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小学生的年龄很小,还没有形成科学、独立、完善的思维模式、思考方式,小学生的是非观、世界观还没有完全正确形成。基于这一背景,为了确保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学校需要重视道德与法治教学,且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工作当中,将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相关教师只有不断渗透核心素养的培养,才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实现学生个人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45-0026-02
  引 言
  在小学阶段的各个学科教学中,教师需要认识到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这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也不例外。核心素养主要是学生需要具备的适应社会发展、个人长远发展的关键能力、品格等,学生需要有家国情怀,对社会和他人要有关爱之心,还要不断提高个人修养,并且在学习中形成创新力、自主力和实践力。随着小学阶段新课程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道德与法治教学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基于相应的教学要求,教师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通过模拟生活情境开展教学
  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需要不断为学生创设、模拟生活情境,选择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自己较为熟悉的情境中去学习,不断感受生活、体会生活。这样一来,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教学情境的感染力和移情效果,帮助学生在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中加深个人情感层面的体验,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法治认知和道德认知,实现其核心素养形成的同时,也能保证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例如,教师在讲解部编版教材“我们不乱扔”的相关内容时,可以为学生模拟生活性较强的情境进行教学,也可以为学生展示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境。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一组图片,图片的主要内容是教室和操场上到处都是果皮、纸屑、塑料袋等垃圾,而且教室中的桌椅、物品摆放杂乱无序,没有任何规律。其次,教师为学生展示第二组图片,主要内容是操场和教室的环境十分整洁、干净,没有任何生活垃圾,而且教室中的桌椅和各种物品摆放得十分整齐、有序。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己观看这两组图片,之后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互相交流看到两组图片之后的实际感受。讨论结束后,教师向学生提问:“你们自己愿意在哪种生活情境中学习呢?”這时,学生都会回答:“喜欢在第二组图片的环境中学习。”教师可以继续提问:“那你们知道第一组图片中的情景是怎么造成的吗?”学生回答“是不讲文明”“是不讲道德”“是乱扔垃圾”等。这时,教师可以继续切入教材的内容,引出“我们不乱扔”的主要内容和意义等。这样,教学就会变得更为顺利,学生也会更加容易理解文本的内容。通过这种生活情境的创设,教师可以不断加深学生的反思认识、道德认知等,从而让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做到不乱扔垃圾,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
  二、利用文本绘画方式丰富教学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各项内容都是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应用于生活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握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等,选择丰富的方式进行教学[1]。小学生一般都会对图画、色彩等具有更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当中通过文本、绘画等方式,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对教学内容进行完善,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例如,教师在讲解部编版教材“我爱家乡山和水”的相关内容时,可以选择文本绘画的方式开展教学。首先,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你们知道自己的家乡是哪里吗?”“你们有和家长去过自己的家乡吗?”“你们知道自己的家乡有什么美景吗?”学生在听到这些问题之后,会进行思考,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其次,教师可以找几个学生回答刚才的问题,并且根据学生的描述,在黑板上简单画出学生家乡的美景、风光等。最后,教师可以利用PPT等展示学生家乡的美景、风光,让学生有更为直观的认识。教师通过这种图文展示、绘画方式进行教学,可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帮助学生直接进行观察、感受,从而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提高和核心素养的养成。
  三、不断创设体验场景完善教学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实际教学与学生的个人生活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两者之间并不是割裂的、孤立的。小学生个人核心素养的养成,与学生对周围生活的感受密不可分。学生的生活感受越丰富、越充分,其道德层面的感知也就会越完善。因此,教师需要认识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教师需要通过教材内容、教学要求等不断挖掘教材蕴含的生活元素,并且将两者进行紧密结合;还要为学生更多地创设体验场景,不断帮助学生开展体验性活动,从而在活动中帮助学生领悟道德认识,强化学生道德与法治的认知。
  例如,教师在讲解部编版教材“我们小点儿声”的相关内容时,可以预先录制视频,内容就是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大声喧哗、吵闹等。在播放玩视频之后,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反应,并进行提问,如“在看到视频中的内容时,有什么感受?”学生则会回答:“视频内容太吵闹,无法听到教师的讲解,也无法集中精力进行学习。”之后,教师展开相关教学,帮助学生认识到在公共场所、学习环境大声喧哗、吵闹是不对的,不仅会影响他人,也会影响自己,对自己的学习、生活等都存在不利影响。这样一来,学生通过视频内容的直观展示,可以感受到大声喧哗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从而在思想层面认识到保持安静的重要性。这样,学生就可以培养尊重他人的意识,强化道德认知体系。
  四、组织家庭实践深入推动教学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家庭美德的养成也是教师需要重点对学生进行培养的内容。小学生只有具有家庭美德,才会真正感受到家庭的关爱、父母和家人的重要性等。很多小学生因为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足,也不具备完善的认知能力,所以对家人给予的爱认为是应当的,缺少感恩和回馈的认识,且自主能力也会较差。
  例如,教师在讲解部编版教材“父母多爱我”的相关内容时,可以组织一次家庭实践活动,指导和鼓励学生回到家中观察父母的行为,体会父母对于自己生活、学习方面提供的帮助等。学生通过观察父母的行动,可以真正感受到父母在平时对自己有多么关爱,并且不断养成感恩意识、回报意识等。这样一来,小学生就会变得更加有家庭观念,也能更加理解父母的辛苦,避免学生出现不感恩父母情况的发生。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父母的爱,也能让学生不断形成感恩、明礼的核心素养,从而实现个人综合能力的提高。
  结 语
  在小学阶段的学科教学中,道德与法治的社会性和生活性都很强,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道德与法治教学主要围绕学生的日常生活、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等,不断引导学生形成较为完善的法治素养,并且培养相应的道德情操。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生活中的不同情境,帮助其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实现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这样一来,教师就可以通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刘莹.小学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17):226-227.
  作者简介:鲁娟(1986.10—),女,江苏东台人,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长期从事小学语文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220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