(一)教师的教学心态应该发生转变
课堂变革的第一步是从“还”字做起,把课堂还给学生,如果学生不能活起来,课堂变革的目标无法实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提问权、评议权,教师需要大胆、积极地尝试创造新的实践和经验。课堂是活的、动态的,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更需要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和质疑,从而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也就是学习有用的知识。[3]
(二)教师在课堂上要更下功夫
(1)加强课前“教学设计”的研究力度,以学生认知发展为教学基本依据。明确教授内容在课程体系的位置,利用最近发展区理论深入思考学生的潜在目标。教师在设计中形成“弹性化”方案,思考师生活动的合理配置与目标,用新的设计去支撑新教学过程的构建。
(2)在上课时,教师要学会倾听,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学生身上,要学会及时作出合适的应答(包括评价、追问、启发、判断、组织等),通过多向交互作用,推进教学过程。[4]
(3)加强课后的反思与研究,以“积极”“有效”“高质量”为标准,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真实体验来进行。思考课堂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思考学生在课堂上是否提升了自己的能力?思考课堂是否高效?通过这些反思来梳理自己的课堂,改进下一节课,从而使高效课堂得以实现。
(三)加强学科发展的研究和知识素材的积累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地理教授内容和生活实践联系紧密。要将地理知识变为对生活有用的知识,需要学生主动学习,更需要教师对学科发展有更深入的研究。当教师的知识储量到一定的程度以后,就能引导学生到更加广阔的海洋中去学习内化。因此地理教师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需要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增加课堂的深度和广度。
(四)课堂变革需要得到学校和社会的支持
课堂变革对教师来说能够提升课堂效率,但同时也会加大工作量。要教师走出熟悉的舒适区,自发进行课堂变革的可能性并不是很大。课堂变革的持续推进需要外力的刺激和作用。在教学中,教师也容易受限于客观环境,无法创造更加廣阔的教学空间,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建设更多的教学基地——如天文台、博物馆、农场等,让学生能够深入到地理环境中,让课堂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对课堂变革的推进有巨大的意义。
相信,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行动和思考中,课堂变革的效果会越来越突出,在变革过程中,能够实现“重塑师生角色、重组课堂结构、重建课堂文化、重设教学支点”的目标。课堂能够实现高效课堂,教师和学生也会更加积极主动投入到教和学之中。
参考文献:
[1]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J].教育研究,2002(10),24-30.
[2]郑金洲.重构课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
[3]郭玉莲.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0):57-60.
[4]张晓英.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行动研究[J].科技信息职校论坛,2009(13):231-232.
编辑 高 琼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928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