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海绵城市建设中河湖水系的保护与生态修复措施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面对水体污染日益严重与水资源逐渐短缺的发展现状,保护河湖水系与修复生态系统成为海绵城市建设重点,本文针对海绵城市建设中河湖水系保护措施进行详细阐述,综合分析生态修复的有效方法,有关部门若想真正实现海绵城市的建设,必须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借助先进技术强化水系保护与生态修复能力。
  关键词:海绵城市  保护水系  生态修复
  中图分类号:TV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9)10(c)-0093-02
  只有保护好河湖水系的深度与宽度,才能强化海绵城市的排洪防涝能力,同样只有做好生态修复工作,才能促使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现阶段采用的水系保护与生态修复技术有效性较差,基本无法增强区域水系格局的完整性与连续性,故而有关部门要建立以水系为核心的生态系统,通过坚持源头渗蓄、过程漫流、末端弹性适应、翻新基础设施等方式实现生态修复与水质净化目标。
  1  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人们为了加快城市化发展进程,建筑数量与园林景观数量不断增加,出于美观等原因,城市河湖水系面积不断缩减,有些河流甚至成为园林的观赏性小溪或沟渠,完全丧失了排洪防涝的功能。此外,水体污染、水资源浪费、水生态环境被破坏等问题也日趋严重,成为限制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若想确保该目标的切实实现,有关部门必须重视对河湖水系与生态环境加强保护,并制定科学合理的修复措施。
  2  海绵城市建设中河湖水系的保护措施
  2.1 加强空间管控
  海绵城市各水系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在对海绵城市的河湖水系进行保护时,需要明確河道、湖泊、池塘、湿地、沟渠等水域空间的联系,只有全面掌握各水域空间的边界、面积,并根据国家或地方政府出台的法律法规、水工程管理规范等内容制定保护措施,才能有效强化河湖水系保护效果。在开展保护工作时,有关人员应对河湖内部植被加强管控,尤其是藻类植物,避免出现水体富营养化。
  2.2 规划敏感保护区
  对河湖水系进行保护时,为了提高保护质量,首先要对水系污染等级进行划分;其次添加界桩、界碑等警戒标志;最后对海绵体功能进行调控,确保其滞留、集蓄、净化等功能可以被应用于最适宜的地方。除此之外,将城市饮用水的水源地、不可再生湿地、含有特殊植物群落的滨水区、水生动物栖息地等涉及到水生生态的地区划分为敏感保护区,通过对整个海绵城市的发展规划进行分析,在不损害敏感保护区完整度的情况下,制定并执行可靠性极强的保护措施,有利于为维护与修复水生环境提供支持[1]。
  2.3 隔离监控重要区域
  将水体污染严重的区域隔离并采用7×24式实时监控措施,有利于在发现问题的第一时间调整水文情势,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第一,有关人员要对抗冲性能较差、河流深度较大的地区,或者水流湍急的凹岸、受船行影响较深的崩岸,开展防护措施,比如设置警示标志、加大监管力度等;第二,为了提高监控质量,工作人员需要综合分析不同水体区域的实际情况,科学布设监控点与监控断面,确保监控位置能够接收全部监控信息,同时提高漏洞检查水平,避免影响实时监控效果;第三,对河湖水系的海绵体、水域岸线用途等影响因素加强管控,这是维护城市水文环境良性发展的必要手段,也是评价海绵城市河湖水系排蓄能力的重要考核指标。
  2.4 科学管理水系海绵体
  海绵体对河湖水系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采用科学手段对其进行管理,极大程度上可以提高河湖水系保护质量,具体方法可借鉴以下几点:第一,结合实际需求重新编修标准,在对标准进行翻新时,应在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新工艺、新技术的优势,对海绵城市河湖水系空间管控相关规程进行修订,尤其是防洪排涝、边坡设计、滨带生态保护工程等;第二,在服从防洪排涝安全调度规范的前提下,根据海绵城市功能定位、水资源分配方案、市政建设布局等内容对河湖水系调度管理措施进行优化,加强饮用用水、景观用水、非常规用水等水资源的有机协调方案,为增强河湖水系蓄水、排水等能力提供有力支持。
  3  海绵城市建设中的生态修复措施
  3.1 明确河道综合治理指标
  近些年,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城市水体污染日益严重,水生态环境与城市生态系统遭到严重打击,既限制了海绵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又威胁着居民的身心健康。因此,海绵城市有关部门要对生态修复提高重视,基于城市布局、发展规划、水系分布等因素制定可行性较强的生态修复措施,比如科学改造刚性护岸护坡、建造亲水设施、翻新基础设施、构筑亲水性极强的生态景观河道等;明确治理污染河道等水系的综合目标(如表1),基于此对海绵城市水生态环境进行改造与优化,有利于为解决水体污染奠定基础。
  3.2 修复重度污染水体
  要想修复海绵城市的生态,必须要对重度污染水体进行修复,这是改善水生态环境的关键环节。在修复重度污染水体时,工作人员要坚持控制点源污染、减少面源污染、治理内源污染、截导外源污染的原则,将可能会对水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的陆域污染物进行拦截,同时采取有效性较强的生态修复技术强化水域自净与水源涵养能力,典型做法是建设人工湿地、种植水生物、治理河滩地、打造生物浮岛等[2]。另外,还需要基于环保理念与先进技术对入河的排污口进行整治,减少入河污染量,确保其净化、排蓄等功能切实发挥。
  3.3 水生态空间修复
  水生态环境严重污染使得海绵城市的河道渠化,失去了其应有的自净能力与生境营造功能,修复生态环境成为保障城市水体安全与推动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第一,修复水生态空间,有关人员要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对已经渠化的河道生态进行修复,可用手法有重塑健康自然弯曲生态河岸线、增加河道断面面积等;第二,恢复自然浅滩、漫滩的功能,人工打造生物多样性较强的水生态环境,确保河流在给定范围内发生冲淤变化,为形成自然河流形态提供支持[3]。某海绵城市在此方面为其他城市做出了杰出贡献,该城市借助上述手法构建了集浅谈、人造岛屿、洼塘于一体的自然演替空间(如图1),同时打造了亲水平台与环形滨水绿廊,既实现了修复生态的目的,又充分满足了城市居民的亲水需求。
  3.4 整合生态水系建设技术
  海绵城市水生态环境的修复需要借助生态水系建设技术支持,结合现代先进技术对传统建设技术进行革新,有利于强化污染控制与城市生态改善效果。目前应用性较强的生态水系建设技术主要有两项,一是河道污染底泥净化技术,二是生态护坡技术,对上述两项技术的优势进行整合,不仅可以消除河流内源污染,还能促使河道断面面积增加。
  4  结语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在对河湖水系进行保护时,需要加强空间管控,基于实际情况规划敏感保护区,同时对污染严重的区域隔离并实时监控,采取科学手段对水系海绵体开展管理;针对生态修复工作,有关部门需要明确河道综合治理指标,将修复重点放在重度污染水体上,通过整合与革新技术修复水生态空间。
  参考文献
  [1] 李婧.海绵城市视角下城市水系规划编制方法的探索[J].城市规划,2018,42(6):100-104.
  [2] 赵萌,周志安.海绵城市建设中黑臭水体整治的技术探讨[J].绿色环保建材,2018(3):83.
  [3] 刘莎.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J].居业,2019(7):82-8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24989.htm