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施工技术管理及公路养护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管理及公路养护均是极其重要的工作,从以上两个方面入手加以管理,方可最大程度的发挥公路工程的社会价值,进而延长其使用寿命,最终为城市发展及经济发展注入动力源泉。而本文则主要对公路施工技术管理及公路养护的对策进行分析,希望可为相关的业内人士带来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公路;施工技术管理;公路养护
近几年来,我国公路运输事业飞速发展,作为交通运输事业的重要组成,其地位不断提升,同时给人们出行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定要最大程度的保证公路建设质量,过程中还要加强对于施工技术的应用管理,最后还需做好日常养护,进一步发挥公路工程的应用价值,延长其使用寿命,进而为车辆驾驶人员等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保障。
一、公路工程施工技术管理
(一)施工准备环节的技术管理
公路工程施工前要做好事先规划,若想确保公路工程施工按进度开展,就要在施工准备阶段加强技术管理,为施工创造有利条件。首先明确公路工程施工要点及具体的施工需求,而后再了解工程特点、工程周边的环境特征亦或是工程地质情况等,要求相关人员做好数据汇总并针对性的编写组织设计方案,从人力资源、施工技术资源以及资金资源等各个方面系统化考虑,将技术管理作为其中的重点,进而保证工程施工进度正常开展[1-2]。
(二)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管理
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管理涉及工程变更、技术测量、现场监理以及工程实验等等,要求技术人员首先做好公路工程测量,并针对性的落实交叉检查与双重检查工作,参照工程建设要求,做好相应的核查工作,最大程度的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工程试验包括样品测试、验证测试、技术测验与试验标准测试等等,要求对所获得的原始检测数据加以验证,进而形成完整的技术管理文件,将其完整的保存。除此之外,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也常出现工程变更等各类问题,此问题的出现将会给公共工程建设效益带来诸多影响,所以,一定要做好变更的相关工作,其中包括变更索赔、变更时间的把握及变更内容等各项因素,只有全面而细致的了解,方可为接下来的施工工作做好准备。
最后,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还应当重视现场监理,并严格参照施工技术管理的要求落实施工任务。针对工程测量数据完成施工作业,过程中还需加强管理,制定针对性的技术控制方案,确保施工过程的准确无误。除此之外,还需建立紧急救援预案,若施工环节发生意外,则要利用紧急救援预案实施救援,最大程度的减少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
二、公路养护策略
(一)路面翻浆处理
公路路基常年受地下水侵蚀,极易出现路基翻浆的问题,致使路面出现严重破损,情况严重的甚至会致使车辆难以正常通行,进而给交通运输造成诸多麻烦。针对此问题最常见的处理方法当属换土法。换土法的施工过程中要求施工人员开挖半边路基,直到挖至基底土层两米深的位置,挖除全部的翻浆土,而后再将大约半米厚度的土用天然砂砾实施换填,过程中可利用分层填筑夯实的方法,保证路基的夯实度。若想进一步提高路基的压实度,还可将最上层半米厚度土用20%粘土与80%的天然砂砾土拌合,进而作为最上层的路面,保证路面的压实度。[3]
(二)裂缝处理
公路路面在通行多年后极易出现裂缝,裂缝也是较为常见的公路路面病害,对于较小的裂缝,可将缝隙中的杂物及时清理,并运用专用器具充入沥青,最后用胶皮刮子将裂缝刮平,完成该项工作后,还需在最上层铺设养护细料,进一步增强其牢固度。若路面的缝隙相对较大,那么则要将裂缝及时清理,而后再将沥青与细颗粒搅拌均匀灌注到裂缝中,用专用器具使之更加稳固,最后在其表面铺设养护细料。
(三)波浪处理
公路波浪波峰抑或是波谷高叉如若过大,将会给车辆驾驶人员带来不适感,甚至影响驾驶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针对这一问题,要求养护人员顺行车方向首先削平突出的部分,若其较路表面低,那么则要在消除部分的基础上用热沥青喷洒,进而将其压实摊铺。针对面积较大的波浪,需全面挖除,而后再进一步铺设,用可塑性强的粘土有效填充,亦或是掺入被拆除的材料,确保路基的硬度与压实度,使得基层与面层之间更加稳定,保证其行车荷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针对公路施工技术管理及公路养护方法进行探讨,提出了常见的公路施工技术管理方法,并探讨了公路养护方案,较为常见的施工技术管理有施工准备环节的技术管理,同时也有施工過程中的技术管理,而公路养护方法则包括波浪处理、路面翻浆处理与裂缝处理等等,希望本文所作分析可为有关的公路工程管理人员带来借鉴,进而加大管理力度,保证养护效果,最大程度的延长公路工程的使用寿命,发挥其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同同.简析市政公路路基工程的施工技术及其管理[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18(19):2016.
[2]辛文军.关于市政公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及管理的探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19(9):1595.
[3]郭雁冰,江浩.浅析公路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方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28(22):492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27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