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核心素养下中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素养包括学生在现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与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取的关于语言的知识,以及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更加注重合作参与,更加注重创新实践。
  【关键词】核心素养;语文;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04-0086-02
  【本文著录格式】张小娥.核心素养下中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J].课外语文,2020,19(04):86-87.
  基于《课程标准》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这个界定,高效的中学語文课堂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构建。
  一、让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地、积极地表达自己
  让学生在课堂中勇敢地、自主地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是最直接的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之一。而且,学生组织语言表达的过程又同时是一个积极发展思维的过程,所以,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发言或自主表达,无疑是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有效方式。
  但实际情况是,在语文课堂中,或者是老师一堂言,满堂灌,学生少有自由表达时,或者是学生虽有表达,但却是在被动地跟着老师的思维组织语言,鲜有发挥学生本人的创造力的机会,或者是学生缺乏个人表达的勇气,不能畅所欲言。种种原因,直接或者间接地造成了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和自主语言表达上的极大欠缺。
  改变这种现状,第一种情况只要老师转变观念,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调整上课策略就可以很快地转变过来。而主要问题在于后两种情况,前者往往表现得比较隐蔽,不太明显,不易被发现。对于后者,笔者认为,营造比较舒适、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是让学生自主表达的必备条件。在课堂中,自由、民主的氛围可以让学生身心放松,放下对老师的戒备,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去,这样的课堂,学生自然能感眼中所见,发心中所想,自由而又没有障碍地表达。
  老师以阳光的心态、微笑的面容面对课堂、面对学生,才能让学生如沐春风,身心舒畅,与同学、与老师自由交流。而面对良莠不齐的几十个不同的面孔,老师要保持阳光的心态,首先就要学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从积极的角度去看待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有良好的心态来面对学生。
  老师对学生的发言,应该多进行正面评价,即便学生的答案是错误的,也不应该直接、果断、蛮横、粗暴地去否定,而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所在,引导学生慢慢从思维上进入正确的轨道,这样,学生才会在自我表达时有信心,敢于站起来。
  在学习《孔雀东南飞》这一课时,在对刘兰芝这一形象展开探讨时,有不少学生认为刘兰芝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是三从四德、从一而终思想的受害者,面对这样的声音,我初始时是惊讶,继而明白了学生们为什么这样说,他们是被过往学习过的关于封建社会固有的、狭隘的理论知识带偏了,不过我先不去直接否定他们,而是问:“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什么会双双殉情?”学生答:“他们是因为对爱情的坚贞与忠诚(学生这次没有说什么从一而终的话),是对顽固的封建家长的反抗。”我再问:“那么他们二人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与刘兰芝和焦仲卿有什么区别?两个故事中的家长有没有共同之处?”学生这时开始有所悟,于是我才引导他们分析,《罗密欧与朱丽叶》无论在故事情节上还是人物形象上,与《孔雀东兰飞》有许多共同点,他们有蛮横专断的父母,有对爱情的渴望和对专制的抗争,这时再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的描写,“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男女主人公之间是对爱情的坚定不移,这样,学生对主人公的形象甚至是主题,有了深刻体会,而这也就自然否定了学生刚开始的关于刘兰芝“从一而终”愚昧思想的判断。
  二、在课堂中怎样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创造力
  只有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及创造力,让学生切身体验到语文带给自己的愉悦,唤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爱,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掘课堂的潜力,并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创造力,构建高效课堂。
  首先,利用各种手段,创设生动、成熟的情境,让学生进入并融于这种情境中,就可以很好地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创设情境,可以利用影像、图片,更可以利用语言创设情境,这些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喜欢上课堂,进而创造出各种手段去完成。
  比如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在进入单元学习之前,可以大量引入诗词佳句,让学生沉浸于师生共同创设的诗词海洋中,喜欢上古诗词,然后再导入课文,水到渠成;必修四第一单元的戏曲学习,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自己编排戏剧并在讲台上进行表演,编排剧本的过程,自然可以使学生们了解到剧本的基本元素、特点等。剧本的演出,也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与学习乐趣。
  其次,加强课堂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学习《拿来主义》这篇议论文,在进入课文之前,我先在黑板上写下“玉不琢,不成器”这句话,问学生们同意这个观点吗,学生们表示肯定,于是,我就提出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证明这个观点的正确性。接下来,学生们的表现意想不到地出彩,有引用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来支持的,有用荀子的《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来证明的,有用《西游记》中孙悟空在西天取经路上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斩妖除魔,最后立地成佛的经历来支持的,还有的用李白小时候的故事“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故事来例证的,有一个学生还用《伤仲永》里的仲永来反面证明,即使是天才,也必须刻苦钻研,否则将一事无成……在学生每说出一条支撑观点时,我会在黑板上把它们用简单的文字写下来,最后和学生一起归纳,哪些属于名言论据,哪些属于事例论据,哪个又属于反面事例论据,通过这种操作,学生们不仅仅对接下来要学习的议论文的结构、层次论证方法有了深入理解,还掌握了最基本的议论文写作方法。
  三、如何将有限的课堂最大限度地延伸,培养学生的综合的语文素养
  语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大量阅读文学名著,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最好方法。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45分钟内让学生进行大部头文学名著的阅读呢?因为时间的局限,让学生在课堂内完成名著的阅读很明显是不现实的。在课外,老师又不能时时监督学生去阅读,那么学生到底会不会去阅读以及阅读的质量怎样就没有保证,所以,语文课堂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课外去阅读名著的欲望。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欲望,一是老师在课堂上要做好名著导读。老师可以选取著作中的段落或章节在课堂中一同与学生进行审美鉴赏,让学生从中发现美,品味美,欣赏美,进而喜欢上创造出这种美的著作;二是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经常性引用名著,比如在学习《雷雨》这一课时,对平等的理解,可以对比《简·爱》中主人公对其的追求,“当我们通过坟墓站在上帝面前的时候,我们的灵魂是平等的”;在学习《孔雀东南飞》,赏析女性美时,可以引入《红楼梦》里对女性美的描写,让学生体会当美好的东西被毁灭时的叹息与不平;三是经常利用课堂开展名著读后感写作,并将学生佳作做赏读。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极大地激励学生去进行课外阅读。
  以上几个角度,能很好地发挥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主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附    注
  本文是平凉市2019年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课题名称: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19]PLG167。课题负责人:张小娥)的研究成果之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94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