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注课堂教育细节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偶然的机会,聆听了管建刚老师执教的《螳螂捕蝉》一课,现场宽松民主的氛围,扎实高效的训练,感叹名师课堂驾驭艺术高超的同时,更惊叹他精雕细琢却又隐于无痕的细节打造。
   关键词:教育细节;核心素养;螳螂捕蝉
   一、机智导入,助推孩子移步课堂中央
   课堂伊始,教师用调侃方式暖场:“同学们好!”许是紧张,孩子们面面相觑,无人回应,于是追问:“同学们更好!”依旧无人响应。教师迅速作出调整,“你们来自哪个班?”“六1班”“六2班”“六3班”……熟悉的话题,孩子们张口即答。“哦,杂牌军!”现场笑声一片,老师机智逆转,紧张气氛立即缓解。紧接着,在简单的数字游戏“年龄巧算”后,以年龄12岁(儿童与少年的分界点)为划分标准,重新调整座位。待学生落座完毕,班上“儿童”与“少年”一目了然。简单的小互动,让孩子准确把握了“少年”称谓之所指。
   整个导入,话题天南地北,操作简单易行,但能做到让每一位孩子均移步课堂中央,于切身体验中感悟提升,有所收获,执教者可谓下足了工夫,设计匠心独运。
   二、化繁为简,让孩子于探究中习得技巧
   学生的概括能力是语文课堂需着重培养的能力。对本课主要内容的概括,教师的指导提纲挈领,脉络清晰。主要借助三个问句,即“文本的主要人物是谁?”“主要人物想干什么?”“结局是什么?”跟随教师指引,学生快速提炼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习得“找主要人物、抓故事情节、明故事结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技巧,化繁为简,指向明确。
   朗读,是理解文本的基础,如何让学生进入朗读佳境,管老师三招制“胜”:一是通过角色大反串,教师亲自出演“少年”、学生多人轮番上演“吴王”,于反复练习中,让学生感知少年的处境,体味“君”命难违、劝诫之险;二是传授紧张气氛的朗读技巧——灵活处理标点,即情势紧要关头,要“吃”掉(不读)标点,情势舒缓时,要“添加”标点(停顿);三是巧妙运用态势语辅助朗读,引领学生在朗读“却不知道”“却不知道”“却不知道”“却没顾到”几处转折时,恰当地添加表情、动作,如皱眉、握拳、点头、跺脚等,将“螳螂捕蝉”的故事演绎得声情并茂、生动传神而富有感染力。
   整个课堂,无论是概括技巧的点拨,还是朗读技巧的指导,都没有刻意的做作和空洞的说教,仅有教师适时穿针引线,引导孩子一步一步自主探究,多元感悟,扎扎实实习得语文学习技巧。
   三、指向写作,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在少年向吴王讲述螳螂捕蝉的故事时,文本是分两节写的:
   少年说:“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吴王夸奖说:“你看得真仔细!那黄雀要捉螳螂吗?”
   少年接着说:“是的,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教学中,老师对教材进行了一番巧妙处理。他引导学生将少年的话单独挑出来,合并为一段,即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是的】,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準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孩子们细细研读后发现,文段中“是的”一词转折不当,老师顺势提出将其替换为合适的词语。“这个”“那个”“然后”“那”……孩子们纷纷表达自己的见解,跟随着老师指引再读文本,他们发现,上文前一句为“那螳螂拱着身子……”,从逻辑上讲,承接上句,那么此句换成“那黄雀伸长脖子……”更显句式整齐,更为文从字顺。所以,此处选用“那”字更贴切。教师相机指导作结:文章写作,求“通”看一句话,求“通顺”地看两句话、三句话,乃至放眼全篇。
   此外,课文版与改篇版对比版本的引入,也为写作指导提供了范例。出示的改篇版,详尽展示了少年策划劝阻吴王前后的各项心理活动,描写细腻,层层深入;而课文版,则忽略心理描写,重细节描写,悬念重重,引人入胜。通过对比,孩子们达成默契,从创作角度而言,课文版相对技高一筹,破解写作技巧水到渠成:即创作前需琢磨好何时该有心理描写,何时不必写,时机把握很重要。
   四、情感渗透,朴素中升华主题
   如何感受和理解少年之“智”,是本课重点,也是难点。教师画龙点睛,一笔突破:引导孩子联系生活,分析“聪明”与“智慧”之异同,并谈谈何为“大智”。交流与碰撞中,孩子们各抒己见,慢慢懂得,聪明不等同于智慧,像少年一样,有勇有谋,临危不惧,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着想,叫“大智”,是真智慧;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做出惊天动地的壮举是“大智”;从生活小细节入手,多为他人着想,急人所急,也是“大智”。没有刻意去讲大道理,拔高到孩子难以理解的抽象层面,平凡朴素状态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顺利达成。
   教育,始于细节,精于艺术。纵观整课,聚焦核心素养提升,执教者通过精心开凿细节,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文本的教学价值,拓展了孩子有效思维的长度,情感体验的深度,读写实践的效度,全面发展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为语文教学推开了一扇窗,开拓了一个崭新的视野。
   参考文献:
   [1]范哲琼.回归语文本真提升核心素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
   [2]伍斌.核心素养下语文课前演讲的实效性浅谈[J].课外语文,2019(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996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