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注数学阅读 助力核心素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数学阅读就是根据材料,提炼其中的数学知识、方法、思想,体验数学美,提升数学解题能力的过程。笔者结合多年初中数学教学经历,对初中生数学阅读进行分析,归纳数学阅读的价值和特点,并对数学阅读能力提升的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数学阅读;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会在课堂上提问一些关于概念、定理和性质的问题,学生常常答不出来或表述不清,这种情况具有一定普遍性。我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在备课时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归纳和提炼,课上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教学,由于学生在课前没有预习,对数学概念印象肤浅,只能被动地接受和理解,课后温习常常不能及时跟上。这样的教与学造成了目前学生数学阅读能力较弱的局面。
  一、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价值
  作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项重要活动,阅读是获取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提起阅读能力,人们常想到的是文科阅读能力。随着社会生活的数字化,光具有文科阅读能力是不够的,如股市行情图、数字图表分析、数码产品的说明书……要读懂它们需要学生具备更多的综合阅读能力。数学阅读对培养人的综合能力有着极高的价值,是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因此,对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自学能力对每个人都是终身有用的,阅读是提高自身能力的重要途径。”当下谈及数学课,学生的第一印象可能是讲不完的例题、做不完的习题,很少有人能将阅读与数学联系起来。近几年来,中考最后几题的阅读量很大,学生得分较低,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阅读能力差所导致的。在数学教学中,要想提升学生的数学得分能力、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就必须狠抓数学阅读能力的提升。
  二、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特点
  许多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偏弱,不少教师也认为阅读教学难以把握,这是数学阅读的特殊性决定的。
  (一)语言抽象,内涵丰富
  前苏联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數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在阅读过程中,数学材料信息是用数学符号、图形和术语来表达的,具有抽象性和简洁性的特点,内涵却又较为丰富。这些内容与自然语言差别较大,学生在提取信息中的数学符号、图形和术语时,需与自然语言进行多次转换,并对新信息与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和同化,这些都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二)逻辑严密,思维严谨
  以归纳和演绎为主要呈现方式的数学材料有较强的严谨性,对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在阅读时要对材料进行抽象、推理、建模、想象、运算、分析等多种思维活动。针对材料中新出现的概念、定理,需经过仔细研读、认真分析才能完全理解。要想掌握一段材料或概念、定理或其证明过程,需要领会每个数学符号、图形和术语的精确含义,不放过任何一个不懂的词汇。
  三、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功能
  数学阅读水平低的学生,往往课堂上敏感性差、思维转换速度慢,对知识的接受也慢。因此,重视数学阅读能力的提升,对数学教学有着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有助于数学交流能力的提高
  数学交流是指在数学的教与学中使用数学语言和方法进行各种数学活动的动态过程。这种交流对数学的学习和应用具有重要作用。因为这种交流非常依赖数学语言,所以提升学生的数学语言理解能力尤为重要。但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模式对这种能力的提升效果不够明显,需要学生平时积累大量的数学阅读,反复训练对数学语言的理解,认真锻炼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才能获得真正的提升。
  (二)有助于教材阅读价值的挖掘
  在当下教学中普遍是教师在课堂上细致讲解,学生听讲做习题,教师运用思维导图小结、布置定量的作业。数学教科书的阅读价值未能得到充分挖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自然也难以得到发展。
  四、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课前预习的有效指导
  预习是一项重要的学习活动,学生的预习包括阅读教材、参考资料和钻研例题。预习前,教师要给学生布置任务,如通读全章,了解下一堂课的目标和重难点,初步掌握知识点。学生在预习后可尝试完成教科书的附带题目,检查预习的效果,标出有疑惑的问题,并带着这些问题去听课。这样的做法既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又便于教师把握学情并开展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效率。
  (二)课堂情境的兴趣激发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能自主进行探究学习。兴趣对阅读的效果影响较大。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围绕教材、学生和学情去认真备课,构思如何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如何巧妙设置问题情境、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问题情境的设置要把握两个注意点:一是问题精当生动,具有针对性,能够贴合学生生活实际,新颖而有趣;二是问题层层递进,富有启发性,能够勾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课内阅读的高效组织
  课内阅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适宜的内容展开阅读。教师应针对教学的重难点设置阅读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交流和展示,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阅读和交流能力。
  1.概念阅读
  在阅读概念时,教师应指导学生把握概念中的字、词和句,对概念中符号、图形和术语进行转化,使其真正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如阅读“在一个平面内,线段OA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A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圆”这个概念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定义规定“端点”的必要性。如果不是以端点为固定点,以线段的长度旋转后的图形是否能叫做圆?教师要通过演绎使学生理解概念,继而在展示圆的第二定义时就显得铺垫合理而不唐突了。
  2.例题阅读
  在阅读例题时,教师要指导学生仔细审题,体会例题的解法,分析解题过程的关键。教师可出示不同的解题过程,让学生在阅读中比较例题不同解法的优劣,引导学生思考例题不同解法的思路,逐步归纳解题的规律。同时通过阅读,引导学生感悟例题中蕴涵的数学思想。
  3.章前图和小结阅读
  章前图是本课知识的提示,能够使学生对本章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从而做到心中有数。认真阅读小结,则对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有着重要作用。教师要以自己阅读时的做法为示范,将数学阅读教学纳入到教学环节中,用“讲、读、练三结合”的方式取代课堂“讲练结合”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和优化。
  (四)课外素材阅读
  近年来的中考告诉我们,局限于教材的阅读是不够的,学生需要更为广阔的阅读空间,多了解一些与数学有关的新词汇,如“房产税”“养老金”等。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阅读,多开展有利于提升学生数学阅读和交流能力的活动,例如开展数学小论文比赛、数学解题大赛等活动。
  (五)数学思考引导
  数学阅读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对新旧知识进行联系、迁移、整合,进而同化为学生自己的系统知识,便于解决数学问题。对阅读材料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和转化,是阅读理解的关键所在,也是阅读能力的体现。在教学中,通过反复训练可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能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教师应选取阅读速度慢的典型案例,针对性地予以指导,纠正学生不良的阅读习惯。
  综上所述,教师只有认识到数学阅读的重要意义,把握数学阅读的特点,数学阅读才会被学生重视、运用起来。因此,数学教师应重视数学阅读的重要性,自觉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主动将数学阅读纳入课堂教学环节,使之与讲授、练习、讨论等有机结合,共同筑起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优化结构,从而真正建立富有活力且高效的数学课堂,助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张荣.初中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J].数学大世界(中旬),2016(04):29
  [3]义务教育九年级数学(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892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