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公开课,更应关注核心素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我在设计与教学《项羽本纪》这节课时,努力围绕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和文化的理解与传承这四个方面来设计问题,并在教学过程中以此为核心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项羽本纪;构建;思维;鉴赏;理解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04-0077-02
  【本文著录格式】徐赟.语文公开课,更应关注核心素养——《项羽本纪》公开课教学案例分析[J].课外语文,2020,19(04):77-78.
  语文公开课的教学,历来被有些人认为是摆花架子,空有其表,华而不实。这个观点,虽有偏颇,但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确实有些语文公开课的设计与教学,过多地关注了形式的花哨、多种媒体的介入,却忽略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所以,我在设计与教学《项羽本纪》这节课时,努力围绕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和文化的理解与传承这四个方面来设计问题,并在教学过程中以此为核心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一、阅读体悟,实践语言构建与运用
  要想提升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感是基础。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能快速、敏锐地捕捉到语言文字所表达的真实有效信息,感知语义,体味感情,能够捕捉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所以在布置学生预习《项羽本纪》时,我就布置了下面的作业: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并思考总结项羽的形象。在上课时,则通过要求学生摘要阅读不同人物眼中的项羽,以达到“初识项羽”的目标。例如要求学生一起阅读文章第二节文字,感受到项羽的“不肯竟学”与“才气过人”,体会到司马迁对项羽的敬佩和惋惜。
  要想更好地体会语言的魅力,还需要学生个人的品读。例如第二节文字中,“籍曰:‘彼可取而代也’”,这句话我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去阅读,并请多个学生试着读给其他人听。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体会到项羽的高傲自大、不可一世。
  由于种种原因,古代许多文人的思想感情的表达是含蓄的,这也要求通过阅读去体会、感悟。例如第二节中,项梁听了项羽的话之后的反应,就值得玩味:“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通过阅读,不但看到了项梁的惊慌失措,更可以想象出项羽在说这句话时,该是多么大声,多么自负。
  至于语言的言外之意,则更是需要学生反复地阅读体会。例如第六节中项王与乌江亭长的一段对话,就很值得玩味。“于是项王乃欲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这看似平常的一段话语,却让准备东渡的项羽改变了主意,我让学生再去阅读体会,想一想:如果你是项羽,听了亭长的这番话后会怎么想。学生通过阅读体会到,可能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吧,“江东虽小”“急渡”“汉军无以渡”这些话语也许是亭长的肺腑之言,但对项羽这样一个光明磊落、所向无敌的武将而言,也许感受到的是一种尊严受到伤害的痛苦。
  由此,我又让学生通过阅读体会,还原一下项羽的内心独白:“这话真的让我没有脸面啊,想我楚霸王这辈子如何在憋屈之地藏身;想我楚霸王这白辈子只有别人怕我的份,我何曾怕過谁?我这辈子只有迎难而上,什么时候逃避过、回避过……”
  这样,通过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阅读去发掘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东西,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提升语文能力。
  二、设疑促思,助推思维发展与提升
  “离开了思维,语言就是一堆孤立的词句和文化碎片”。离开了思维,审美只能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缺乏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更不可能形成高尚的审美境界。发展思维,培植理性精神,应当是教育永恒的主题。
  语文课程对思维的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课文的情境恰为思维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具体而生动的思维空间。
  为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我适时地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项羽当时渡过乌江,中国的历史会被改写吗?以此来引导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理性思维的提升。同时结合杜牧、胡曾、王安石、李清照的诗评说说自己的看法。通过激烈的辩论和冷静的思考,学生大多认同王安石的观点:“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于君王卷土来?”因为这是基于对当时形势的判断,基于刘邦、项羽二人性格的差异,更是结合了二人不同的出身与身份。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之中,也发展与提升了发散思维的能力。
  同样,还有一个问题值得学生去深入探讨:“田父为何要欺骗项羽,说说你的理由。”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独立思维与理性思维能力。
  因为在司马迁笔下,项羽的人物形象好像有“矛盾”之处,亭长是如此爱戴他,而田父却又欺骗他。高祖的部下高起、王陵评价项羽“仁而爱人”,而《史记》中也不乏对项羽“坑杀降卒”的记载。这些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则必须用自己的头脑去独立、理性地分析判断。也许这本来就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学生思考之后也给出了不同的理由。但有一种理由最值得关注:在当时的条件下,垓下与阴陵相去甚远,信息闭塞,传媒落后,田父不可能认识项羽,进而推断可能根本就没有田父这样一个人物,而只是司马迁杜撰出来的一个人物而已。然后我又追问,司马迁为何要杜撰这样一个人,学生认为,可能是司马迁的个人情感,想让他心目中的英雄失败得体面一些。这个问题探讨到这里,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得到了一次具体而有效的发展与提升。
  三、情感渗透,强化审美鉴赏与创造
  《史记》早就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尤其选入中学选修教材的文章更是文质兼美,回味甘甜的优秀作品。面对《项羽本纪》这样一篇融入了司马迁个人强烈的情感的文章,教师更应该有意识地利用情感渗透来强化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   在分析了“田父”这个人物可能是司马迁的“设置”之后,我就引导学生思考,“项羽不是帝王而司马迁把他放在‘本纪’中,司马迁为什么对项羽如此钟情?除了简单的喜欢、敬仰之外,还有别的原因吗?”学生想到了司马迁的遭遇,与项羽相比,发现他们二人可谓有着相同的人生抉择:为了尊严,完成著书立说的伟大梦想,司马迁选择了忍辱偷生“就极刑而无愠色”;为了尊严,不让自己高贵的人格受到玷辱,项羽选择了“乌江自刎”。司马迁对那些用生命去捍卫人格尊严的人,给予了无比的崇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一场不幸的人生遭遇,让司马迁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思考。并把这种思考升华成对生命的深刻的反思。这样就比较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度认识项羽这个悲剧英雄的审美意义,扩大了审美鉴赏的广度与深度。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适时、适当地引导学生进行审美创造。例如在分析“霸王别姬”时,让学生朗读、体会项羽的诗歌,体会“虞兮虞兮奈若何”的痛苦与无奈,并让学生试着补写项羽与虞姬诀别时的画面和语言。由于有了深刻的情感体验,学生写出了一段段充满感情与思考的文字,并在课堂展示,初步实现了审美的创造。
  四、适当拓展,兼及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黄厚江老师也曾在《文言文应该怎么教》中提出文言文教学的四个层面——文字、文章、文学、文化。作为这样一篇传统名篇,当然不能忽视其中的文化内涵。
  在分析司馬迁为何如此褒扬项羽时,可以看到,项羽的英雄品格与司马迁的秉持“实录”的史官精神也有着相通之处。项羽是个英雄,司马迁又何尝不是另一个战场的英雄,而现代社会又怎可缺少英雄的引领与激励?
  这样,就可以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侠义精神、英雄主义,也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生”与“义”的抉择,更可以体会到现代社会对责任意识、忏悔意识的需求。这样引导学生去理解民族文化的精华,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奠定学生坚实的精神底座。
  总之,语文公开课的设计与教学,必须依托文本,挖掘内涵,找到不同的切入口,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卫华.普通高中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对接探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8(6).
  作者简介:徐赟,1976年生,女,江苏苏州人,大学本科,中学高级教师,研究高中语文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87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