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精致的“闲”生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说起李渔,不禁要先提一下他的家世。他的伯父李如椿有“冠带医生”的美誉,他在如皋城内的药铺开得红红火火。李渔的父亲李如松在他出生后不久,便举家迁往如皋居住,以助其兄照顾生意。自幼聪颖的李渔,襁褓识字,“四书”“五经”过目不忘,总角之年便能赋诗作文,下笔千言。他每年在自家后院的梧桐树上刻诗一首,以警戒自己不要虚度年华。15岁时在梧桐树上刻的诗是:“小时种梧桐,桐本细如艾。针尖刻小诗,字瘦皮不坏。刹那三五年,桐大字亦大。桐字已如许,人长亦奚怪。好将感叹词,刻向前诗外。新字日相催,旧字不相待。顾此新旧痕,而为悠忽戒”。为了让儿子能静心攻读,光宗耀祖,李渔母亲学孟母“三迁教子”,将他安置到李堡镇上的一座“老鹳楼”里读书。家境良好,受过教育的李渔就像贾宝玉一样,追求生活的品质。以煮米饭为例,李渔说要“预设花露一盏,俟饭之初熟而浇之,浇过稍闭,拌匀而后入碗”。煮米时一定要浇上花露,花露一定要用蔷薇、香橼、桂花三种之一,因为这三种花的香气与米的香气比较相像,不易分辨。这种做法会让宾客“诧为异种而讯之”……李渔讲究“善睡为先”。“睡能还精,睡能养气,睡能健脾养胃,睡能坚骨壮筋。”“半夜敲门不吃惊”,全在诸恶莫作、问心无愧。另外,睡在经过自己精心设计的床铺上,“身非身也,蝶也,飞眠宿食尽在花间;人非人也,仙也,行起坐卧无非乐境。”轻松愉悦,乐在其中。所以在李渔看来睡觉也可以是审美。李渔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记录在《闲情偶寄》中。这部书被林语堂称为“中国人生活艺术的指南”。他留下的《笠翁对韵》是儿童熟悉对仗、用韵的启蒙读物。他的戏剧作品《凤求凰》、《风筝误》深受人们的喜爱,并且影响了18世纪的日本。他说:一艺即可成名,农圃负贩之流,皆能食力。
吃鱼要鲜
李渔认为,鱼的味道重在“鲜”和“肥”。靠鲜取胜的鱼有:鲟、鲫、鲤等,这些鱼适合“清煮做汤”。而靠肥美取胜的鱼有:鳊、鲥、鲢等,这一类鱼,适合“宜厚烹作脍”,好吃的地方在于其肉,而不是汤。而关于鱼的烹制,火候很重要。必须是刚刚煮熟的时候端上桌就吃,“而鲜之至味只在初熟离釜之片刻”,如果是用鱼来招待客人,千万不要一大早就把鱼煮好,放在那里等,其结果汤就黏了,肉就松了,鱼本来的美味挥发掉了,“是使鱼之至美,发泄于空虚无人之境”。等客人来了之后再加热,那就错上加错,这时候的鱼只能说是“有其形而无其质矣”。怎么解决?最好在客人没来之前,先放水盆里,等客人来了再下锅。还有一点,煮鱼的水要放多少,也挺有讲究的,最好是刚刚浸没鱼就行了,点到为止,而“水多一分,则鱼淡一分”。有些做鱼的厨子,认为客人喜欢喝鱼汤,于是就多加水,结果“以至鲜味减而又减者”。这是一个很愚蠢的办法。
让鱼的美味最大限度发挥出来的方法就是蒸,因为这样至少不用担心火候。怎么蒸鱼呢?放入蒸锅内,加入陈酒和酱油,在鱼上面覆盖一层瓜姜及蕈笋,“紧火蒸之极熟”。这样鱼的美味在蒸笼里不会挥发掉,也不会有其他的物质和气味干扰鱼的美味,不管客人什么时候来,鱼的美味,在那里,一分不减,原汁原味,“此则随时早暮,供客咸宜,以鲜味尽在鱼中,并无一物能侵,亦无一气可泄,真上着也”。
李渔不止是美食家,也是很关心生态的。在关于如何吃鱼之前,他表达了他的生态观点:鱼的捕捞对自然界生态平衡的破坏比较少。原因在于鱼类的生殖繁育能力比哺乳动物强大。一只野兽最多也就十来胎,“少则一母数子,多则数十子而止矣”,杀一只兽或者一只鸟,很可能造成不可修复的损失。而鱼类不然,一条鱼产子成千上万计,像粟米一样多,“鱼之为种也似粟”。如果不进行适当的捕捞,江河湖海里到处都是鱼子鱼孙,泛滥成灾,恐怕连船都行驶不了。“不几充塞江湖而为陆地,舟楫之往来能无恙乎?”其实,李渔的观点不太科学,因为如今世界上已经绝种的水生动物也不少,过度捕捞也会危及鱼类的生存。
虾为荤食之必须
李渔认为,笋是蔬菜中必不可少的东西,而虾则是荤食当中必不可少的元素,“笋为蔬食之必须,虾为荤食之必须”,就如同药里面少不了甘草一样。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笋汤可以让蔬菜变得甜润好吃,而虾汤如果和其他的荤食结合起来,就让其他荤食的味道上升档次。不过,笋和虾的作用又有差别。笋可以单独作为一道菜而存在,也可以和其它蔬菜搭配,“笋可独行,亦可并用”。虾则不然,必须借助其他食品才能发挥作用,“虾则不能自主,必借他物为君”。李渔说,如果将煮熟的虾单独作为一道菜摆上饭桌,就会显得索然无味。李渔的这种说法在现代似乎未必完全适用,因为虾单独作为一道菜,已经很普遍,当然,必须要有调料相搭配,至少要在醬里面蘸一蘸。
煮蟹不要和以其他味道
李渔一生最爱的美食就是螃蟹,可号称“蟹仙”。每当到了螃蟹快要上市的时节,李渔就开始存钱了,“每岁于蟹之未出时,即储钱以待”,李渔的家里人和亲戚朋友都笑话李渔拿螃蟹当自己的命,而那些用来买螃蟹的钱就是“买命钱”。螃蟹上市之后,筐载而归。几乎把家里七七四九个大缸全都装满了蟹,每天都要抓出来吃。他说:“独于蟹螯一物,心能嗜之,口能甘之,无论终身一日皆不能忘之。”
李渔最反感用重口味的方式煮螃蟹,例如将螃蟹断为两截,然后用盐、用油和豆粉煎,这种做法的恶劣后果就是将螃蟹的色、香、味全盘丧失。既然煎炒螃蟹是对美食不恭敬,螃蟹该怎么吃呢?最重要的是,不要弄坏螃蟹,而是整只吃,蒸熟了吃,“凡食蟹者,只合全其故体,蒸而食之”。放在冰盘里面,罗列在餐桌上,让客人“自取自食”。螃蟹的美味必须亲自动手才显得好吃,如果是其他人代劳,帮你将螃蟹打开,整理好,在缺乏参与感的情况下,螃蟹的味道就大打折扣。
还有一种螃蟹的吃法,叫做“醉蟹”,醉蟹好吃,但是有禁忌,最忌用灯去照。在醉蟹做得快要成型的时候,如果打开罐子,用灯光去照,罐子里就会产生沙子,一旦渗入沙子,味道当然也就毁了。那岂不是必须终年处在黑暗当中?倒不是,李渔的方法就是在螃蟹“初醉”的时候,就用灯照着,让醉蟹习惯灯光,久而久之,醉蟹习惯了灯光,两下相安无事,也不会有沙子产生。“初醉之时,不论昼夜,俱点油灯一盏,照之入瓮,则与灯光相习,不相忌而相能,任凭照取,永无变沙之患矣。”
脍不如肉,肉不如蔬
李渔还是蔬食爱好者,他说“论蔬食之美者,曰清,曰洁,曰芳馥,口松脆而已矣,不知其至美所在,能居肉食之上者,只在一字之鲜。”在他看来,蔬菜果品从土地里孕育、生长、成熟,更接近自然,因此也更符合人的需求。他是人道主义美食家,对生吞猴脑、炮烙鸭掌之类的野蛮美食。李渔说,“物不幸而为人所畜,食人之食,死人之事。偿之以死亦足矣,奈何未死之先,又加若是之惨刑乎?二掌虽美,入口即消,其受痛楚之时,则百倍于此者,以生物多时之痛楚,易我片刻之甘甜,忍人不为,况稍具婆心者乎?地狱之设,正为此人,其死后炮烙之刑,必有过于此者。”这种“痛吾痛以及畜之痛”的体恤情怀,是对生命的尊重。
五味调和
生活中,李渔深谙烹饪之道,他认为烹饪要使食物调融各种味道。
以“面”为例,李渔说:“南人食切面,其油盐酱醋等作料,皆下于面汤之中,汤有味而面无味,是人之所重者不在面而在汤,与未尝食面等也。而他的理念是:“以调和诸物,尽归于面,面具五味而汤独清,如此方是食面,非饮汤也。”如此纤毫之处都不落粗糙的饮食艺术,背后则是李渔对生命的珍惜与品咂。
李渔还尝试将山中的香菇和河里的莼菜煮羹,佐以蟹黄、鱼助,并命名为“四美羹”。四美羹发明成功后,李渔迫不及待地邀请一帮亲朋好友試吃,宴会后,李渔无比自豪地记录到,座客食而甘之曰:“今而后,无下箸处矣!”
清则近醇,淡则存真
李渔亦写了“戒单”。“戒单”里头一条,就是戒外加油。俗厨制菜,动不动就熬一锅猪油,临上桌浇在菜上,最是肥腻不堪。甚至燕窝等至清之物,也被玷污了。李渔骂这种贪吃油水的俗人是“饿鬼投胎”。他相信“清则近醇,淡则存真”,就像吃蟹一样,浓郁的味道掩盖了食物的真味,使食物失其本性。食物过于油腻,将会“堵塞心窍,窍门既堵,何来聪明才智·”按他的说法,脂肪太多,热量太高,会使人变笨。虽然这种说法不科学,但是远离三高是值得提倡的。
李渔不仅喜欢美食,而且喜欢美器。他认为,一事有一事之需,一物有一物之用。事物都各有其用,一件小的物件也要惜其寿命。李渔写书、排戏、造园、设计家具、烹饪美食,把自己的深情融在了一件一件作品之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215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