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上的“神秘仙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唐高祖李渊去世以后,西北边境局势稳定。就在这一年的11月,来自中亚地区的康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使团抵达长安,并向唐太宗李世民敬献了一种传说已久的“神秘仙果”——撒马尔罕金桃。
撒马尔罕是康国的都城,它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古国,历史上与中国通过丝绸之路有着悠久的联系。由于当地气候严重干旱、炎热,所以撒马尔罕长出的金桃入口甘甜,备受皇家青睐。当康国使者递上金桃的那一瞬间,大唐君臣的眼睛都发直了。于是,使者眉飞色舞地说道:“这种桃子生长期长,桃肉紧粘在桃核上,甘甜多汁,且易被虫咬,必须长期有术士持咒,它才能‘大如鹅卵,其色如金’,就像从仙境而来。”很快,“仙桃”轰动了整个长安城,百姓都认为皇帝得到了一种可以长生不老的“仙果”。
两年以后,康国使者又穿越茫茫沙漠来到了长安。这次,使者不仅带来金桃,还向皇帝敬献了几株桃树苗。太宗高兴极了,他命园艺师把树苗种植在御园,数年后,桃树结出了金灿灿的果实。即使这样,皇家还是觉得供不应求,经常派使者去撒马尔罕收购金桃。可见,当时这金桃成了两国关系的纽带,增进了两国的贸易往来。
但是后来,随着安史之乱、黄巢之乱的爆发,国内局势动荡,西行求桃之事被迫叫停,而御园里的金桃树,也在叛军攻入长安后枯死了。尽管在此期间也有波斯、大食等国的商人顺便带金桃来,但数量稀少。当然,也有一些唐朝商人冒险前往撒马尔罕寻求金桃和树苗,但几乎没有活着回来的。从那以后,撒马尔罕的金桃就彻底消失在晚唐的风沙中,留下的只是后人的念想。
此后,对于撒马尔罕的金桃,有不少人提出过疑问:桃子纯熟后,以红为美,所谓金桃未必就是指金黄色的桃子,而是另有深意。也有一些人认为,它是西域术士所炼的一种吃后可得永生的神秘水果,所以味美甘甜。
时隔千年以后,国外专注于唐朝研究的汉学家谢弗为了弥补这种无法体味的遗憾,甚至把自己的学术名著取名为《撒马尔罕的金桃》。他在书中断言:这种桃子早在唐朝消失了。但是,假如他读过杜甫的这首诗,也许会有不同的看法:“野寺残僧少,山园细路高。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乱水通人过,悬崖置屋牢。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这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杜甫游历秦州时,在麥积山上的一座破庙中发现了一株金桃树,于是他写下了《山寺》这首诗。秦州即现在的甘肃天水,它正是西域商人进入长安的必经之地。
可惜的是,那位美国汉学家谢弗在研究唐史时,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撒马尔罕金桃的产地——康国。原来,康国国王是汉朝月氏人的后裔,该国大部分居民都是当地善于经商的粟特人。据史载,栗特“善商贾,好利,丈夫年二十去旁国,利所在无不至”,他们不辞劳苦,常往返于丝绸之路上。尤其是唐朝时,商业十分繁盛,因此聚集了大批粟特人。如果他们中的一些人把金桃树带到了这里,或散落于民间的某个地方,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当然,还有人认为,撒马尔罕金桃的原产地就是中国。撒马尔罕的粟特人,只不过是巧妙地利用了嫁接技术,把柿子树和桃树嫁接在了一起,故结出的桃子便有了柿子的基因,味道甘美,色泽金黄,正所谓唐人眼中的珍果。然而因时间久远,物换星移,那些舶来品也许早已消亡,但它们的影响力将伴随丝绸之路长存于历史长河。
编辑 陆思寒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220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