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美术写生教学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美术写生教学作为中学阶段美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有着重要作用。部分学生的写生能力跟不上自身的认知发展水平,产生畏难情绪,学习兴趣不高。因此,美术教师要开展单元化的写生实踐活动,改变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在写生活动中充分探究问题,理解和运用知识,提高美术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  美术  写生  教学
  一、改变观念,立足学情确立目标
  目前,部分中学美术教师对学生的需求不够了解,没有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部分教师的教学不注重引导,多为灌输,我们必须改变这种现状。如,在《画家乡的风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发现部分学生理解该课的知识点较为困难,特别难以掌握教材中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相关知识,画的房子和树木东倒西歪,画面呈现二维平面,难以表现三维画面,这让学生很有挫败感,一时间失去了绘画的兴趣。其实,在小学二、三年级,学生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进一步深入,他们在想象画中描绘的物象更接近真实的形象,而不是一味地涂鸦;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观察力和认知能力得到快速提高,他们更加渴望能画出真实的、具有立体效果的物象,但苦于表现能力不足。此时,如果教师没有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水平,使学生的绘画技能水平跟上认知发展水平,就必将导致学生过早地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和信心。
  义务教育阶段,很多学生不会以美术为职业,有些知识和技能是否要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是值得思考的,如透视知识等,笔者建议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思考和选择。在《画家乡的风景》一课的教学中,部分教师对透视知识直接忽略或一笔带过,导致学生对该知识点一知半解。笔者认为,教学对象是学生,只要知识和技能能够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认知、情感、表达等),课程内容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那就是合适的,就是符合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
  本文通过分析初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的教学目标,发现部分教材存在教学目标过大、知识点过难、课时较少的问题。如,《画家乡的风景》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风景画作品的情感因素,”这对于初一学生而言是很难做到的。对于透视这一知识难点,教材建议教师以讲授和学生临摹的方式开展教学。其实,这种抽象的美术知识难以单凭讲解和临摹使学生掌握,教师应该将教学建立在体验、感知、实践、探究的基础上。
  二、创设问题情境,体验探究乐趣
  (一)运用“显像卡”,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感知能力
  夸美纽斯认为:教学不应始于对事物语言的说明,而是始于对事物的观察,一切事物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对物象的“观”不等于“察”“观”只是看,“察”则包含了思考。“观”而不“察”是只“看”不“想”,没有经过思维的加工,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观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观察事物,笔者事先组织学生制作简易的“显像卡”,借助“显像卡”引导学生正确观察。“显像卡”制作方式简单,只是在普通的取景框上做一层塑料膜,边框上面和下面分别设有刻度尺,以两条垂直线和平行线作为观察的参照,便于比较。对于初学者而言,“显像卡”是一个辅助正确观察方法的工具。大自然是没有边界的,而纸张是有大小限制的,部分学生往往不知道如何下手,也找不准观察的参照物。而“显像卡”就能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使学生的观察不再盲目。在观察活动中,教师应耐心引导学生如何利用“显像卡”观察物体的形状、大小、前后、空间以及线与线倾斜、交叉、长短等的关系,告诉学生绘画的秘诀不在于技能,而是源于自信和观察,只有看到才能画出来,看得越正确、越详细,画得就越整体、越丰富。在学习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通过“显像卡”观察物象,唤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学生固定好“显像卡”,用小号记号笔把看到的景物如实描绘出来,从中感受真实的物象在平面中的变化。此时,学生的头脑中有两种矛盾的观点在激烈交锋——那些房子的顶端明明是平行的,为什么要画成倾斜的,为什么能相互交于直角。他们的生活经验使他们不认可看到的物象,于是不断变化角度,比划“显像卡”试图找到原因。其实这就是透视现象,关于透视知识的问题情境也就自然生成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既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儿童的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三、验证理论,学以致用
  写生教学经过进一步实践,再让学生回到课本知识的学习,透视这个难题也就迎刃而解。学生对知识不再一知半解,对于生活中近大远小的景象、空间的形成、如何运用透视知识表现三维画面也已成竹在胸。此时,知识本身已经转化成学生的能力,并和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正是美术教学的目标。在校园风景写生活动中,学生不仅能够把透视的知识运用到风景写生中,而且能根据教师的要求创作出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风景画。当学生看到自己能够在平面上画出立体的画面,既开心又激动,体验到了美术创造的乐趣。
  教师要培养学生发现事物的美,从静物、植物、花卉、动物、人类以及所有的自然形象中,引导学生发现许多新奇而又极其美丽的形和色的存在,如观察形象的形状、结构、比例、色彩、材质、肌理等,而且要让学生获得相应的感觉,如对称、均衡、节奏以及光滑、粗糙、神秘等,还要促进学生通过再现、象征、隐喻等方式表达感知、理解和创造。
  结语
  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如何把美术“双基”向核心素养转变,是每一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在美术课程改革的潮流里,教师要改变思想观念,调整教学方式。笔者以美术写生教学为单元进行课题教学实践研究,总结出“感觉—认知—探究—运用”的教学模式,通过在教学实践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注重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与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术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王琼.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美术写生教学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19(16):160-161.
  [2]尤翔.初中美术风景写生教学方法探析[J].成才之路,2019(08):82.
  [3]陆丽玉.如何加强初中美术风景写生教学[J].美术教育研究,2018(12):70-71.
  [4]卞敬芬.初中美术课外写生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04):2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932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