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珠宝首饰工艺最高水平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今天来探讨一下代表中国首饰工艺最高水平的——点翠。由于近几年来,随着清宫戏的热播,点翠工艺让人感到神秘。因此,对中国传统珠宝文化的研究和探索越来越重要。设计师们在模仿外来文化风格一段时间后,开始逐渐认识到回归本国文化的重要性。对点翠传统工艺的文化、特点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中式首饰工艺;点翠;传承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前阵子京剧演员“晒”点翠头面的事件在网上引起了争论,而风靡一时的电视剧《宫心计》开头就以一支“凤凰朝日”的金钗为主题,提到了首饰中的“点翠”工艺。
  事实上,真正的“点翠”不是在羽毛上附加一些珠宝。而是以翠羽为主,以珠宝为辅,对金银首饰进行美化。
  用“点翠”技术制作的首饰色泽光亮,不褪色。“点翠”技术始于汉代,在清代的繁荣时期达到了顶峰。花丝为胎,翠羽为形,精心制作出图案。这些图案通常被珍珠、玉石和其他珍贵的材料环绕,优雅而高贵。
  本文将借助当前点翠工艺的背景,对当前珠宝首饰中的点翠工艺进行进—步的研究。
  (二)研究目的
  由于翠鸟稀少,又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加上能够操作点翠工艺的师傅少之又少。1936年中国最后一家点翠工厂因为材料稀缺而倒闭,直到近几年,不属于保护动物的翠鸟品种之一的白胸翠鸟的发现解决了原材料问题,这个中式珠宝工艺里最复杂、技术要求最高的工艺才渐渐走入大众视野。在此之前,市面上多会用染色鹅毛或者蓝色缎带来模仿制作点翠,其被称为仿点翠,如果不是了解此工艺,仿点翠足以以假乱真。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点翠工艺漂亮,但娇气、易损,所以点翠耳坠上的翠羽不脱落的并不多见,主要是点翠工艺品保护十分不易。佩戴时不仅要格外小心,而且每次用后都要妥善地放到盒子里,要做到不碰磨、不暴晒、不沾水,才能保存完整,不掉不脱。所以,现在可见的老点翠饰品,品相完好无损的便可视为绝佳点翠。但是老点翠工艺和当前的动物保护观念有一定的冲突与矛盾,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工艺不利于保护国家级保护动物翠鸟。因此本文将在当前点翠工艺的流程、现状以及点翠工艺的分类等多个方面,对当前的珠宝首饰点翠工艺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与整理,进而对点翠工艺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2.现实意义
  在现代生活服务中,传统工艺比较发达国家财团的实践值得我们从非继承项目的一部分中学习,因此从现实意义上来讲对点翠的研究能够促进我国珠宝艺术的发展与传承。
  二、相关理论基础
  (一)“点翠”的历史起源
  1.翠的起源点
  翠,即翠羽,翠鸟之羽。点翠是中国传统金属工艺和羽毛工艺的完美结合。首先,黄金或其他金属甚至是纸胎,被用来制造不同图案的底座,翠鸟背部和颈部明亮的蓝色羽毛被底座小心翼翼地包围起来,制成各种首饰器物。
  这种工艺最早出现在汉魏时期,梁简文帝萧纲云“谁家总角歧路阴,裁红点翠愁人心”,就已出现“点翠”的名称。从技术角度来看,传统金属和羽毛技术的结合是首饰制作的辅助类型,一种镶嵌技术。1936年,最后一家点翠工厂关闭,但翠鸟这种动物并没有消失。事实上,到目前为止,点翠工匠使用的一些零散翠鸟羽毛来自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
  翠鸟已经绝迹或是活体拔毛的民间传说,随着大量清官戏的热播,在网络上流传的热度有增无减。制作点翠一定要活拔羽毛——说实话这个说法从来没有被证实过,有时候感觉是为了衬托点翠珍贵的一种说辞。在现实销售中被问得最多的问题是:“翠鸟不是保护动物么?你们所用的翠鸟羽毛是其他羽毛染色还是违法捕杀的翠鸟羽毛,这点必须要澄清。”
  我们现在所用的翠鸟羽毛都是从东南亚合法进口的白胸翠鸟羽毛。翠鸟是一种鸟类的统称,里面分了很多品种——冠翠鸟、斑鱼狗、比岛仙翡翠、扁嘴翡翠、大鱼狗、粉颊小翠鸟、鹳嘴翠鸟等。举个最易懂的比喻:以前用的翠鸟羽毛就好比鹅类里面天鹅的羽毛,现在所用翠羽就好比普通家鵝的羽毛,但是都是真正的鹅毛。
  羽毛可以显示不同的颜色样本,如蕉月、藏青,这取决于不同的部分和技术。此外,鸟毛的自然纹理和神奇的色彩使整个作品更加丰富多彩,充满变化。这一技术在清末民初被烧蓝技术所取代。
  点翠工艺品是国内传统的金银首饰工艺品。它是珠宝制作的第二种类型。通过添加点翠工艺制成的珠宝具有良好的光泽和多彩的颜色,但点翠工艺品在佩戴中颜色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迅速褪色。在清朝康熙、雍正和乾隆时期,点翠工艺的发展达到顶峰。
  2.点翠的历史
  始于汉代的点翠工艺在乾隆年间发展到巅峰。由于翠羽很难保存,所以还没有发现有实物从古代留存下来。但是元代皇后像姑姑冠上的装饰,也是在青色基调饰物上缀以珍珠,或即文献中的“铺翠”。
  考古学中明确提到的有翠羽装饰的物品是苏卅I吴张士诚母曹氏墓里出土的金冠,对其的描述为“薄黄丝绸被孔雀绿头盖住”。
  (二)“点翠”的含义
  也许这是世界上唯一一种将生物之灵(羽毛)与器物之美(金银器)结合起来,又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的首饰工艺。这种首饰工艺在中国传统的首饰制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点翠首饰是一种身份和地位地象征,深受达官贵族的喜爱。点翠的含义,我们可以简单地概括为:点翠工艺是中国一项传统的金银首饰制作工艺,它结合了中国的金属工艺和传统的羽毛工艺,使用珍贵稀有的翠鸟羽毛贴于金银制品之上,极耗时耗力。
  (三)“点翠”的特征
  点翠工艺通常不会单独出现,它们通常由金银丝、珍珠、宝石等制成。为了展示翠鸟羽毛最耀眼的颜色,制作它们的工匠必须仔细设计头饰的形状。几乎点翠工艺中的每个部分都有不同的颜色,这取决于观察者和羽毛的相对位置、光照和背景颜色以及其他因素。实验表明,当观察者面对光源时,羽毛会呈现出深色,如靛蓝和蓝色。然而,如果观察者背对光源,羽毛会呈现较浅的蓝绿色和绿色,为了在穿着后达到最明亮的效果,设计师需要考虑点状绿色的平面图案,设计好模型之间的角度,使其互相匹配,互相照亮。   三、点翠工艺的分类
  1.硬翠
  硬翠是指翅膀上和尾巴上的羽毛,其中又因翅膀上的羽毛面积较大而较常用,因为每只翠鸟翅膀上差不多有八根羽毛可以用,所有又叫八大条。
  虽说有八根大羽毛但可用部分很少。硬翠的特点是肌理明显,光泽感强,质感粗些,硬翠多用剪和贴的手法,因为硬翠翅膀部分的硬度适合裁剪成片的形状,点到胎底上。硬翠一般很平整,呈片状。
  2.软翠
  软翠指翠鸟脖子上和背部的最鲜亮的绒毛,一根羽毛就只有尖尖上的一点可用,所以价格会更贵些,制作的时候几乎是一根根点的,更加考验功夫。软翠的质感更加细腻。但是不完全代表软翠首饰等级就会比硬翠高一些,欣赏一件点翠首饰还要看它的整体气质和整个工艺难度。制作软翠时先用温水将特制的胶熔化,涂在翠羽的背面,这种手法叫定胶,待胶水全部干了后再进行点翠。软翠质地柔软,面积较小所以多用点的手法。一般软翠更贵一些,质感更细腻一些。
  四、点翠的工艺流程
  (一)点翠胎底制作历程及分类
  一般点翠胎底除了常见的金银铜等金属质地的,还有一种是非常特别的是点在纸胎上的。为何会点在纸胎上?因为纸胎比较轻巧,容易固定。所以不是说纸胎的价值就不如金属胎底,看一件点翠艺术品是否有价值,要从各个方面整体来判断。
  金属花丝胎底的制造要注意光滑无明显焊点,因为翠羽柔软单薄,若是胎底凸起会影响最后的成品效果。
  点翠胎底制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掐丝、拗丝、焊接、裁剪、打磨、酸洗、超声波、抛光、电镀、成品。
  (二)点翠工艺
  硬翠制作制造时要极其小心,将翠毛裁剪或者排列成与胎底契合的形状一点点移到金属胎上,不能有一点偏差,需要一点点的制造。胎底上的翠羽完全固定后,有些还会有刮青的工序,即用玛瑙刀以30度角轻轻地刮翠羽表面使它从蓝色变成紫色。
  1.点翠胶的制作
  将鱼鳔、明胶泡在冷水中至完全涨开,一般泡一个晚上的时间,然后将多余的冷水倒掉,放入小碗中隔水加熱,将鱼鳔温化,中间发现胶太黏稠了可加些水调稀。把药店买来的白芨打磨成粉,加水熬煮成胶水状,再将煮好的液体过滤残渣。定软翠时只用明胶,将温化的明胶,涂在软翠羽毛的背面然后将羽毛平整地贴在不干胶上,鱼鳔、白芨、蜂蜜比例大概1:1:1.5。
  2.点翠的工艺流程
  点翠工艺主要应用于头部的珠宝首饰,将白玉、鹿胶、蜂蜜等天然材料与金、银等贵金属相结合,制成装饰品。
  首先是翠羽的采集与筛选,为了不损害翠羽的自然颜色,翠羽的采集只能人工进行。在分离翠鸟的羽毛时需要熟练的技术,有时,为了达到最佳的颜色效果,新鲜的翠鸟羽毛也被用作加工材料。同时,这个过程对选择“材料”有严格的要求。由于单个翠鸟背部柔软的绿色(青绿色)羽毛的产量非常低,因此工匠必须根据经验选择和使用彼此颜色非常相似的羽毛。一般来说,工匠会选择3厘米长的青绿色羽毛作为统一的标准,硬翠通常长10厘米,这个长度标准本质上是成熟的翠鸟身体头部的标准长度。
  点翠工艺不使用现代强力胶,它会破坏点翠颜色的美丽和清洁,所以只有鹿胶、皮革胶等胶水才能使用。清晰的线条、均匀的颜色和光彩、有序的方向布局、胎底和翡翠之间的紧凑结合是工匠必须掌握的关键点。
  五、点翠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熟练掌握点翠工艺的工艺传承人寥寥无几,而传承人的工艺活动仅仅局限在古玩市场暗流下的“老活”修复等活动中。除了上述表象因素外,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使传统首饰远离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使点翠工艺赖以存在的生存土壤缺乏补给。
  作为一位点翠手工艺从业者对其遗产和发展提出了两个建议:一个是进行点翠工艺的深入挖掘,深入保护,特别重视这一工艺的保护和传承。第二个是翡翠附加工艺的重新设计,再现了点翠的美好。创新点翠工艺,首先要做的是找到替代材质。
  岁月如梭,回首看,点翠的美已经流传了千年,而不失其光彩,它没有随着时间的轮转而消逝,没有随着材料的限制而断流。这背后是无数手工艺者的辛勤付出,他们用一代代的传承,把传统文化的美展现了出来,延续了下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48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