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朗读在教学中的多样化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朗读,是进行语言、文字学习和情感熏陶的一种方法,是对作品进行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是用声音来传达作者内蕴的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是感悟中国文化,体验文字之美的人生历程。从语文课的要求来看,没有进行美读的课堂不是一节优质的语文课。
  【关键词】朗读;设计;核心素养;关键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04-0059-02
  【本文著录格式】周玲.朗读在教学中的多样化设计[J].课外语文,2020,19(04):59-60.
  语文的课堂上经常进行各种朗读,这对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特别是阅读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如果进行多角度的探索,可以发现朗读有着更为深远的创新境界,如将朗读作为一种认知课文的手法来设计;将朗读作为一种欣赏过程来设计;将朗读作为一种课型来设计;将诗意地朗读作为一种教材处理的手法来设计;将诗意地朗读作为一种信息的提取来设计;将诗意地朗读作为一种教学线索来设计等等。笔者在此重点介绍前四种。
  一、将朗读作为一种认知课文的手法来设计
  在朗读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巧妙地设计,精细地点拨,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完成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和鉴赏,既简化教師的讲析,又增加思维训练的力度。
  例如《动物笑谈》下面一段的朗读教学设计。
  “我怎么办?该不该喊它一声呢?对了,你听过黄冠大鹦鹉的鸣声没有?假使没有,只要想想用老法子杀猪时猪的嚎声,再用扩音器放大几倍就得了。如果一个人用尽全身之力,把嗓门憋得尖尖的,发出‘哦——啊’的叫声,虽说比不上大鹦鹉的气势,听起来也蛮像了。从前我曾试过这样喊它,每次它听话地回到我的身边,但是它现在飞得这么高,肯不肯听话就不知道了,因为鸟通常不喜欢直直地从上往下飞的。到底叫不叫它呢?那一刻真叫我为难呀,如果我叫了,它竟然理也不理地飞走了,我怎么向旁边的人解释?”
  教师投影这样两个片段,让学生进行朗读。请同学们声情并茂地读如下两段文字,并说说劳伦兹语言的风格。
  学生专注地投入地读,势必一边读一边笑起来。
  再邀请同学出来示范朗读,当学生读到“屈着膝,弯着腰,低着头在草地上爬着”“用老法子杀猪时猪的嚎声”“发出‘哦——啊’的叫声,虽说比不上大鹦鹉的气势,听起来也蛮像了”,学生会立即总结出用了夸张的手法,使得语言变得幽默。如果仅仅用默看的方式,学生不会如此由衷又快速地得出这一结论。
  由此学生就会知道,不同的语言风格的文章,要用不同的方式去阅读,读《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时,学生的朗读姿态是端正又严肃的;读《记承天寺夜游》则是带着一点欣喜又带着一丝忧伤的;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则是势在必行,正气昂扬的。一篇文章的初印象,只需要进行朗读,就可以掌握住文章的基本的基调。
  二、将朗读作为一种深入课文的课型来设计
  所谓课型,就是教学过程的基本形态,一般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出来的课堂教学型。对课型的最为简单的解释是一节课中,主要的教学活动方式是什么,这节课就可以称为是什么课型。所以,朗读课型的主要活动方式就是朗读,兼以品析、讨论、讲解等等。这种课型特别适用于诗歌、文言文教学,也适用于精短的散文教学。
  例如《口技》“朗读课”的教学流程设计:
  第一次读。读得文从字顺——人人出声,读得沸沸扬扬,形成课堂气氛,并初步感知课文。
  第二次读。读得字正腔圆——主要训练朗读第一段,教师示范,学生学读。这里的“字正腔圆”主要用于表现文中的气氛,为全文的朗读定下一个基调。
  第三次读。读得抑扬顿挫——从理解段落层次的角度训练朗读第二、三段,同时训练学生的段落分析能力。
  第四次读。读得有情有境——朗读第三、四段,老师示范,同学们体味文中情境并通过自己的朗读将其表达出来。
  第五次读。读得声情并茂——这里重点朗读第四段,先急后缓慢,读出文中情景,读出段中层次,读出文章中对口技表演者的敬佩与赞赏。
  这里的朗读教学要求具体,层次分明,覆盖周全,活动充分;加上形式的变化与调控手法的运用,场面的活泼程度可想而知。通过这样的五次朗读,学生的听说读这些关键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
  这样的方式,一般情况下,学习大部分文言文时是可以通用的,对于学生而言,一篇文言文到手,首先就是读到文从字顺、字正腔圆的境地,随着课文的深入,逐步能够抑扬顿挫,最后要能有情有境,声情并茂则是彻底掌握了文章的精神主旨。由此形成文言文朗读课基本课型,方便操作,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三、将朗读作为一种教材处理的手法来设计
  例如余映潮先生在教授《记承天寺夜游》中,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篇小品文的情感,采用如下四种读法,逐层加深,循序渐进理解苏轼背后的情感。请看下面的实录。
  师:下面就让我们“有味地朗读”。刚才大家一起读了,很流畅,但是味道没有读出来。我们看看什么是“有味”。(屏幕显示)
  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
  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
  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
  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
  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学生通过尝试朗读会知道“念”“盖”“但”要拉长一点读读出了文言的味道。
  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因为是夜游,所以语速要缓一点,音调要低一点。轻声地朗读,注意那三个字的拖音仍要保持。   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学生发现“相与步于中庭”因为见到了好友,与好友一起散步,心灵相通所以心情较好,要读出兴奋感,“怀民亦未寝”发现张怀民也没有睡觉,要读出惊喜感,“欣然起行”,睡不着就起来走走,要读出一点兴致。“盖竹柏影也”要读出一点恍然大悟的赞叹。
  讀出一点复杂的情愫,最后一句表达当时不得志的一种心情,有淡淡的快乐,有淡淡的忧愁。
  第五次读,综合四重要求汇合读,效果非常好。
  通过四次朗读,顺利解析了文章,文和言、情和境有了彻底的把握和理解,不费吹灰之力,让学生走进了文章。这样的朗读,是一种核心素养的提升,而并非是做样子的朗读,读得有指导,读得有思考。
  四、将朗读作为一种欣赏过程来设计
  语言的欣赏常常是我们学习优质散文的关键环节,要将诗意的朗读作为一种欣赏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提升了语言的鉴赏能力。
  例如下面是教授《散步》片段。
  师:于是我将咱们的课文的第4节变了一个诗歌的造型,加了一些停顿,现在让我们面带笑容一起来读一读。
  学生读: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 大块小块的新绿  随意地铺着,
  有的浓,有的淡;  树上的嫩芽 也密了,
  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切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师:我为什么这样改呢?要读出仿佛自己置身田野的感觉,仿佛感受初春的勃勃生机。因是悠闲的散步所见,故因读的缓而柔;又暗含对母亲也能如此这般充满生命的活力,故因将生命重读。
  现在请同学们也来读一读品一品,找出你欣赏的语句或语段,适当地加上停顿节奏和重音进行朗读,读出速度感,情节感,意味感;同时也要阐述你为什么这么读,你读出了什么,即要品出这段文字用词美、情趣美、意蕴美。
  学生有了一个示范,得到了启发和感悟,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进行对课文语言美点的赏读。学生通过这样的语言欣赏环节,提升自己语言审美的能力。
  五、结语
  如上是朗读在教学中的多样化设计,事实上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堂学习的时空,让学生充分自在地进行朗读,甚至还可以运用自由朗读、体验性朗读、分角色朗读、表演性朗读、个性化朗读、竞技性朗读等各种手段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朗读训练。最终,让多样化的朗读走进并点缀我们每一位学子的青春。
  参考文献
  [1]余映潮.余映潮中学语文精品阅读课教学实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
  [2]刘远.语文名师经典课堂[M].长治:山西教育出版社,20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87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