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体育差异化教学开展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核心素养综合了一个人适应社会与未来发展的多项品格与能力,已成为基础教育制定教学目标时的重要参考。目前,我国初中生整体的体育核心素养令人堪忧,体育教师应在教学中依照核心素养的要求开展各项体育训练,并将终身运动的理念传达给学生,使用差异化教学针对性地帮助不同学生迅速提升体育核心素养。本文针对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体育差异化教学进行讨论,以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初中教育  体育教学  核心素养  差异化教学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12(c)-0148-02
  受青春期的影响,初中生普遍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加之其在多年的学习生活中已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性格特点与偏好,单调且缺乏变化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激发其兴趣,教师需要在了解并尊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基础上主动为课堂增加变化[1]。
  1  体育核心素养的概述
  在初中阶段,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与其他文化类学科的核心素养存在很大不同,相较于其他学科分外强调学生思维能力的情况而言,体育学科关注的是学生对于运动的主观情感以及学生是否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2]。目前,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可分为“体育情感与品格”“运动能力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三大模块。
  首先,体育情感与品格要求学生发自真心热爱体育运动并怀揣热情参与体育训练,同时要求学生在体育训练中磨练坚韧的品格,懂得尊重体育运动的规则,并能够良好地与队友进行合作。例如,在“篮球”“足球”“排球”这类常见的多人运动中,学生服从统一的战术安排,对自己分配到的位置负责,在临场反应中懂得配合队友,而不是莽撞孤勇,这就是体育核心素养中体育品格的最好体现[3]。
  其次,运动能力与习惯对学生需要掌握的各类运动能力与基本的运动量、运动习惯作出了规定。其中,运动能力包括基本运动能力与专项能力,前者可细分为走、跑、跳、投等,后者可分为锻炼能力、竞赛能力等;运动习惯是学生每天完成一定运动量的习惯,可以用“每天运动一小时”来笼统描述,也可以具体到每天对某一项目进行固定时长的训练。
  最后,健康知识与行为主要指学生掌握足够的运动安全常识,在体育运动中可以做到安全健身,具有预知并主动避免危险情况的能力[4]。例如,在参与运动强度较大的训练之前,学生能够跟随教师或自行进行热运动,以免出现运动伤害,就是其具备该项核心素养的有力证明。
  2  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体育开展差异化教学的策略
  2.1 尊重学生差异,科学划分层次
  初中生在体育天赋与经验方面的差异是不容忽视的,以往的体育教学总是追求“步调一致”,依据所谓的“学生平均水平”来制定教学标准,结果导致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得到有效的体育训练,其对体育课程的观感也会随之降低[5]。因此,为了使课堂教学实现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初中体育教师需要放弃“一视同仁”的教学观念,转用差异化教学为不同学生提供其真正需要的体育训练。
  在实施差异化教学时,体育教师首先要弄清楚学生到底哪些方面存在差异,并将情况相似的学生归为一类,在科学分组后再为各个小组制定专属的训练方案。例如,男生与女生由于身体构造不同,在体育运动能力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教师就可以首先将“性别”作为一项分类标准,随后再加入对“运动经验”“运动天赋”与“运动偏好”等因素的考量,将学生分为数个5~8人的体育学习小组。值得注意的是,体育教师在根据个人的观察与思考划分好小组后,还要再征求一次学生的意见,让学生思考自己是否适合当前的小组,并根据其反馈重新调整小组划分方案。
  科学的小组划分方案是有序开展差异化教学的基础,当同一小组的学生能力水平比较相近时,组内成员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也会更加激烈且富有趣味性;并且学生在明白教师会依照自己的能力调整训练内容时,其对体育训练的排斥心理也会减弱,装病逃避体育课的情况将有所好转。
  2.2 注重兴趣引导,选择适宜方式
  兴趣是带动学生高效参与体育训练的强大动力,在体育课堂上,教师若想点燃学生的兴趣需要对训练内容进行精心设计,但许多打击学生兴趣的因素却往往在一瞬间就能浇灭学生的热情。因此,体育教师要深入了解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对能够激发或抑制学生兴趣的因素有所把握,让各个小组的学生在差异化训练中收获无差别的乐趣与成长,进而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
  实际教学中许多体育教师会用自己的喜好去预设学生的反应,比如自己喜欢对抗性强的运动,就认为篮球比赛与足球比赛这类体育竞技活动是激发学生体育热情的最佳方式,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因此,开展差异化教学时,体育教师需要收起过去的“自以为是”,应该在与各个小组进行沟通后决定训练方式。例如,在篮球技巧的训练中,一些本就将篮球运动作为爱好的学生更加渴望在对抗中训练,如篮球小组赛等;而另一些对篮球并不熟悉的学生可能更加愿意参与形式较为温和的训练,如“一对一传球”训练,轮流“三步上篮”等。这时,体育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意愿,让各个小组自由选择训练方式,最大程度地保证每一名学生都在较为舒适的心情下完成训练目标。
  除此之外,在选择拓展类的运动项目时,体育教师也要避免像过去那样统一规定整个班级的学生都要学习同一种项目,应让每个小组的学生都能根据真实意愿作出选择,发展健美操、武术、乒乓球、健身气功、太极等“小众”的兴趣爱好。为了保证学生在参与这类“小众”体育训练时也得到良好的指导,同一学校内的体育教师还可以“串课”,或是为学生多准备一些教学辅助材料。
  2.3 设立不同目标,增强收获喜悦
  在差异化教学中,由于体育教师会根据各小组的真实情况制定训练方案,不同起点的学生最终取得的成绩也是不一样的,这时教师在评估学生的训练效果时,就不能再使用“一刀切”的标准,而是要分析每一名学生取得的实质性进步。值得注意的是,在开展差异化教学之初,体育教师就应该为不同小组设定不同的训练目标,并细化各项要求,这样不仅学生在训练时会更加有方向,教师在评价时也能更加直观地衡量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状况。
  例如,在学生普遍抗拒的长跑训练中,由于长跑速度的提升不可能靠一节课的训练完成,教师可以为学生设定阶梯化的长期目标,并根据各小组成员的实际情况缩短或延长这一目标的实现期限。在实际操作中,体育教师还可以在每周选择一节体育课作为“考核节点”,去考察每组成员的目标进度,对完成小目标的小组进行奖励。如此一来,长跑素养不佳的学生将拥有更充裕的目标完成时间,其在看到其他学生短期就完成目标时也不会产生压力过大的状况,而长跑素养本身就比较好的学生在短期完成目标后,其内心也会充盈其自豪感,进而在满足中对体育运动产生更大兴趣。
  3  结语
  综上所述,差异化教学是一种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理念的新型教学思路,意在让教师在带有歧视眼光的情况下“区别对待”同一班级内的不同学生,让全体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在核心素养理念的影响下,初中体育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不同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为不同的学生选择最适合的体育核心素养提升方案,使其在完成各自目标的过程中对体育运动产生热爱,最终形成长期的体育运动习惯。
  参考文献
  [1] 韩海峰.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体育“乐动会”教学方式的探索[J].才智,2019(23):186.
  [2] 吴万学.探讨现代体能训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9(32):236.
  [3] 李桂芳.初中体育教学方法多样化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9(23):21-22.
  [4] 马廷俊.新课程标准下关于初中体育差异化教学的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7,3(9):15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239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