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园林中的意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对意境的追求是东方园林不同于西方园林的本质区别,但意境在中国文化中并非园林所独有,而是渗透在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意境其实是一个信息的发出与接收的传达过程。感受园林的意境就是我们通过园林中的场景或者元素联想到其他东西并产生共鸣的过程,仿佛通过园林与园林背后的含义信息产生了某种对话。所以意境在中国文化的传承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园林设计中也应重视对意境的营造。对意境有意识地追求和强调在东西方园林的诸多差异中处于本质层面。
关键词:园林;意境;载体;传达过程
1 世界园林的发展及分类
世界园林从整体上分为欧洲园林、东方园林和伊斯兰园林3大体系,很多时候我们会将此三者作为世界园林体系的3个分支,但是如果深入探究的话,它们并非完全是分支的关系。欧洲园林和伊斯兰园林用分支的关系来理解是合理的,因为它们都起源于西方的古埃及园林或者更早的园林雏形,但是后来受到不同地域文化和宗教文化的影响,产生区别和分化。所以在欧洲园林和伊斯兰园林中我们能看到很多相似之处,只是背后的文化意义有一定的差异。但是以中国园林为代表的东方园林和前两者的关系并非同源,而是自产生开始便完全独立且平行发展的。
我们可以将欧洲园林和伊斯兰园林统称为西方园林,将世界园林体系分为西方园林和东方园林,从园林的产生和发展线索上来讲显得更为准确。
完全独立且平行的发展轨迹,使得东西方园林所表现出的差异是显而易见并且是全方位的。园林气质、园林氛围、园林形式、应用元素、尺度规模、造园理念、造园手法、造园目的、造园时对待园址的态度各个方面的差异表现都非常明显。
其实在园林发展的早期,东西方园林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是由于早期人类的发展进程与趋势非常接近,精神文化层面对于自然物质层面的影响程度还没那么深。所以早期的东西方园林的造园目的基本相同,要么是对于宗教典籍中描述的美好场景的模拟,比如寺庙园林和圣苑;要么是对于王权至上的思想的表达,比如皇家园林和宫苑;要么是对于自然环境的直接圈占界定,比如林苑和猎苑。这个时期东西方园林的差异多为表现形式上的差异,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多是地理环境、可用资源、生活习惯等物质因素,而不是文化及意识形态等深层次因素。当然,由于发展进程中文化因素的不断积累,东西方园林的本质区别已经开始萌芽。
2 东西方园林本质层面的区别
笔者认为,中国文入园林的出现是东西方园林本质差异显现的标志。
東西方园林从形成开始,由于受到人类早期社会发展相似性的影响,保持了相当一段时间的相似发展,但是由于东西方文化各自发展的独立性,文化对于园林的影响不断加深,东西方园林的差异越来越大,逐渐从量的物质化的差异变成了质的内核化的差异。
西方园林同其科技、文化、艺术类似,向着极致化的方向发展,造园态度越来越鲜明而纯粹,要么全面人工化,要么极端自然化。园林成为了人类对于自然的趋于完美的改造,当然这种完美是一种主观的完美。可以说西方的造园是单向的,园林承载着人们的信仰和梦想或者更多,但它始终是没有生命的,整个过程只有人对于环境的输出,而园林和人是不产生互动的。
中国园林在文入园林出现之后,造园的关注点放在了造园者自身情感的寄托,通过营造一种对话来实现的寄托,这种对话以园林为载体,包括着造园者和访园者之间的对话、造园者与园林之间的对话、访园者和园林之间的对话,甚至与园林相联系的一切方面的对话。随着文入园林对中国其他类型园林的影响,这种对话逐渐成为了后来中国园林造园的最重要的目的之一。这个对话过程既实现了园中人对自然的观察,也实现了园中人对己心的观照,是一个双向的过程。这个双向的过程是人与园林互动交流的过程,让中国园林具有了鲜活生命。
自此东西方园林本质层面的差异愈发明显。而对于这种对话,有一个更恰当的定义那就是意境。
3 意境的理解
意境在中国文化中并非园林专属,它贯穿着整个中国文化,这也是单凭园林为载体就可以产生多种对话的原因。在大多数的概念中,都将意境解释为一种情景交融的状态。在笔者看来,这样的解释依然显得抽象。我们不妨换个角度,在理解意境时将它拆开来看,“意”指事物自身意义的蕴涵,“境”为体验者对于该事物营造的环境的体验。换句话说,“意”是设计者或者作者对于某种信息的表达,这是一个发出的过程;“境”是使用者或者读者对于这种信息的感知,这是一个接收的过程。所以,意境不仅仅是一种静的状态的描述,更是一个动的过程的呈现。而意境不同于其他信息传递过程,最神奇的地方在于在中国文化这种特定背景下它可以穿越千年拨弄你的心弦。
在中国文化中的各方各面都十分强调意境,从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到水墨书法等书画艺术,再到鼓弦丝竹等声乐律调甚至茶酒菜肴等饮食起居,这种追求对于生活中各方面的渗透之广泛和深远,难以摹状。而园林的出现又丰富了意境传达的载体。
4 意境的传达过程
既然意境是以某种事物为载体,传达另一种事物所表达的信息来完成体验者与后一事物间的对话的过程,那么意境的传达过程至少要包括3个要素才完整,即载体、体验者和信息源,除了此三者构成了意境传达的完整链条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这个过程中所传达的信息需要能够引起体验者的共鸣。当我们初次看到一处非常美丽的风景时,尽管我们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但如果眼前的美景并不能让我们联想到其他的东西,只是那种直击心灵的震撼,那在这种情景下其实是没有形成意境的,但是当这片风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我们又遇到了另一片风景,使我们想起了之前震撼到自己的风景的时候,意境便形成了,在意境形成时,我们会在之前脑海中的风景与现在眼前的风景之间形成一种恍惚感,两者会有一部分的体验重叠。
以上所述是一种最简单的意境形成的过程,较复杂的意境的传达过程会加入更多的人的因素,而人的因素会使这个传达过程的效率大幅提升,这也就是中国书画、诗词、丝弦、茶酒和园林起到的重要作用。在王勃的《滕王阁序》出现前后,人们面对傍晚的一汪秋水的心境是完全不一样的,当人们读这篇文章时,曾见到过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场景就会浮现在眼前,那么以这篇文章为载体就完成了一次意境的传达过程,而当人们读完这篇文章后再次遇到相似的景色,脑海中会自然的想起文章中的描述,那此时会以眼前的风景为载体再一次完成意境的传达,意境就是在这种无数次的传达过程中得到了强化,形成了中国文化背景下越来越牢固的符号。 5 园林中的意境
当我们面对一座园林或者园林中的某一处景色的时候,园林是以意境传达过程中的载体的身份出现,这个过程园林可以多种形式为我们传达多种信息,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意境。虽然中国文化对于意境的追求渗透在生活中各个方面,但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进,意境会在诸如文学作品、书画、丝弦、园林和自然风景等方面显示出更强大的作用。所以,在我们分析园林的意境时也多考虑的是意境在这几个方面之间的传达转换。那么园林的意境就主要包括以下5种:园林中展现的文学意境、园林中展现的书画意境、园林中展现的自然意境、园林中展现的音律意境、园林中展现的其他园林的意境。
5.1 园林中展现的文学意境
园林对于文学意境的展现在园林造景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展现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最常见的就是造景要素对于文学作品的回应,比如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植物经常会用到芭蕉,芭蕉在诸多文学作品中都是用来表达秋凉、相思和怀远的忧愁感情的,如李煜《长相思》中的“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李清照《添字采桑子》中的“窗前谁中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徐情。”,当我们在园林中看到窗前的芭蕉时,仿佛能听到千百年前的诗词作者对我们涓涓细语。还有一种方式对于诗词文章中的描述场景化的模拟,如乾隆花园的契赏亭,又叫流杯亭,便是根据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流觞曲水”的描述来营造的。对于诗词意境的展现,园林中通常还会直接将诗词作为造景元素引入园林中,例如园林中的匾额、楹联、题词、碑记等等,游园者在眼前景色与文学作品引起的联想之间穿梭游离,意境的传达过程就此展开。
5.2 园林中展现的书画意境
在园林的营造中,也会出现对一些经典水墨意向的提取和运用,最明显的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置石手法和植物造型,甚至一些园林的格局就是一幅山水画作的意境,唐代王维的辋川别业即是按照他的辋川图布局兴建。可以想象,游于园中时,园中人便如画中人。还有就是框景手法的运用,利用窗洞或者洞门结合外面的景色形成构图优美的“无心画”,直接用园林的方式将书画艺术呈现在我们面前,而往往这些“无心画”的题材与传统水墨画中的红杏、春梅、石影、松、兰等意向异曲同工,虽然我们眼中看到的是园林中的一角,却已完成了游园者与他心中的一位水墨作者的对话。
5.3 园林中展现的自然意境
园林中不乏对于自然的意向提取,也就是园林中常提到的“移天缩地”。在展现自然意境的时候并非对自然简单的复制和模仿,而是通过抽象和再设计,达到在有限的园址用地内对自然之意的表达。如汉代上林苑中的昆明池和清代颐和园中的昆明湖即是效法昆明滇池营造的,中国古典园林中将大量的中国名山大川的意向精炼缩移至园内,也是因为这些名山大川给人们留下印象更为深刻,意境强化的程度更深,所以也更容易完成意境的传达。
5.4 园林中展现的音律意境
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感受,对于一个曾经经历过的场景,如果恰巧在当时你听到了一段音乐,那么当你再一次听到这段音乐的时候会很容易想起那个场景,并且真实感要强于其他没有“背景音乐”的记忆。这就是声音在意境的传达中神奇的作用,而中国的古典园林也有对声音的运用,只不过中国文化中更加推崇自然音律,所谓“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这样的音律可见于中国古典园林中对松的运用,松由于其独特的针叶形态,在风的作用下会产生很有特点的如波涛般的声音,在园林中只要稍集中的运用一点松树,与假山置石结合就很容易让人感觉置身松林,产生万壑松风的情景感,让有限规模的园林展现出气吞山河的气势;在园林声音意境的展现中最容易利用到的就是水,因为水可以通过不同的状态表现出不同的声音,从而产生不同的意境,溪流、瀑布、滴水等不同的声音,都会让游园者产生不同的联想。《园冶·园说》中“夜雨芭蕉,似杂娇人之泣泪”可谓对彼时意境极为形象的描述。
5.5 园林中展现的其他园林的意境
在意境的不断强化过程中,园林不再只是载体,也会成为通过其他载体与我们对话的信息源,所以我们游园时往往也会在此园中想到别的园子。这个过程中,眼前的园林为载体实现了对另外园林的意境的展现。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也有很多效法经典园林的实例,承德避暑山庄的烟雨楼即是仿嘉兴南湖烟雨楼而建,对于一个曾经到过嘉兴烟雨楼的游园者来说,当他面对避暑山庄的烟雨楼时就会流连迷离于2座烟雨楼之间,仿佛在这关外之地也看到了烟雨江南的窈窕飘逸,这即是避暑山庄烟雨楼对嘉兴烟雨楼的意境的展现。
6 未来风景园林对意境的传承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曾经历了相当一段时间社会停滞,全面的落后帶来的是文化的不自信,加之科技的不断发展使世界范围内的信息传播速度迅速加快,使得中国在近代一直努力向西方学习,这是一个放低姿态、努力追赶的过程,值得我们坚持和发扬。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产生对本土文化的忽略,好在中国文化在泱泱五千年中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几经沉浮却从未断代,文化之精髓早已融入炎黄子孙的基因和血液。随着国力的不断强大,我们的文化自信也不断增强,重新审视属于我们自己文化中的特色,并努力将它们与时代相结合成为了我们现在必须面对的任务。对于风景园林从业者来讲,对于意境的理解和传承尤为重要。
6.1 构思时意境同行
在风景园林设计构思时,我们就应该开始考虑意境,将意境的营造与方案概念、逻辑和布局同等对待。在意境营造时应该有所把控,而不是各种碎片化意境的堆砌,若最终呈现出的意境能够互相承接呼应,同时又与园址本身有所渊源的话,就能达到以方寸之景造万顷之意的效果,这也就达到了意境同行的目的。
6.2 设计表达时也应重视意境的表达
如果设计方案还未实施,在表现阶段能够将意境表达出来,相信方案能够引起的共鸣会强于纯粹的效果表达。目前的方案效果表达要么是追求准确性的功能化表达,要么是追求浮夸效果的风格化表达,几乎陷入了一个为表达而表达的怪圈。但是对于一个园林方案来讲,意境的表达恰恰是十分重要。现代表达手段众多,图片、视频甚至虚拟现实技术都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通过这些手段来实现意境的表达也并非难事,况且经过这些再次转化过后,意境的传达还会给造园者带来惊喜。 6.3 新媒体的应用
在造园时可以适当的引入新媒体,通过这些媒体增强意境的作用。灯光、音响、投影技术和实景表演等都能够成为现代园林的一部分。但是在利用这些新的手段的时候要注意它们与意境的契合程度,不要因为利用不当反而产生违和的效果。
7 结语
意境之于文化,如同经络之于国医,虽然看不见摸不到,但却起到他者无法取代的作用。意境带来的对话实际上就是文化的传递,只有意境可以穿越千年依旧拨弄你的心弦。古人之悲喜载于文字,但将这悲喜传达给我们的却并非文字,而是文字间的意境。园林也一样,山石有风化,树木有枯萎,湖池有干涸,建筑有破败,唯有意境不仅长盛不衰,反而经历岁月的洗礼变得越来越深远。(收稿:2019-10-09)
参考文献:
[1]丁婷婷.论中国园林山水画之意境表现[D].重庆大学,2016.
[2]谷光灿.论中国古典园林意境[J].中国园林,2014,30(06):17-21.
[3]李翔.浅析中国古典园林中意境的营造[D].山西大学,2013.
[4]罗钢.学说的神话——评“中国古代意境说”[J].文史哲,2012,(01):5-21.
[5]赵玲.中国古典园林意境营造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10.
[6]冯顽军.中国传统建筑意境空间构成研究[D].苏州大学,2008.
[7]张幸靓.中国园林的意境追求与文化语汇表达[A].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2007中国民族和地域特色建筑及规划成果博览会、2007民族和地域建筑文化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C].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2007:9.
[8]张弛.中国意境理论的形成与发展[D].东北师范大学,2006.
[9]谢宜.国画意境论对中国当代图形设计的影响[D].湖南大学,2006.
[10]管欣.中国佛教寺庙园林意境塑造手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
[11]孟瑾,冯斗.古诗格式塔意象和意境的传递[J].外语学刊,2005,(04):91-94.
[12]何平.石之于中國园林意境的意义及其美学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5):55-59+127.
[13]邹维娜.景观意境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4.
[14]刘翠鹏.意在笔先 融情入境——管窥中国园林意境的创造[D].北京林业大学,2004.
[15]高翅.试论中国园林景观意境的创造[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5,(04):397-400.
作者简介:方帅(1992-),男,满族,河北承德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刘华,男,硕士生导师,高级工程师。韦志忍,男,在读硕士研究生。范宇欣,女,在读硕士研究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244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