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变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和推进,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方式都进行改革和创新,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发散能力作为教学的目标。变式教学法正是为了满足新课标的要求而提出的,能够切实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变式教学;初中;数学;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41-0077-02
  引 言
  变式教学法是指教学过程以教学内容和课程要求为依据,有目的地对教学中的数学知识和习题进行多元化处理,既可以从教学内容上进行变换,又可以转变问题的应用环境,将书本知识进行多方面的变化,为学生营造动脑思考的客观条件,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变换的核心是保留知识的本质,改变学生对数学机械式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培养学生发散性的数学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一、变式教学法,强化概念的理解
  初中数学教学中涉及的概念、原理、定理比较多,而且大多数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也是教学中的难点。通常,教师在教学中对概念和定理不太重视,更多地将关注点放在习题的练习上,造成的结果是学生会做题了,但对概念还是一知半解,没有真正掌握知识点。因此,只要题型稍微发生变化,学生就会手足无措,这就是典型的机械式学习。变式教学法的引入就是为了打破这种局面,通过对知识点和习题的变化,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对概念和定理进行理解,进而达到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掌握[1]。
  以七年级上册《数轴》的教学为例,数轴是初中数学的核心概念,也是学生理解难度较大的概念之一。数轴概念的三要素是“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只要掌握了这三个要素,就可以确定一个数轴。对于刚刚接触这个概念的学生来说,他们往往不能正确地理解和应用。学生往往陷入思维定式的误区,如会将数轴的正方向固定为向右,原点的位置固定为0的位置等。学生一旦陷入这样的思维方式,就是没有正确理解概念中的核心要素。教师可以利用变式教学法,将概念中的“非核心要素”进行改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如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数轴的动态演示,改变原点的位置,将向左定义为数轴的正方向,以及改变单位长度等,让学生正确地理解“数轴”概念中的核心要素,掌握概念中的关键点。教师还可以以温度计为例,加强学生对数轴的理解,0℃的位置就相当于数轴的原点,向上为正方向,单位长度是0.1℃。如果选取向下为正方向,那么也是可以的,只是这个时候的正负温度的定义会发生变化,但并不影响数轴的形成。这样的教学过程,可以让学生从不断“变化”的教学内容中提取概念的核心,也就是那些“不变”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探索和思考。
  变式教学法应用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将概念中的非核心要素进行改变,帮助学生提取概念的核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挖掘概念的本质。
  二、变式教学法,打破思维定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思维定式是初中数学教学中面临的很大问题,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主导教学方式,使学生成了知识的“存储容器”,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给他们的知识,不再愿意动脑思考,陷入思维定式中。变式教学法的特点就是“多种多样”,从概念到公式都可能发生很多种变化,让学生不断地进行知识点的切换,改变学生长期以来被动的学习局面,因此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发散思维。另外,不断变化的教学内容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以八年级上册《中心对称图形》的教学为例,本章介绍了有关平行四边形的概念,之后又介绍了矩形、正方形和菱形。教学内容的设置是层层递进的过程,矩形、正方形和菱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都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特征。这些是教学的关键点,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和总结出图形所具备的特征。其实,学生对于这些图形都不陌生,只是没有深入分析过这些图形之间的联系。教师可以通过实物展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总结这些图形的特点以及和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变式教学法的引入,将平行四边形中的非关键要素进行改变,形成新的图形。这个过程就是培养发散思维的过程,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可以将普通的平行四边形变成矩形,矩形还可以通过切割的方式变成正方形,正方形再进行变形,就可以形成菱形,这样就建立起了图形之间的联系,也掌握了不同图形的特征。
  数学学习的关键是数学思维习惯的培养和形成,而创造力的养成及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发展的关键。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将这些能力的培养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变式教学法能够通过不断变化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建立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三、变式教学法,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数学教学离不开生活实际的辅助,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实践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将数学知识融入学生的生活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2]。变式教学法的应用,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转变,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更好地进行思维能力的锻炼。
  以九年级下册《统计的简单应用》的教学为例,这一章节的学习是为了让学生具备数据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关于这个内容的学习,教师在对基本统计的概念进行说明之后,可以让学生自行进行实践,加深学生对数据分析的理解和应用。例如,某学校要进行学生视力情况调查,可以以某一个年级为例,统计这个年级学生的视力情况,不近视的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100°以下的学生比例,200°以下的学生比例,以此类推。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小组成员自行进行任务分解,数据统计的方式也由小组自行决定。这个实践活动对学生能力的提升十分有益,不同小组采取的数据统计形式也不一样,这需要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如采取问卷调查、微信投票等方式。对于统计的结果,教师要进行点评,点评也要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如最具创意调研方式、最佳合作小组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其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实践是初中数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变式教学法的应用,让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局面得到了根本性的转变,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方式的转变,让数学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延伸至课外,让学生有更多运用知识的机会,让数学知识更加生活化,拉近了学生和数学知识的距离,提高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结 语
  变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意味着在素质教学理念的推动下,初步改变了长期以来机械式的学习模式,教师必须针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经过教学实践,变式教学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提升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性思维及发散性思维。另外,教学实践环节引入变式教学法,为学生打开了数学应用的大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意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顾德全.探究变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文理导航(中旬),2015(04):11.
  袁霞. 浅析變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 2014(09):70.
  作者简介:沈本存(1972.1—),男,江苏盐城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964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